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 后汉纪校注   》 附录四:序跋      袁宏 Yuan Hong    袁宏 Yuan Hong

  (一)宋王铚两汉纪后序右荀悦前汉纪三十卷,袁宏后汉纪三十卷,祥符中刊版于钱塘。版废几百年,今始合二书,用诸家传本校其异同,拨其讹误,稍条然可读,遂再刻之。
  夫两汉之事最备者,繇司马迁、班固、范晔与夫荀悦、袁宏之书俱存故也。其事咸萃于编年,故曰纪;其事分于传、表、纪、志,故曰书。读荀袁之纪,如未尝有班范之书;读班范之书,亦如未尝有荀袁之纪也。各以所存,自达于后世。荀悦之作,后于班固;而袁宏之作,先于范晔。或先或后,或略或详,其体制凡例,则犹黑白之不相乱,河汉之不相涉也。荀袁二纪,于朝廷纪纲、礼乐刑政、治乱成败、忠邪是非之际,指陈论著,每致意焉。故其词纵横放肆,反复辩达,明白条畅,既启告当代,而垂训无穷,其为书卓矣。然比班范二史,缺裂不传,仅存篇目,盖因缘世故自有次第,而显晦若有时也。
  编修王公,敦阅古训,博极群书。其出使浙东也,既刻刘氏外纪,以足资治通鉴,又重刻旧唐书。至刻此两汉纪,其艰其勤,尤为尽力。诸书咸备,然后绸绎上下数千载间,侵寻相接矣。其发挥兴废,用心高远,以加惠学者,非异时刻一书集之比。仆尝谓校雠是正文字,固儒者先务,然执一而意改者,所当慎也。盖一字之疑,后或得善本正之,若率以意改,即疑成实,传世行后,此字繇我而废,故学者贵于弛张变通也。公闻仆语,欣然有取,辄敢载之篇末,因论公覃思。此二纪谓与汉书不同,使并传于后,未易以彼废此,而一字不可相杂之本意,其不苟如此,抑以见瑰奇伟丽之观,必待人而后彰也。
  绍兴十二年六月甲子日汝阴王铚序。
  (二)明黄姬水刻两汉纪序夫史以述王道,辨人纪,彰厥轨迹,以昭法戒,盖圣人之耳目,来世之龟镜也。苟是非善恶不足以示惩劝,观废兴,则虽侈闻淫缀雕琢称匠者,无所取焉。史官之设,肇自轩后,虞夏商周,载在诗书。王迹熄而人伦废,孔子乃遵周公之制,立百王之法,而作春秋。春秋者,经之标的也。慨夫惇史邈而行漓,素文没而言绝,后有作者,罕臻兹理。故号良史之才者,议论颇缪于圣人,近通人之作者,甄明或阙于前史,又况情文不类,出二家下者乎?
  若乃汉侍中悦,晋太守宏,性静词华,图书掌七阁之秘;学该才逸,文章擅一时之宗。颍川托疾,文若礼敬于微年;牛渚高情,谢尚晤谭于申旦,愤操揽权明哲,炳几先之见;当温厚遇不阿,秉亮直之贞。着申鉴,则本仁义以献替;赋北征,则溯尼父之风流。抱结遐志,泄而为文。故其书也,要在达道义,章法式,笃名教之本,发帝王之蕴。如论灾沴,则本畴之休咎,陈天人之际也;如论夷狄,则本谟之即叙,严夏夷之防也;文臣三谏,惋遇主之难也;三游四弊,悼养士之失也;典经儒家,斯文教化之任也;井田封建,中正协和之思也;忠邪着消长之几,王霸折德刑之辨,礼究承天立政之端,乐契穆伦导俗之本;作营玩好,迪镂彤贵异之惩;内嬖外戚,述幸佞亢龙之戒。言多准经,议不悖圣,其于作者,亦云庶几矣。且书有二体:曰书曰纪。书之体创自马迁,纪之体沿于左氏。闳衍周赡,区分条灿,一家之言,固不可少。而平易质直,综括简要,辞约而事详,则纪为得焉。故杜预有曰:纪事者以日系月,月系时,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两汉纪者,则左氏体也。品拟其文,并为嘉藻。荀则典丽婉通,缅嗣西京之绝响;袁则浑深尔雅,一湔江左之靡风,诚艺林之?玉,史家之图钥矣。但其刊布弗广,遂致湮晦。
  昔大复何舍人得荀氏书抄本于徐太宰家,刻于高陵。泾野吕公序之,曰:予曩在史馆,数问荀氏书弗获见,而恨校雠之无副。若袁氏书,则尤所希觏者也。宋绍兴间,汝阴王铚谓比班范史,缺裂不传矣,况今日哉!支硎杨公尝造先子五狱山人,语及袁荀之书,亟为叹赏。云往时曾于云间朱氏览宋刻本,真天府閟笈也,惜未祈借,为可怅懊,乃今不可复睹矣。后不逾月,有持一编售者,则朱氏本也。先予倾囊购焉,将序刻未暇,而先子已矣。噫!神物有归,幸获张华之剑,奇姿未耀,敢私桓氏之珠。辄复梓行,以永流播,怆焉述事,聊承堂构之心,率尔芜辞,岂尽作者之意,可慨也已。
