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37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1)
刘绪义 Liu Xuyi
第二辑 大国崛起
6、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
周代历史上有三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一个是前面讲过的西方秦国,一是东方的齐国,一是南方的楚国。说它们特殊,主要是指他们都不是周王室的同姓,而是异姓诸侯。在古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下,他们的存在确实是个尴尬,更可怕的是,这三个异姓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先后强大起来,构成对中原特别是周王室姬姓诸侯国的严重威胁。可以说,没有它们,那么,不仅春秋战国的历史会重写,就连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都会重写。
逍遥东海
齐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吕尚所建立的国家。吕尚,本姓姜,字子牙,号飞熊,也就是妇孺皆知的那位"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子牙、姜太公。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被描绘成除魔卫道、惩奸罚恶的大神,深入人心,广为人知。在历史上,也确有姜尚其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早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甚至思想家。曾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故而受封诸侯,成为齐国的始祖。
关于姜太公与武王灭商,史学家多有研究。他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姜水,根据《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传说中的炎帝出生在这里,以后姓姜的人也发源在这里。所以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但是《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所谓"东海上"即指今天山东半岛一带,《吕氏春秋》直解为"东夷之土"。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东夷"人。这么说来,姜尚又拥有东夷血统。
姜水和东夷实在一东一西,相隔千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合理的解释是,姜人先居于姜水,后来迁到东夷即山东半岛。东夷是汉民族的主源之一。在汉族起源时,东夷是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于黄河流域的。东夷集团主要由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族组成。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大致是:蚩尤部族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族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就其分布而言,东夷集团占踞着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殷商民族也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和帝俊部族相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商王朝带有东夷血统。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周易·系辞》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炎帝并非一个人,而是一种称号。
那么炎帝和蚩尤又是怎么决裂的呢?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援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第一种说法见诸《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是国号。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 | 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 | 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 | 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 | 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 | 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 | 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 | 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 | 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 | 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 | 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 | 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 | 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