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心靈體操 》
第38節:氣盛出文
劉心武 Liu Xinwu
你的丟失越來越慘重。其中最珍貴的一樣,是善良。
絶不能再丟失下去。離那天的派對,漸漸快一個月了。阿莽這些天一定會來問你:你叔叔回來了沒有?什麽時候,你能帶我去見他?如果正式地面試,該再準備些什麽?註意些什麽……
你要設法把所有丟失的,都盡力找補回來。
是的,這已經很難。但不能再猶豫,這是生命的必須。
氣盛出文
我的文章第一回變成鉛字,是1958年,也就是現在"示衆"於此的評論《談〈第四十一〉》。全文大約1700多字,發表在《讀書》雜志該年第16期,《讀書》當時是半月刊,16開本,該文約占一個頁碼,頗引人註目。那一年我纔16歲,是個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在那以前,我給若幹報刊投過稿,都被退稿,這篇卻被堂而皇之地刊登了出來。現在的讀者來讀此文,一定會感受到那時中國的文化語境。我的這篇文章的基本論點是階級敵人之間不可能有共同的人性,這是那個時代的主流話語,在今天,這樣的觀點似乎已經邊緣化了,但仍不失為一種嚴肅的觀點。那時《讀書》雜志的編輯接到這篇自發投稿,很快就將它編發了出來,記得封面的提要目錄上還用粗黑字體標出,算是那一期的重頭文章之一。
寄來樣刊時,編輯附信,看樣子以為我是個成年人,甚至是個學者,希望我"繼續不吝賜稿",我當然"不吝",我寫得勤着呢,馬上又寄了稿子去,但不得不說明我的真實身分,結果那稿子被客氣地退了回來。我後來在經歷了"文革"劫難終得復刊的《讀書》上發表文章,是過了21年,37歲時,那時我已經正式進入文壇。
以一個16歲的少年,能寫出這篇《談〈第四十一〉》,起碼是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廣泛閱讀,涉獵多,視野自然寬;二、掌握了理論以後,能夠拿來實踐,那時候文藝理論上的主流工具,是馬恩列毛文論,恩格斯在給哈剋納斯的信件裏所提出的"典型環境裏的典型性格"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是使用得最多的評論圭臬,這樣的理論是大學課堂裏纔加以講授的,高中語文課還涉及不到這樣高深的內容,我是自己課外去讀的,讀了就結合具體作品思考,思考成熟了就寫成文章;三、16歲少年,寫出這樣的文章,敢投《讀書》雜志,當然是"少年氣盛"的表現,但也正因為氣盛,所以文章自我圓滿,一氣呵成,編輯沒作什麽修改,是全文照發。這三點裏,氣盛尤為重要。寫文章最怕畏首畏尾,沒有自信,哆哆嗦嗦,下筆如賊。16歲的我,並不認為自己衹能寫些"習作"投給報刊上的"少年園地"。
記得17歲時讀了法國作傢羅曼·羅蘭的《約翰·剋利斯朵夫》、《哥拉·布勒尼翁》和他的兩部《文鈔》還有《革命戲劇集》,就居然寫了篇一萬多字的《羅曼·羅蘭論》,也曾投寄過,被退稿,但毫不氣餒,作傢文豪,寧有種乎?想到那時最了不起的大文人,勢必每天也要如厠,就不信文章衹能是由他們來寫,書也總衹能印他們的。後來把這樣的"心得"跟一兩個也想當作傢的同學說了,他們先是驚詫,後來也啞然失笑,於是大傢鼓舞起來,起勁地讀,起勁地寫,氣盛出文,實際上,也出人--出作傢,或者別的什麽傢。中國儒傢學說教育我們要謙虛,這裏面有精華,但往往弄得我們在權威面前無比謙卑,這就說明其中也有糟粕。我痛感當今的中國,比謙虛更重要的品德是敢為人先,勇於突破。
近來常有傳媒記者來問我,對如今的少男少女作傢怎麽看?我羨慕他們。他們現在不但能在報刊上發表作品,更能出書。我那時候是因為被誤會為"非少年"才能在《讀書》發表這篇文章的,一旦真相大白便難以為繼。另外你看我那文本,雖然文通句順,卻衹是努力地去進入主流話語,還不大懂得凸現個性以別一般。我那以後憬悟到以我那麽年輕的身分,衹能先到報紙副刊上去爭取發表"豆腐塊"的機會,寫些貼近我自己生活的小文章,積纍經驗,靜候機遇。到"文革"前,我大約發表出了70篇文章,有散文、雜文、小小說、影評劇評、兒童文學等等。當然,後來"文革"爆發,衹好驚悚地夾起尾巴;"文革"末期,"寫癮"復發,也曾在當時的准許框架內運筆;到"四人幫"覆滅,一個新時期發端,於是抓住機遇,寫出、發表了《班主任》,總算從此走上了寫作的正路,一步步走到今天。
對於今天的青少年寫作者,我要說的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字:要自信。展開來說,就是:不要被權威嚇倒、不要被名傢嚇倒、不要被頭銜嚇倒、不要被輩分嚇倒、不要被經典嚇倒、不要被理論嚇倒、不要被評論嚇倒、不要被排行榜嚇倒、不要被奬項嚇倒、不要被潮流嚇倒、不要被廣告嚇倒……天生你纔必有用,你有了真實感受,有了靈感勃發,有了妙思佳構,你就氣盛為文,一氣呵成吧!
生命的氣根
電視臺一位編導來電話,約請我在關於馬國馨的專題節目裏露面,我欣然同意。馬國馨,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大師,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代表作有北京國傢奧林匹剋體育中心等。電視編導稱我是馬國馨摯友、知音,其實算不上。我和馬國馨在上世紀50年代末是高中同學,畢業後多年沒有聯繫,直到近些年,因為我開始嘗試建築評論,纔重新有了一點交往,但是我們都很忙,各自忙的領域區別遠大於重疊,彼此對對方事業、生活深處的情況並不怎麽瞭解,說是朋友都勉強。但是我非常願意在一個關於他的專題片裏發表點議論,那直接的動力,出自一位年輕朋友對我提出的一個問題。這位年輕朋友的問題是:你們那一代人,青春期正趕上一個文化氛圍越來越趨於貧乏、僵硬的時期,這是不是大大限製了你們文化素養的積纍?我覺得,趁着在馬國馨的專題節目裏露面,恰好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我的心理保健操 | 第2節:皺皮蘋果 | 第3節:譬如朝露 | 第4節:春水浴心 | 第5節:心靈百葉窗 | 第6節:一把米有多少粒 | 第7節:這朵花兒叫喜歡 | 第8節:雲錦滿心湖 | 第9節:鏇出自己的小木梨 | 第10節:長吻蜂 | 第11節:別臨時擺動舌尖 | 第12節:香檳玫瑰 | 第13節:淡黃的銀杏 | 第14節:親近牛筋草 | 第15節:康熙開心果 | 第16節:碰頭食 | 第17節:勇對平淡 | 第18節:從今不怵這衹杯 | 第19節:顧影自賞 | 第20節:栽棵自己的樹 | 第21節:裝滿自己的碗 | 第22節:半拉西瓜 | 第23節:邁過本命年的“坎兒” | 第24節:我的緑寶石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