  呜呼!着策所以立公言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然誉或幸得,毁有外来,心迹之间,沉隐莫察,微瑕掩瑜,尺朱盖紫,自古然矣。悲夫,悲夫!此仲豫所以有未克之谈,而彦伯所以有恨然之叹者也。嘉靖岁戊申夏四月朔日士雅山人吴黄姬水撰。
  (三)南监本袁纪明冯班跋崇祯庚辰七月十八日灯下阅完荀袁两纪于破山莺转谷。兹因监本字多差讹,其中事迹、姓氏、地名,贫无书籍,止将纲目粗加参考,殊为残缺,俟班范全书得备,当覆翻以毕未精之业也,读礼之日,不废丹铅,以墨靛之笔易隳雠,敢直暴其罪于编末,明告之先大人矣。阅完衣附记,凡历二十有余日。
  (四)清宋荦序前汉纪三十卷,汉末荀悦撰。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史称汉献帝雅好典籍,以班书文繁难省,命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言约而事详,辨论多美。晋末袁宏踵之,参摭谢承、司马彪,张璠诸家,撰集为后汉纪,并行于世。荀袁继马班之后,而一变其体,号能复古,故学者甚重之。
  洎宋祥符中,镂版于钱唐,版寻废,绍兴中再镂版浙东,语具王铚序。又案巽岩李氏云,某家有印本,乃天圣间益州市所摹刻者,衍文助语,乱布错置,往往不可句读。而近岁江浙印本,号为曾经校雠,其实与天圣市刻相似。又云传录岁久,卒难得其真,可为太息。盖是书在宋时已残脱如此。明成弘间,信阳阿景明得荀纪钞本,泾野吕楠又加是正刊行,然袁纪迄未见也。嘉靖间,五岳山人黄省曾偶从云间朱氏购得宋版旧本,其子姬水刻之吴门,二书于是复完。距今盖一百五十年矣,版又废,而学士大夫家藏?之者亦少。
  蒋子笃志嗜古,慨然幸是书之存,而惜其传之不广也。间谒予吴阊署斋,见架上有黄氏锓本,遽携之去。黄本故多讹字,乌焉亥豕,展卷有之,亦有复误至数行者。蒋子重购得万历间监本差善,乃相对校雠,旁参班范两书,正其字之灼然讹者,而疑其句义之抵牾脱误者,授之劂氏。别为字句异同考一卷系其后,其用心抑可谓?已。予尝谓校书有二难:过信古人者,读误书不敢轻改一字,甚者从而傅会,如燕相之说举烛,其蔽失之陋。轻改古人者,或疑字奥义,遇所不解,辄以私臆奋笔改窜,其蔽失之妄。二者交讥,妄尤甚焉。噫嘻!校书如蒋子,庶无负古人也已。
  蒋子家世仕宦,其尊人集公方伯曩官江右,于予有通门之雅。蒋子年甚少,顾好学,喜交文章士,于裘马声色玩好鲜华靡丽之习,泊然无所动。又屡访求古书遗集之有裨于世者,思表章之,以嘉惠来者,其用意如是,岂易而得哉!汉纪既竣,请予叙。予嘉蒋子之贤,而又喜故人之有子也,乃不辞而叙之。蒋子名国祚,字一臣,襄平人。
  康熙丙子且月商丘宋荦叙。
  (五)清邵长蘅序蒋君重刻前后汉纪成,予得而读之,欣然觏未见书,絫昼夜卒业,乃为叙曰:
  编年、纪传二者,皆史之正体。纪传详于人,编年详于代。将综其理乱兴废、纪纲政治得失之故,以为后法戒,则编年为宜。顾自史迁刱为纪传,作者相承。荀悦撰汉纪,乃仿左氏传,为编年体,而袁宏继之,撰后汉纪,要可谓特立之士,宜当时之重其书也。是书前后各三十卷,分代以纪年,因年以系月日,而凡制度之沿革,人之忠邪,刑政赏罚之是非,与夫日蚀星变灾祥沴戾之作,大略刻载,而亦时有论著,以明己意。悦纪奉诏,作论多醇正。宏纪其自所撰集,故论犹放纵。光武即位于鄗,而宏以为更始尚存,不宜自立。论六家九流,而曰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因陈纪之论,而曰肉刑当复。如此类,不尽合于道。顾其笔力君踸踔,亦史家之雄也。夫二子之才,其去班范尚远,顾能于左传之后,司马通鉴之前,卓然成一家言。论者谓二纪与汉书不同,使并传于后,未易以彼废此,知言哉!
  予又尝谓三代以下,享国惟汉最长,法戒亦至汉而略备。人皆知西汉之亡以外戚,东汉之亡以宦官、奸臣。愚不谓然。夫木先朽而蠹生,物先腐而虫出。今夫外戚、宦官、奸臣是蠹也,虫也;而所以穴蠹与虫者,其原在上。人主清明英断,进用忠贤,屏斥谗邪,则西、东京之所以盛;人主优柔昏回,谗邪进而贤人退,群枉炽而正士消,则西、东京之所以衰。迨夫国势已移,其时虽有忠义之士,痛哭而陈,发愤而图难,而卒无能搘将倾之?,既沈之鼎。虽曰气运,良繇人事,是可为永监者也。
