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37節:“執中”:“惡執一”(2)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在這裏,孟子不僅認為中庸是一種最佳尺度和狀態,而且還認為中庸絶對不是偏執一端,不知變通。如果“執中”,而不隨時隨地隨機而變通,那仍是“執一”,偏頗於一端,不是真正的中庸。這就是中庸的內涵更為豐富,外延更為廣泛。尤其是適宜的權變,為中庸增加了無限的活力和永恆的生命力。
  這正是孟子對中庸思想的發揮之處。雖然:“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但並未明確提出:“執中無權,猶執一也”。言行是否符合中庸之道,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最高標準。
  孟子不衹強調“執中”,“惡抓一”,主張權變的同時,還要求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去教養熏陶那些“不中”“不纔”的人。“中也養不中,纔也養不纔,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纔也棄不纔,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離婁章句下)這是義務和職責,不能不做。如果放棄不做,那他的“中”和“纔”也就不成其為“中”和“纔”了。那就與不知中庸之道者,相差無幾。
  因此,要做到中庸,僅僅懂得還遠遠不夠,最主要的是要在言行中會權變,在教養熏陶別人過程中體現自己的中庸品德。
  以古代的聖賢為實現中庸之道的楷模,孟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公孫醜提問時,比較了伯夷、伊尹及孔子三個人的品行。孟子認為:伯夷和伊尹不是同一類人。這從兩個人對待做官的態度可以看出來。不是理想的君主他不願輔佐,不是理想的百姓他不去驅使,天下未走上正軌,政治混亂,他就隱而不仕,這個人就是伯夷!無論什麽樣的君主都願輔佐,無論什麽樣的百姓都去驅使,無論天下政治多麽混亂,他都願意出來做官,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伊尹!兩個人的本質區別是,一個有做人的準則,一個沒有!
  而“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公孫醜章句下)唯有孔子處事做人最合中庸之道。在權變中能夠“執中”。
  同時,“湯執中,立賢無方”。(離婁章句下)也為孟子所稱道。商湯自己為人處事合乎中庸之道,選賢任能也不拘一格,懂得權變,十分難得可貴。
  “執中”重要,權變,不“執一”,“無方”更重要!
  在孟子時代如此,在今天何嘗不是如此?
  比如穿衣,若不“執中”,選擇自己最適合的款式,偏執於一端,那就不再是穿衣這樣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細節了。若穿得太多,把身體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玉體不露,那不衹自己感到不舒服,別人也由此斷定這個人有病,不是一個正常的人;若穿得太少,太暴露,着比基尼(三點式)要上街,進出高檔寫字樓,參與各種正規的活動,那就會被“衣冠不整者謝絶入內”擋在外,別人會以為這個人不是一個正規的人。往往會聯想到專操皮肉生意的娼妓之類。所以,穿衣也要“執中”,唯一的選擇就是適宜。上班穿職業裝,回傢穿休閑裝,運動穿運動裝,適時適地適機權變,纔是人配衣裳馬配鞍,才能收到三分長相七分打扮的獨特效果。
  再比如吃飯,也不能不“執中”,吃得太少,肚子饑餓難忍,營養缺乏,身體素質就差;吃得太多,腸胃不堪重負,營養過剩,消化病、肥胖病、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各種“富貴病”就會一齊光顧,怎麽辦?惟有各種飲食均衡搭配,營養全面,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不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飲食“執中”的保證。
  而飲食也要隨着季節、氣候、環境以及個人的年齡、性別、習慣等因素而權變。不“執一”,才能在生活上“無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