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革 折腾十年   》 第37节:经历学校大革命      清秋子 Qing Qiuzi

  小于劝我:"你也是经历过学校大革命的人啦,别书呆子气,适者生存。跟'贫下中能'顶牛,那还有好?"
  小于的话,即使不说,道理我也明白。可是,人的尊严,有时比道理重要。我并不想辩白,我只想找一个不受气的地方。我又闲待了一天,最后恋恋不舍地与他们告了别。
  我的流浪,无功而返。一路上,景色美得无以复加,但我心头却充满了少年人解不开的忧郁。
  回到东甸子,见老龚和家轩早就回来了。碰了碰情况,都说没什么希望。我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小迷糊身上了。小迷糊拖了这么久没回来,说不定有戏。我看老龚和家轩离开东甸子的决心一点儿没动摇,也就没跟他们说我在我们班那一户串门时的感想。
  过了几天,小迷糊回来了,我们大老远地看见他,就挥着手跑过去,和他紧紧拥抱。大伙七嘴八舌地问:"怎么样啊?"
  小迷糊兴奋地说:"有希望,有希望!慢慢说,慢慢说。"
  他带了一包"曹操糕"回来。这点心,正确的写法是"槽子糕",是那个年代生产的唯一的一种蛋糕,是梅花状的,用烤箱烤得外皮焦黄,油多,又甜。我们打开纸包,像见了亲娘,一顿狼吞虎咽。
  吃完了美味蛋糕,我们又继续追问最关心的问题。小迷糊说,他们一个邻居,有亲戚在乡下。这次,小迷糊特地去那里的生产队看了看,离长春挺近,在九台县。那边的关系也见到了,是个生产队会计,答应有机会就帮忙。这消息,实际很渺茫。但我们是汪洋大海里的落水客,哪怕抓住一根稻草,也是好的。
  小迷糊一说完,我们齐声欢呼,差点儿把他抬起来。
  对于当前的时局与对策,我们四个认真讨论了一番。去苏联,当然是上策,一劳永逸,但不易实行,现在还不能考虑。要是继续留在东甸子,我们就要永久受气,所以必须转户。在转户尚未成功之前,我们的策略,一是磨洋工,带干不干,因为没必要吃苦受累;二是不要让女生和老房他们太得意,要时不时给他们添点儿堵。
  日子已到了7月份,在东北,这是夏季最后的好时光。我们制定了正确的策略之后,就开始磨洋工,每天去打听有什么活儿干,轻活儿就去干干,重活儿就休息。混了几天,觉得还不过瘾,索性回长春,度假。
  夏季里回到城市,才看出巨大的城乡差别。在农村,老屯一大早3点半就下地,走在路上还半睡着呢。再看城里人,6点半起来算是早的,早上还可以跑跑步。晚上6点,准时下班,吃完晚饭,游泳的游泳,散步的散步,真是天堂里的生活。没见过哪个城里人干活儿能干出一身臭汗的。就是扫马路的清洁工,也是8小时工作制不动摇。
  这次在乡下待了快五个月,回到家,只觉得路也宽,楼也高,路灯也漂亮。城里人,个个衬衫雪白,衣帽整洁,洋得很。
  我们四个,有一天约好了到学校去看看。上午9点钟,在自由大路电车站会齐,怀着一股说不清的热望,往学校走。
  越走,景物就越熟悉。这路,我们从前曾经走了三年多。远远地看见校门了,不由得"近乡情更怯"。本来是鼓足勇气要进学校去看看的,到了这儿,却忽然都站住了。我们觉得自己不是从这里毕业的,而是被赶出来的。我们不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我们是逆子,是废品,是见不得人的东西。
  隔着马路,我们看了校门好久,怎么也挺不起胸来堂堂正正地进校门。
  老龚说:"算了,别进去了。咱们在篱笆外面绕一圈吧。"
  隔着栅栏,我们看见了熟悉的教学楼,生物楼,体育馆,学生一舍、二舍;甚至还看清了低矮的大食堂和校办厂。那风雨操场,那足球场,都还绿草如茵。教室窗户下的丁香树,仍然郁郁葱葱。风吹过,我们还听到了风琴的声音,不知是哪个教室在上音乐课。
  走着走着,大伙都有些心酸。小迷糊不停地念叨着:"省实验啊,省实验……"
  忽然,老龚停住脚,问大家:"都看清楚了?看清楚了,咱们就走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幕第2节:那场大折腾第3节:恋爱意识在萌动第4节:被上帝选中了
第5节:水灵灵的小丫头第6节:高举伟大旗帜第7节:农村第一夜第8节:生活其乐无穷
第9节:清理阶级队伍第10节:不是闹着玩儿的第11节:天上掉馅儿饼第12节:为生活所迫
第13节:连火都不敢生第14节:给自己壮胆儿第15节:山神爷保佑第16节:文明的冲突
第17节:全场笑倒一片第18节:与时俱进派第19节:不要太肮脏第20节:革命化的春节
第21节:英雄救美第22节:祸从口出第23节:早晚恶有恶报第24节:好男不和女斗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