  案荀纪后于班,而班之前尚有贾逵、刘歆诸家。袁纪先于范,而袁之前亦有东观记及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辈凡九家,今大概缺轶矣。是书垂一千四百余年,自宋至今,更六七剞劂,而幸而得与班范二书并传,士之著书立说有赖于后人之表章者,顾不亟哉!然则蒋君之于荀袁,厥功伟已。
  忆六年前予识君豫章,酝藉有名士风,即之温然,盖时时往来怀抱云。君名某字某,叙之者为毗陵邵长蘅,时康熙丙子六月上澣日。
  (六)清毛奇龄序六艺家史家失传久矣。皇上搜经学之在章句外者,侍卫成君应诏梓经解数十百卷,而隋唐以前,抄括无有,一祗子夏易传,而侍卫原序尚三叹为宋元间人伪书,则他可知矣。襄平蒋萝?、梅中兄弟,嗟史学之阙,谓自典午后八书南北合成十史,而五后十国五十余年间。寥寥数策,仅传欧阳氏。家君冯亿之所为得一失伯,怅怅然若游之无何之乡,将取扈氏、卢氏梁、汉、周三史所未传者,合之十国编年诸书,以备五后。因之先梓马令、陆游二南唐书行世,而以为未足。复溯自二汉纪、唐书,以迄宋辽金元逸史之全将循次编补,汇成大观,而惜乎以他事沮也。
  余尝就萝?、梅中聆其谈议,谓两汉二书皦若日月,迥非二纪之可比,顾各有相发。荀豫前纪作于汉初平、兴平之间,已习见班氏成书,而应诏减省,创立五志以补春秋考纪所未备。若袁虎后纪,则先于范氏所作五十余年,其中多范氏所删取而不尽录者。二纪之当具,比之易之有荀九家,礼之有熊氏、皇氏,所应重标其书,为逸史倡,故不惮亟为梓之如此。至其所雠校,则初购善本于吴门,宋开府署得明嘉靖间姬水黄氏所勒本,续得宋版前纪于项侍郎宅,又续得明南监本后纪于吴宫允宅,互相参对,补其漏而更其讹,疑即阙之,不妄填一字。起自乙亥冬十一月,讫于丙子夏六月。会其尊大人由两浙行省左移参知,从杭州寄居吴门,中间多旷月,凡八阅月工竣。
  自古学沦失,士子习一经,竞为举文,茫然不解典籍为何物。即一二知名之士,橐笔载牍,日以文赋相高,而巾箱五经;匿为珍秘,一遇史事,即司马光稽古录,无不张口??,不能略辩。而萝?、梅中年不逾终贾,胸怀万卷,其能网古今而罗百氏如是,是非古学将兴,有应运而先开者邪?吾愿天之假以时,而得尽踵其所为志也。康熙丙子季夏月萧山毛奇龄初晴氏题于南山之稽古堂。
  (七)清蒋毓英重刻前后汉纪序自马班代起,遂分编年、纪传之体而为二。至东汉以下,讫宋元,各有一代之史,其体皆宗纪传。而马班纪传之外,复有表,有书,有志,于律历、礼乐,河渠、地理、五行、灾异、人物世系,莫不具详,后有作者,不能易焉。二氏洵良史才哉。有宋涑水考亭综列代之成史,昭千古之法戒,其义本乎春秋,其体仿乎左氏,而详而不繁,质而不诬,得圣人谨严之旨,苟欲观诸史之异同,以正其舛误,断不能舍是而别有论定矣。
  汉史自马班外,若贾逵、刘歆、谢承、华峤各有撰述,其仿左氏编年之体,间取书志中大者,若律历、河渠、灾异,各系时以记事,俾后之览者,晓然知一代之典章因革所由起,与天时人事所由验,则荀袁二氏之两汉纪亦差足称详而不繁,质而不诬也。暇日欲令儿辈各写一册,以便浏览。若无他本可较,因请今大中丞宋公藏本以资考订,遂令国祚与及门士山阴许君尚质,旁搜别本,点正句读。两纪行世既鲜,旧版脱误,大约荀纪则取证于如淳、晋灼、臣瓒、文颍诸注,而尤以师古注为确。袁纪则略采范氏后汉书与章怀太子诸注为证,宁阙疑,毋率改。末学后生复不自量,记所同异若干余条,请正于大中丞宋公,谬为许可,命付开雕,以广二书之传。
  若夫荀纪奉诏所作,论多醇正。袁纪自所撰集,论犹放纵,其纯驳错见,自不相掩,已具述于中丞公与毗陵邵君序内,兹不复赘。因慨二十一史之外,若谢承、华峤等书,散见各注,久乏全本,傥好古君子,不惮冥搜,补正残缺,重令遗编与马班、涑水考亭诸书并垂天壤,裨正史之所未逮,其文以是刻为嚆矢也夫。康熙丙子且月襄平蒋毓英序。
  (八)清蒋国祚两汉纪异同考序荀悦前汉纪三十卷,袁宏后汉纪三十卷,祥符中镂版于钱唐,版废几百年,再刻于绍兴年间。汝阴王铚序云:「编修王公,敦阅古训,博极群书。其出使浙东,既刻刘氏外纪,以足资治通鉴,又刻旧唐书,至刻此两汉纪,其艰其勤,尤为尽力。」盖两纪再刻于宋,而铚则与正文字者也。历元而明,何舍人大复得荀氏纪抄本于侍读徐子容家,泾阳吕仲木氏复为校正,付高陵令翟清刊布。其序云:「校雠无副,而袁氏纪尤所希觏。」是时止有荀氏本也。嘉靖间吴郡黄姬水重刻两纪,云原本宋刻得自云间朱氏,意即铚所校雠本也。顾字句尚多舛讹。最后有万历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镂版,差善黄氏刻本,而行世绝少,因取诸本互校,重授开雕,讹者正之,疑者缺之,并胪列其字句异同若干条于卷末,以冀合于王氏,不敢率以意改之。意两纪自祥符凡经五刻,阅五百余年而又镂版于钱唐,是书之显晦,若适有数焉。襄平蒋国祚识。
