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坛庙寺宇(2)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祈年殿在天坛皇穹宇的北部,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殿堂。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庄稼收成好坏,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而且关系国赋的收入。中国的元帝国和明帝国,都是在连年灾荒之后,被揭竿而起的农民所埋葬的。明承元鉴,清又承明鉴,都祈求有个五谷丰登之年。皇帝在每年的正月,要亲自至殿祈谷,以求国泰民安。明永乐帝在兴建北京宫殿的同时,就建筑了平面为矩形的大祀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时,为合于天圆之说,改作鎏金宝顶三层檐攒尖式屋顶的圆形大殿。三层檐琉璃瓦的颜色,上层为蓝色,中层为黄色,下层为绿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为祈年殿,次年将三层檐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与天一色,蔚为壮观。祈年殿高38米,直径30米,有三层圆形屋檐,每层都覆盖蓝色琉璃瓦,从下至上,递层缩小,最上层的中央冠以鎏金宝顶。殿基三层,每层都以金砖墁地,围以雕花汉白玉栏杆。整个大殿全用木材结构,仅凭木榫交结、斗拱支架而成,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全殿用28根朱漆楠木巨柱支持。中间的四根最粗,有描金卷枝莲彩绘,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周围的24根,分为内外两圈,内圈12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象征一天12时辰,合为24根则象征24节气。殿内上有华丽的藻井,中设宝座、屏风和祀神牌位。
  整个天坛布局恢弘,设计精巧,建筑雄伟,色彩奇丽,造型卓异,是中华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观。至今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让人叹为观止。
  地坛是明清皇帝祭祀皇地神的坛庙,又称方泽坛,在安定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呈方形,象征地方,汉白玉筑二层方台。坛面用黄琉璃,以象征大地。上层方20米,下层方约35米。下层一边列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等山石座,镂刻山形;另一边列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水石座,镂刻水形。外围内(矮围墙)。坛北向,正北面白石棂星门三门,竖立六柱,东、西、南各一门,门有二柱。坛南有皇室,供奉皇地神牌位。每年夏至日出时行祭地之礼。天坛在南,地坛在北;天坛呈圆形,地坛呈方形—乾坤相对,特点鲜明。
  日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坛庙,又称朝日坛,在朝阳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为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为红琉璃,以象征红日—太阳。坛四周有聍墙(矮围墙)。坛西向,正西有白石棂星门三门,竖立六柱,东、南、北各一门,门有二柱。每年春分日出时行祭日之礼。
  月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夜明之神—月亮的坛庙,又称夕月坛,在阜成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为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为白琉璃,以象征白月—月亮。坛四周有墙(矮围墙)。坛东向,正东面有白石棂星门三门,竖立六柱,南、西、北各一门,门有二柱。每年秋分夜行祭月之礼。日坛在东,月坛在西;日坛面用红琉璃,月坛面用白琉璃—日月相对,各具特色。
  北京坛庙的布置,讲求对称。太庙在左,社稷居右;天、地、日、月四坛,天坛在南,地坛居北;日坛在东,月坛居西。天坛呈圆形,地坛呈方形,天坛面为艾叶青石,地坛面为黄琉璃—乾坤相对,特点鲜明。祖社和四坛配置左右、南北、东西,而宫城居于中心。这是皇权为主、神权为客在坛庙布局上的表现。
  太庙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庙宇,明初建,在阙左。嘉靖时撤故庙,建九庙,分祀而含为都宫。庙成后,雷火焚八庙。又重建太庙,为同堂异室之制。前正殿九间,内储诸帝后冕旒冠带,祭时陈列。其前为两庑,东西燎炉,南为戟门。后寝殿九间,安放先帝后神主。又有祧庙五间,藏祧主。四时祭祀,岁除祀。其两庑,东庑侑享诸王,西庑侑享功。清时明神主移祀历代帝王庙,而换成清帝祖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