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洪昭光天天健康方案   》 第37節:天天健康方案(37)      洪昭光 Hong Zhaoguang

  一日倆蘋果,毛病繞道過
  蘋果,屬於薔薇科大宗水果,不僅是我國最主要的果品,也是世界上種植最廣、産量最多的果品。蘋果味道酸甜適口,營養豐富。
  據測定,100剋蘋果含果糖6.5~11.2剋,葡萄糖2.5~3.5剋,蔗糖1~5.2剋;還含有微量元素鋅、鈣、磷、鐵、鉀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鬍蘿蔔素等。
  蘋果中可溶性纖維果膠,可降低膽固醇。吃蘋果可以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加膽汁分泌的功能,可避免膽固醇沉澱在膽汁中形成膽結石。果膠還能促進胃腸道中的鉛、汞、錳的排放,調節機體血糖平衡,預防血糖的驟升驟降。
  蘋果中所含的纖維素能使大腸內的糞便變軟;有機酸能刺激胃腸蠕動,促使大便通暢;果膠能抑製腸道不正常的蠕動,使消化活動減慢,從而抑製輕度腹瀉。
  因此,蘋果還具有通便和止瀉的雙重作用。
  蘋果中的鉀能與人體過剩的鈉????結合,使之排出體外。當人體攝入鈉????過多時,吃些蘋果,有利於平衡體內電解質。
  蘋果所含的多酚及黃酮類天然化學抗氧化物質,可及時清除體內的代謝"垃圾",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而中性脂肪是造成血管硬化的罪魁禍首。
  吃蘋果細嚼慢咽,蘋果中有機酸和果酸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殺死。
  可見,蘋果對人好處非常多,"一日倆蘋果,毛病繞道過"很有道理的。
  一日仨棗,長生不老
  我國是棗的故鄉,棗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詩經》記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漢代銅鏡上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饑食棗"的詩句,這是古人對棗的營養及醫療價值的概述。
  檢測表明,棗富含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鈣、磷、鐵,尤其是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C。
  棗有紅棗、黑棗之分,我們常見的是紅棗。
  紅棗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P等多種維生素,稱得上"百果之冠"。維生素P能健全人體毛細血管,防治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
  紅棗中含有益於健康的化學成分入𠔌氨本酸、賴氨酸、精氨酸等14種氨基酸,蘋果酸、酒石酸等6種有機酸,黃酮類化合物及磷、鉀、鎂、鈣、鐵等36種微量元素。
  中醫認為,紅棗最能滋養血脈,嚮來被民間視為補氣佳品,可醫治面容枯槁、肌肉失潤、氣血不正等癥。紅棗亦能防治貧血、紫癜、婦女更年期情緒煩躁。
  現代醫學表明,大棗中含油的環磷酸腺苷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改善心肌的營養狀況,增強心肌收縮力,有利於心髒的正常活動。大棗中的山楂酸具有抗疲勞作用,能增加人的耐力。此外,大棗還能減輕毒性物質對肝髒的損害。
  可見,紅棗的藥用價值非常高,易學文獻中記載着許多以紅棗做食療的藥方。紅棗去核,加鬍椒水煮熟後去鬍椒吃棗喝湯能治胃病;用大棗100剋濃煎,食棗飲汁,日服3次,能治貧血;將紅棗與小麥、甘草煎湯飲服,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婦女更年期發熱出汗、心神不定、情緒易激動等均有調補作用。
  正因為這樣,紅棗又被稱為"木本糧食"。生病時,吃棗可醫治病,可以充饑,可以強身健體。
  "一日仨棗,長生不老"是古老而又科學的健康諺語,人人都應該多多吃棗,雖然不能達到長生不老,但健體強身,延年益壽卻是可以的。
  男人多吃健康餐
  奔波於社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中年男人最容易"透支"的就是健康。許多中年人都經歷過情緒低落、容易疲勞、不願運動、失眠、頭痛、註意力不集中的"亞健康狀態"。長此以往,各種各樣的疾病就會悄然襲來。中年男人如何吃好喝好,遠離"亞健康狀態"呢?
  商務餐遠離生猛海鮮。烤涮生猛海鮮成為一種飲食時尚,三文魚刺身、鱸魚、馬魚、海鮮、蛇、蟹等成為招待客戶、朋友的佳餚。但是,由於這些食物中存在寄生蟲和細菌的概率較高,加之過於追求味道的鮮美,烹調不夠充分。當人們美美地品嚐那些生猛海鮮時,殊不知已經病從口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時代文藝出版社
第1節:天天健康方案(1)第2節:天天健康方案(2)第3節:天天健康方案(3)第4節:天天健康方案(4)
第5節:天天健康方案(5)第6節:天天健康方案(6)第7節:天天健康方案(7)第8節:天天健康方案(8)
第9節:天天健康方案(9)第10節:天天健康方案(10)第11節:天天健康方案(11)第12節:天天健康方案(12)
第13節:天天健康方案(13)第14節:天天健康方案(14)第15節:天天健康方案(15)第16節:天天健康方案(16)
第17節:天天健康方案(17)第18節:天天健康方案(18)第19節:天天健康方案(19)第20節:天天健康方案(20)
第21節:天天健康方案(21)第22節:天天健康方案(22)第23節:天天健康方案(23)第24節:天天健康方案(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