  (九)清陈璞两汉纪校记叙两汉纪久无善本,明嘉靖黄氏姬水所刻。四库总目以为旧本矣,然讹脱特甚。康熙间襄平蒋氏重刊,称参伍旧刻雕版。毛西河序言其用黄氏本与宋版前纪、监本后纪互相参对。今宋版、监本皆不得见,而蒋本校改黄本,亦十不及五,且有误改。如前纪杨兴字君?,不汉书,见于通鉴考异,蒋本乃据汉书改作「君兰」之类。今此刻以陈兰甫先生所藏黄氏本,经果亲王手校,兰翁亦略校一过,与蒋本所校改无可疑者尽从之。尚有书存所改不复着于此,乃更取史记、班书、通鉴、王行甫西汉年纪及考异诸书以校前纪,取东观汉记、魏志裴注、范书章怀注、续汉志刘注、通鉴考异诸书以校后纪,合果校、陈校得若干条,分为上下两卷。陈璞记。
  (十)清钮永建两汉纪校释后记爰以壬辰之岁,书院始课札记,永建习学于此,仅能治校勘之业,凡治前后汉纪六十卷,得校语六卷。文献通考载宋李焘跋,谓是书天圣中已无善本。康熙中襄平蒋国祚以旧本参校为两汉纪异同考附刊于后,最为近代精本,然犹滋讹脱。近番禺陈璞合诸本复校,颇称详密,刊于广东学海堂。窃不知量,更以管见纠发缪滞,补所未备,其蒋校、陈校已著录者略之,凡属艹稿七阅月,编录如右。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海钮永建记。
  (十一)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明黄姬水刊本,十一行二十字,有嘉靖戊申黄姬水序。
  冯己苍舒校用朱墨笔。黄丕烈校用墨笔,有跋录后:「崇祯癸酉九月读一过,此本讹缪百出,几不能成章矣,奈何!孱守老人识于默庵,时二十四日灯下。」
  「此书大略以治功为本,举而厝之,可以理世,细琐之事,一切阙如,立身之节亦所轻也。后之读者知之。老人又记。」
  「此书系明刻,合前后汉纪而为一部,予于辛亥岁得诸酉山书肆中。开卷见朱墨两笔稍有点读而未终,遇脱落处则曰疑有误,乃知此人亦未得善本校雠,故所阅未竟,惟落款孱守老人初不知为何人。及检钱遵王读书敏求记,知为冯己苍,方悟卷首之大树将军印本冯氏印也。然雠校未竟,颇为惋惜。今秋偶过学余书肆,见插架有旧钞前汉纪,携归与此本对勘,此所脱落大半赖钞本补完,诚一快事。旧钞卷首多目录一纸,书中遇宋讳如桓、匡、愍、敬,尽从阙笔,其为照宋钞无疑,虽残缺亦所不免,想宋刊亦同,故无从补竟耳。壬子九秋朔日校毕书此志喜,古吴黄丕烈。」
  前汉纪卷三十尾有墨书:「右通直郎时添差充绍兴府会稽县丞庄革校正」一行。余曾见海虞瞿氏藏钞本正同,殆同出一源也。后汉纪亦略校十许处,大抵据通鉴考异所引也。冯氏二跋录后:「崇祯癸酉,孱守老人读一过。大略荀书略而裁,非关乎政治之得失不苟存也,即立身大节间亦缺如。袁书增其所删,不知流于支也。古今人不相及大概若斯,而况于今也哉。是月为是日为一。灯下识。」
  「是夜闻有异声于西楼者,余刚决不信,遂与徐介甫、从弟叔昭移床据之,阅毕此卷而寝。」
  明万历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本,十行二十字。
  按:故人吴佩伯慈培于此书致力最勤,言此南监本最佳,亦最难得,远胜吕楠及黄姬水刊本,故附存之。
  后汉纪旧写本,十一行二十字。
  盛昱旧藏,卷尾有朱笔跋云:
  「此与荀纪内改刓皆依汉书、通鉴,尚需旧本正之。蒋氏新刻讹谬更甚。甲辰五月。」
  「乾隆己巳四月三十日、五月初一、二、三、四日读。」
  引用书目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后汉书刘宋范晔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中华书局标点本
  东观汉记汉班固刘珍等撰聚珍版本
  后汉书补逸清姚之骃辑康熙柏筠书屋刻本
  七家后汉书清汪文台辑光绪八年镇海林氏刊本
  东塾遗稿续后汉纪清陈澧撰稿本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清蒋国祚撰康熙蒋氏兄弟本两汉纪末附
