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駡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駡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一、從“四席小屋”到新店山居(1)
陳纔生 Chen Caisheng
1961年2月6日,李敖從澎湖退伍,回到了臺中古城——這個充滿了“纏人的舊夢”的地方。 小城潔靜的街道依舊,清澈的河水依舊,鐵砧山上的鄭成功雕像,寶覺寺內懸挂的巨鐘,一切都是老樣子,但李敖已變。他已不是十年前那個初涉世事的慘緑少年了。山地的太陽、澎湖的海風和肉體的磨煉已使他變得一身英氣,沉穩而幹練。 此時已是臘月二十二,“尾牙”早過,過年的氣氛已經濃起來了。街上到處都是採購年貨的人群,大小商店則披紅挂彩,以大幅廣告招攬顧客。明天就是百姓祭竈的日子,走在熟悉的小街上,已能看到大紅大緑的竈王神像和甲馬了。那甲馬上的畫物自與大陸風俗不同,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二十三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竈”。那“餳”就是軟糖,是用來粘竈王爺的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豆”則是為馱竈王上天的馬匹備的馬料。而李敖眼前的甲馬畫裏,則有了靴、帽、衣甲、刀杖、弓箭等物,李敖不禁啞然失笑,臺灣人比大陸人想得真是周到多了。把自己的命運係於那一張薄薄的畫紙上,李敖感到實在荒唐。 過了臘月二十四,傢傢戶戶便開始大掃除了。賣春聯的人也在街頭擺上了攤子,除了靠手藝能賺點錢外,這也是他們施展身手的好機會。看着那些老頭兒老太太手捧紅紅緑緑的對聯喜盈盈地往傢趕,誰都會感覺到年關的腳步真的越來越近了。 就在傢傢戶戶忙着迎新年吃年糕的時候,李敖一直在為自己的謀職奔忙。他很希望得到一個中學教師的職位,但經過多方努力還是落空了。他心中暗想,自己惟一的出路衹有去做姚從吾先生的助理了。這份工作雖然薪水不多,但畢竟能使自己的經濟睏窘得到一些緩解。解决了煩人的經濟問題,報考歷史研究所也就比較從容了。 臘月二十六,他的同學蕭啓慶來信轉達了姚從吾的囑咐,讓他不必着急北上,可以年後再去。於是他在傢中開始了上班前的準備工作,洗澡,理發,整理資料,並且買來了木工工具,與同學商量到臺北後如何住宿纔省錢。 大年初一這一天,當人們穿着花團錦簇的新衣走街串巷拜年道福的時候,李敖已難耐這種“走春”的熱鬧,下午四點,在同學的相送下踏上了北去的列車。臨走時,母親給了他二百元錢,並送他四個橘子,三姐夫送他一張快車票(54.5元),就這樣衹身來到臺北,又回到了臺灣大學。 兩天後,他在臺灣大學西側的新生南路找到一間房子,與同學李善培隔壁。這是那種老式的對排木屋,地點在該路3段60巷1號,月租220元。此時的李敖,生活全靠借錢維持,其睏窘可想而知。 小屋衹有四個榻榻米大,矮得雙手不能嚮上舉,李敖定名為“四席小屋”。 李敖和善培合買了150塊錢的木頭,兩人大幹一天,做了五個書架,一個資料架,便很快進入了艱苦而忙碌的學習狀態。 對於李敖而言,真正稱得上艱苦的,仍然是他拮据的生活。他在經濟上時常要靠借錢度日。藉同學的錢,藉老師的錢,有時還要因錢而鬧不愉快,比如對方催他還錢,他要藉的多對方又沒有那麽多等等,因此,每當夜深人靜回首一日的生活時,他總是為此事煩惱。他在日記中寫道:“錢為最傷朋友感情之物,我真恨我經濟不能獨立!我真不願與好朋友因錢傷感情、露真面。”他與善培合用飯票,有一天,衹有一張吃一頓的飯票了,他拿在手裏,送給李善培,假裝說自己吃過了,因此而餓了一頓。在他的日記中,還有“夜幾斷炊”、同學偷傢裏老爸的茶葉來喝的記述。這種生活也迫使他擠時間趕寫文章嚮外發表,靠稿費救急,並抽出時間給一個中學的語文老師改作文,每篇一元,聊補溫飽。 生活艱苦,並且忙碌,他要一邊應付姚導師的助手工作,一邊還要學英語,寫作,並參加了法語和德語補習班——他還有出國留學的打算,加上每天有朋友來侃大山,最多時達14人,李敖常常不堪其擾。 在這裏他住了四個月,白天用黑布幔遮住門口,以增加神秘氣氛,晚上伏大木桌上,點一百支燈泡,邊整理邊讀寫,忙得不亦樂乎。