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
英雄亂世爭從竜(10)
梅毅 Mei Yi
李靖雖建此殊勳,仍為文吏御史大夫溫彥博彈劾,說他軍無綱紀,縱兵搶掠突厥寶物。太宗聞言大怒,召李靖責讓,大將軍伏地道歉。
又過了幾天,太宗把李靖又召來,說:“有人說你壞話,我現在忽然明白過來,希望愛卿不要介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僕射。
雖官至宰相,李靖為人謙恭至極,朝會之上總是“恂恂若不能言”,太宗深嘆其為“真是一代楷模1
貞觀九年,吐𠔌渾侵犯邊塞,太宗對侍臣說:“如果李靖為元師,戰勝不難埃”已經退休在傢的李靖對房玄齡說:“靖雖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悅,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攝兵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利州刺史高甑生三總管前往徵伐吐𠔌渾。
吐𠔌渾為慕容氏別部,鮮卑種,聽聞李靖率師前來,堅壁消野,燒掉野草,退保大非川。唐朝諸將都認為春草未生,馬匹無草羸弱,不能打仗。李靖力排衆議,决計進擊。唐軍逾積石山,前後與吐𠔌渾大戰數十合,殺傷甚衆,大破其國。最後被迫無奈,吐𠔌渾貴族殺掉可汗前來歸降,唐軍扶立聽話的慕容順為王,振旅而還。
貞觀十一年,詔改封李靖為衛國公。貞觀十四年,李靖結發老妻病死,按例夫妻同葬,先營墳瑩,太宗下詔,命有司為李靖營墳依據漢朝衛青、霍去病故事,築闕象突厥鐵山、吐𠔌渾積石山的形狀,以表彰他的赫赫戰功。
後來,太宗親帥軍隊伐高麗前,召李靖入閣賜座,問這位老英雄,“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東有高麗未服,公意如何?”李靖強撐病體,壯言道:“臣雖殘年朽骨,陛下不棄,請隨軍行。”太宗憐其病老,沒有答應。
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死於傢,年七十九。册贈司徒,陪葬昭陵,謚曰景武。
(另外,《舊唐書》李靖傳後有廖廖數語記載其弟李客師之語,誠可一哂,附錄於下:李靖弟名為李客師,貞觀中,官至右武衛將軍,以戰功纍封丹陽郡公。高宗永徽初年,以年老致仕。性好馳獵,又四季好放鷹縱獵,沒有一刻暫歇。李客師在昆明池南有別墅,自京師之外,西至澧水,鳥獸皆識此老翁,每出行,大群鳥鵲在他頭頂盤旋鳴噪,當地農人稱這個老頭為“鳥賊”。總章年間卒,年九十餘。可見李傢皆屬長壽仁者,性情中人。)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蕭瑀,字時文,其祖父是後梁宣帝蕭察。與唐朝爭地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皇后蕭氏是他親姐姐。蕭瑀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鯁正直,並深精佛理。以皇后親弟之重,蕭瑀在隋朝年紀輕輕就已做到銀青光祿大夫的官,參决要務,後來由於屢屢上諫忤旨,漸為隋煬帝疏斥。特別是蕭瑀諫煬帝應該捨高麗而防突厥,引起楊廣震怒,貶放為河池郡守。
唐高祖很器重蕭瑀,剛剛進京定位,就遣書招致,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李淵所以這麽親重他,一則蕭瑀為人正直,二則纍世金枝金葉,三則他又是皇后獨孤傢族的女婿。因此,李淵以心腹視之,每次臨朝聽政,都賜蕭瑀升於禦榻而立,親切地呼之為“蕭郎”。唐朝革創,以蕭瑀最熟識國典朝儀,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淵信任。
唐太宗繼位,拜為尚書左僕射,當時房玄齡、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風頭上,蕭瑀深感不快,上書時辭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廢於傢。不久太宗念其舊情,恢復了他的官爵。由於性情骨梗,有一次又與大臣在太宗面前厲聲憤爭,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後很少再能進入太宗政事載决的核心班子。÷即便如此,太宗仍常回憶他當秦王時恐懼畏禍,蕭瑀在李淵面前公正持平為自己講好話的舊事,說:“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並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此詩為古詩,非李世民創作。當年楊素替剛即位的隋煬帝平亡皇弟楊諒造反,煬帝緻楊素的“感謝信”裏也引用這兩句詩。)貞觀二十一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謚曰“肅”,太宗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後謚曰“貞褊公”,册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竜鱗,使人耿耿於懷。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段志玄,齊州臨淄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從高祖李淵起義,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自少就和李世民關係相當親密。在潼關與劉文靜協同抵拒隋將屈突通時(此人日後也成為凌煙閣上二十四功臣之一),劉義靜被屈突通大將桑顯和擊潰,關鍵時刻,段志玄率二十騎飛奔進擊,殺數十人而還。當時他腳上中了一中流箭,怕屬下知道自己受傷,搖功軍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衝入敵陣。桑顯和軍大亂,唐軍趁機復振,最終大敗隋軍。
不久,段志玄跟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他衝入敵陣時馬倒被俘,為兩個兵將挾持着,一人抓住他的一邊頭髮騎馬拖着將過洛水,“志玄踴身而奮”,努力一掙,兩個敵將落入水中,他乘機奪馬馳還,後面追者有百餘騎,都不敢近逼,最終安全回營。
而後,太子李建成以金銀財寶賄賂他,段志玄都告知給秦王李世民,並在玄武門之變中參加戰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黃金時代的凋零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2)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3)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4)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5)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6)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7)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8)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9)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0)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2)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3)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4)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5)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6)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7)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