  两汉纪校记清陈璞撰学海堂本两汉纪末附
  两汉纪校释清钮永建撰南菁讲舍文集本
  后汉书集解清王先谦撰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后汉书补注清惠栋撰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疏证清沈钦韩撰光绪浙江书局本
  后汉书注补正清周寿昌撰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补注续清侯康撰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注又补清沈铭彝撰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辨疑清钱大昭撰丛书集成本
  东汉九卿年表清万斯同撰二十五史补编本
  东汉朔闰考清徐绍桢撰二十五史补编本
  两汉刊误宋刘攽撰宸翰楼丛书本
  两汉刊误补遗宋吴仁杰撰知不足斋本
  汉书新证陈直撰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国志集解卢弼撰古籍出版社本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本
  考史拾遗清钱大昕撰商务印书馆出版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丛书集成本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四部备要本
  诸史琐言清沈家本撰沈寄簃先生遗书本
  国语士礼居丛书本
  战国策士礼居丛书本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四部丛刊本
  汉官六种四部备要本
  通典唐杜佑撰万有文库本
  通志宋郑樵撰万有文库本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万有文库本
  易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诗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周礼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仪礼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孝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公羊传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谷梁传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着中华书局出版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中华书局出版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荀子诸子集成本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商君书注释高亨注释中华书局出版
  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
  慎子诸子集成本
  列子集释杨伯峻集释中华书局本
  韩诗外传集释许维遹校释中华书局出版
  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
  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本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四部丛刊本
  新序汉刘向撰四部丛刊本
