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千古中醫故事   》 陰陽平衡(3)      孫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大自然中有什麽,人體內就應該有什麽,那麽,人體中的陰陽是怎麽劃分的呢?
  人體處處有陰陽,大傢伸出手看一看,一個手背,一個手心。都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顔色一樣嗎?結構一樣嗎?不一樣,這就是陰陽打上的烙印。我們的肺的呼和吸,我們心髒的收縮和舒張,我們細胞的同化和異化,也有陰陽。什麽叫同化?我們吃的飲食營養物質,吸的氧氣變成我們細胞能用的東西叫同化。細胞通過代謝以後,把一些廢物排出來叫異化。我們的內分泌活動,常常是有兩種激素,既對抗又協調地完成某一項功能。肌肉的收縮和伸張,人體精神狀態的興奮和抑製,清醒和睡眠,都是陰陽給我們打上的烙印。
  《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於陰陽。”這段話是什麽意思呢?是說陰陽存在於大自然之中,是天地間最大的道理,最大的規律,說大自然之所以有萬紫千紅、千姿百態的生命世界和各種事物,這些事物的産生和消亡過程,這些事物的變化過程,它的本源,它的父母,都是陰陽。地球上為什麽會有生命呢?“生之本,本於陰陽。”有了陰陽纔有了生命,沒有陰陽就沒有生命。
  當我們懂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張仲景所說的,“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
  中醫認為,人類是大自然所化生的,天地是人類的父母,所以中醫學在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的時候,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我們這個地球真是得天獨厚,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如果再近上1%的話,地面上就是一片火熱,陽氣太亢了,那就不能化育生命。如果我們的地球,再遠離太陽1%的距離的話,大地就是一片寒冰,陰氣太盛了,也不能化育生命。白天的陽氣不亢不烈,夜間的陰氣不冰不寒。地球上,晝夜交替,因此就出現了陰陽交替、平衡協調、平衡穩定的現象。正因為地球有了陰、陽二氣的非常有規律的、平衡穩定的、協調的交替運動,於是有了晝夜,再加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基本穩定,地上有了四季的陰、陽二氣的變化,像鼕季陰氣偏盛,夏季陽氣偏盛,這樣穩定的變化,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演化,纔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陰陽的烙印。陰陽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和所有生命的一個“遺傳密碼”。
  現代自然科學家一直希望在地球之外尋找生命,但尋找並不是盲目的。首先肯定不在恆星上找,恆星是一個發着強烈的光和熱的熾熱的星球,那個地方純陽無陰,能有生命嗎?不可能有。所以科學家不可能去太陽上尋找生命,而要在行星上尋找。先看這個行星的附近,有沒有一個發着光和熱,像太陽這樣的一個恆星。如果有的話,再看看這個行星離這個恆星的距離是不是恰當,如果距離太近,那這個行星上,陽氣太亢了,陽盛陰衰,不能在這兒找,表面的岩石都是熔化狀態,能有生命嗎?如果離得太遠,那這個地方表面溫度太低了,陰氣太盛,陰盛陽衰,也不能在這兒找。說穿了,現代自然科學家在地球之外尋找生命,也是要先看一看,那個星球上存不存在着,類似地球上這樣的陰陽二氣,平衡穩定、不亢不烈、不冰不寒的交替運動。有了這個條件,再進一步在這個星球上尋找,看看有沒有水,如果有了水,那可能八九不離十就會有生命。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尋找到這樣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
  其實幾千年前,中國的古人就認識到,陰陽是生命的本源,太極陰陽圖畫的就是陰陽消長平衡的規律,但是它為什麽把陰陽的交界綫畫成了反S形麯綫,而不是直綫呢?古人繪製太極陰陽圖的依據是什麽?又有什麽道理呢?
  談到如此重要的陰陽,就想起了那個神秘莫測的太極圖,我把它叫做陰陽消長變化圖。
  古人是怎麽畫的這個圖?我不大知道。我也畫過這個圖,我是以北京地區,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晝夜時間的差別為數據,畫了一個陰陽消長變化圖。北京在鼕至這一天,夜間比白天多六個小時,從鼕至過後,每過一天白天的時長就增加兩分鐘,夜間縮短兩分鐘。到鼕至之後的下一個節氣,也就是再過十五天,到小寒的時候,和鼕至相比,白天時長增加半個小時,夜間縮短半個小時。一直到春分這一天,白天與夜間時長相等。過了春分之後,仍然是每過一天,白天增加兩分鐘,夜間縮短兩分鐘。到了夏至這一天,白天時間最長,夜間時間最短,白天比夜間多六個小時。從夏至以後,每過一天,夜間時長增加兩分鐘,白天縮短兩分鐘。到了秋分的時候,晝夜時間相等。然後夜間逐漸延長,白天逐漸縮短,一直到鼕至的時候,夜間最長,白天最短。如果我們把這些交點連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反着的S形麯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診病聖手(1)診病聖手(2)診病聖手(3)診病聖手(4)診病聖手(5)扁鵲之謎(1)
扁鵲之謎(2)扁鵲之謎(3)扁鵲之謎(4)附錄(1)神醫傳奇(1)神醫傳奇(2)
神醫傳奇(3)神醫傳奇(4)華佗之死(1)華佗之死(2)華佗之死(3)華佗之死(4)
附錄醫聖之路(1)醫聖之路(2)醫聖之路(3)醫聖之路(4)醫聖之路(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