在他記述詳細的“四席小屋日記”中可以看到,為了救生活窘迫之急,從三月到四月,他寫下並改定的文章有:《梁實秋與徐志摩》、《長袍心理學》、《西藏葬俗考》、《“兩昆侖”考》、《行李考》、《假如我是女人》、《愛情的劊子手》、《紅玫瑰》、《無為先生傳》、《中國小姐論》、《一封神氣的情書》、《論赤子之心》等等——這幾乎是《傳統下的獨白》一書的雛形了。 文稿投出去之後,有退稿也有發表。其中《充員官》、《獨身者的自白》、《愛情的劊子手》、《中國小姐論》等文章,分別發表於《中華日報》、《聯合報》、《人世間》等雜志。當時他的朋友劉鳳翰在《幼獅學報》發表文章,稿費甚優,並說可以介紹他去投稿,但由於這是蔣經國救國團的雜志,李敖討厭救國團,故拒絶了。 在這幾篇文章中,有的是比較嚴肅的話題,比如《充員官》,寫的是軍中難忘的戰友情誼;再如《“兩昆侖”考》、《西藏葬俗考》、《行李考》(改中學舊作)則屬考證性的學術研究文章。而《獨身者的自白》、《愛情的劊子手》、《中國小姐論》,則一方面帶有反傳統觀念的思想,另一方面帶有玩世的性質。 這一組談情論美的文章,使李敖贏得了大批的讀者。其中有許多內容實在是一種玩世之作,像《中國小姐論》、《由一絲不挂說起》等文,文采蓋過了內容。與其說人們喜歡他的觀點,毋寧說更喜愛他引經據典、左右逢源、幽默詼諧的表述,因為喜歡他的表述,轉而也接受了他的觀點,或默許他的觀點的存在。難怪後來大學問傢徐復觀與他打官司時要說他沒搞國學研究真是可惜,“如果你來宣傳中國文化,你宣傳的成績,一定比我們都好。” 在“四席小屋”中,李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動作,即他已經開始了《老年人和棒子》這篇著名長文的構思與寫作。 這是他寫作的一個活躍期,越寫思路越活躍,他不由從內心發出感嘆:“要做的題目太多了。”過去的積纍與苦思正在結出一個又一個殷實的果子。 此時的李敖,在胸懷與志嚮方面,可以用心無旁鶩、志嚮遠大來形容。他說自己有六大法寶: (一)眼光——多得是,算得了什麽? (二)心胸——笑哈哈地,豪邁氣概! (三)遠景——勇敢的夢想,瑰麗的夢想。 (四)剛毅——強悍,意氣不少衰。 (五)勇氣——雖睏難重重,吾往矣。 (六)活力——精神十足,生竜活虎,生機勃勃。① 姚從吾對李敖寄以厚望,不願看到他現在花時費力沉迷於寫作之中,於是兩人之間難免産生一些小小的不愉快。一天,李敖把自己發表的文章拿給姚先生看,姚大為不快,對李敖說:“做助理不可以在外發文章,一句話,要發文章大傢就算了!”李敖聽了甚為不快,當即反擊他說:“那我衹有請求辭去這個職務了!”姚先生見李敖堅持己意,語氣也減緩了,他無可奈何地說:“你想寫就寫吧,但是不要告訴我!” 此時,女作傢林海音因發表了小說《城南舊事》正走紅文壇,她對李敖的文章十分欣賞。一次,她在與李敖的朋友談話時說:“臺灣寫文章最好且最易招忌故而不得登出者有二人,一為東方望,一為李敖。有的即使登出來了,也常遭人非議。”①也許,姚從吾擔心的正是這一點。 又有一天,姚從吾怒氣衝衝地對李敖說:“你為什麽在‘小報’上發牢騷?鬍先生(鬍適)在醫院裏看到了,他問我李敖年紀輕輕的,發什麽牢騷,整天挖苦女人,不好好搞歷史,為什麽?”李敖看着姚老先生那激動不已的面孔,無聲地笑了。他在給林海音的信中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五、暗戀羅君若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2)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3) | 七、姚本師,“不拒麯木” | 八、鬍適:(1) | 八、鬍適:(2)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1)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1)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3)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