  说苑汉刘向撰四部丛刊本
  法言汉杨雄撰四部丛刊本
  新论汉桓谭撰上海人民出版社点校本
  论衡注释汉王充撰北大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注释中华书局出版
  潜夫论笺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出版
  申鉴汉荀悦撰四部备要本
  孙子兵法集注四部丛刊本
  司马法四部丛刊本
  太公六韬四部丛刊本
  尉缭子注释华陆综注释中华书局出版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中华书局影印本
  说文解字段注清段玉裁注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
  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撰清道光刊本
  说文解字注笺清徐灏撰石印本
  方言汉杨雄撰古今逸史本
  释名汉刘熙撰古今逸史本
  广雅魏张揖撰古今逸史本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抱经堂丛书本
  独断汉蔡邕撰古今逸史本
  风俗通义校释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今注晋崔豹撰古今逸史本
  世说新语刘宋刘义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知录清顾炎武撰四部备要本
  积微居读书记杨树达撰中华书局出版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中华书局出版
  北堂书钞隋虞世南撰光绪孔广陶刻本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排印本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汪绍楹校本
  岁华纪丽唐韩鄂撰学津讨原本
  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撰明抄本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影宋本
  群书考索明慎独书屋本
  逸周书古今逸史本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商务印书馆本
  楚辞四部丛刊本
  文选梁萧统编中华书局影印本
  蔡中郎集汉蔡邕撰四部丛刊本
  隶释宋洪适撰清刻本
  金石文字记清顾炎武撰借月山房本
  袁安碑河北第一博物馆半月刊一九三三年第二期
  秦汉史?研究日本栗原朋信着吉川弘文馆本
  史书考日本富谷至撰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影印本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声无哀乐论晋嵇康撰人民音乐出版社吉联抗译注本
  中国音乐史纲杨荫浏着万叶书店出版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着香港版
  廿史朔闰表陈垣撰中华书局本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编中华书局排印本
  藏园群书经眼录傅增湘撰中华书局出版
  东汉会要宋徐天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前言凡例原序卷一
卷二卷三卷四卷五
卷六卷七卷八卷九
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
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
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