|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四、韓愈(3)
閔澤平 Min Zeping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麽短暫。四年後,七十六歲的董晉病逝,韓愈以幕僚身份,護送董晉靈柩至洛陽。韓愈等人剛剛離開汴州,那裏就發生了叛亂,韓愈留在汴州城的妻兒老小,跑到了徐州,所以韓愈一到洛陽就匆匆奔徐州而去。當時徐州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與韓愈是老熟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後來又闢他為節度推官,奏請以太常寺正八品上協律郎試用。這是,他的兒子韓昶也出生了,韓愈沒有推辭,接受了張建封的好意。不久,他代表張建封出差到京師,受到朝廷官員的盛情款待。他的一些朋友同年,已經在京城紮下了根,想幫助他活動活動,留在京城。如一同考取進士的歐陽詹,此時正擔任國子監四門館助教,曾計劃率領其學生奏請以韓愈為國子監博士,但不知什麽原因,沒有下文。
到京城跑了一圈,見識了老同學的幸福生活,韓愈的心情也開始不平靜起來,他覺得每天上班點卯的生活實在太乏味了。一般情況下,節度使的幕僚們應該是“晨入夜歸,非有疾病事故,輒不許出”,中午還沒有午休,工作時間遠遠超過了八小時。韓愈認為自己支配的時間太短了,於是給張建封寫了封信,希望改變作息時間,建議“寅而入,盡辰而退。申而入,終酉而退”,也就是說希望每天分上、下午上班,給出充分的午休時間。上午5點至7點之間上班,工作到11點,下午5點至7點之間上班,工作到9點。張建封有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史書沒有記載,我們也不能亂說。或許張建封最後對韓愈一人網開一面,所以韓愈說他在這期間讀了不少書,“閉門讀書史,窗戶忽已涼”。
不過,韓愈還是心裏不太平坦,覺得生活很壓抑,張建封對他也不是言聽計從,這樣混下去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前途。五月中旬的時候,他主動嚮張建封上交了辭呈。也許是少年時期韓愈所經歷的大災大難太多了,這時候上天開始眷顧他。十四日,韓愈和妻子剛剛啓程前往洛陽,第二天徐州的軍士就發動暴亂,韓愈又一次死裏逃生。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讓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朋友們也紛紛寫信表示祝賀。
貞元十八年新年的到來,也給韓愈帶了新的生活。他終於通過了吏部銓選,擔任正七品上的國子監四門館博士。這一官職,職務不高,影響卻很大,尤其對教育行業,更重要的是韓愈從此進入了一個有發言權的圈子,身份從地方幕僚轉變為政府公務員。韓愈一到任,就不失時機地嚮主考官權德輿薦舉了一批朋友如侯雲長、尉遲汾、瀋杞、李翊等人,使得他們得以進士及第。這年十月,韓愈再次升官,成為正八品上的監察御史,進入朝廷的要害部門。正當韓愈韓愈以為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僅僅兩個月後,他就被趕出中央,出任湖南連州的一個陽山縣縣令。顯然,他遭受了重重的處罰,為什麽呢?新舊《唐書》、《唐才子傳》都認為是“宮市”的原因,但今天絶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與“宮市”無關,要麽是說實話,上書論天旱人饑,得罪了權臣京兆尹李實,要麽是受到了持不同政見者王叔文、韋執誼乃至柳宗元、劉禹錫的排擠。
此後,韓愈又開始了與貧睏作鬥爭的生活。作陽山令,他自嘲“酸寒何足道”;兩年後任江陵府法曹參軍,他說自己“掾俸之酸寒”;元和元年(806)再拜國子博士,次年分司東都,直至元和七年(812)三為國子博士,一直生活窘睏,有時候竟然是上頓不接下頓。生活艱難,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職位俸祿都不高,另一方面則是他供養的傢人越來越多。首次擔任京官四門博士的時候,侄兒韓老成一傢過來依附於他,這時他已經“傢纍三十口”;二度擔任國子博士的時候,堂兄一傢也來投奔他。在當時,拿工資的人,是有義務供養他的窮親戚的。韓愈的一些朋友也是這樣,如縣丞崔斯立,就是“秩卑俸薄食口衆”;太原府參軍苗藩,供養“四室之孤男女凡二十人”,死的時候遺産太少,連安葬都成了問題。韓愈拖着這一大傢子人,生活的艱難可以想象,“不知孤遺多,舉族仰薄宦。有時未朝餐,得米日已晏”。如何生存下去呢?為了傢人,他又開始四處求援。他寫信給兵部侍郎李巽,描述自己“動遭讒謗”、“因睏厄悲愁,無所告語”的慘況,請求李巽幫助;又嚮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求救,反復乞求,說他如今所需的生活費用,就是對方的一頓飯錢,“愈今者惟朝夕芻米僕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同時,他抓住一切機會,與領導人溝通,給他們寫序,頌揚他們的功德,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後來人們說韓愈搖尾乞憐,無恥上進,和這些文字也有關係。如司馬光說,韓愈寫給於頔等人的那些信,肉麻地歌頌對方,以此換取一些生活費用。看他的文章,就知道這個人的志嚮是“汲汲於富貴,戚戚於貧賤”(《顔樂平頌》)。王若虛也說,韓愈過不得苦日子,那些哀號可憐的語氣,經常在他的文章中出現,因此遭到後人的譏諷。“退之不忍須臾之窮,遂為此諛悅之計”(《臣事實辯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