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演绎 》 話說唐僧 》
大難不死(1)
馮寶善 Feng Baoshan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秋末,玄奘一行從波裏夜呾羅國東行五百餘裏,來到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秣兔羅國(今印度馬土臘西南馬霍裏)。在玄奘之前,我國東晉時期,法顯大師就已經到過這裏,當時這兒有寺院二十所,僧人三千。玄奘來到這裏的時候,雖然寺院不少,僧徒卻僅有二千餘,從這裏可以看出,印度的佛教,似乎已不如從前興盛。而踏着先行者的足跡,玄奘心中倍感親切。這裏有着釋迦牟尼幾位弟子的捨利塔,每年修福的日子,僧徒們按照自己的修業,各自選擇供養,倒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由此嚮東北行五百餘裏,到薩他泥濕伐羅國(今印度旁遮普邦塔內沙爾)。再東行四百餘裏,約在鼕初,玄奘一行來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剋以北)。窣祿勤那國東臨殑伽河(今恆河),北靠大山,閻牟那河(朱木那河)從中間流過。國周長六千餘裏,看起來很有些荒蕪,但城墻堅固,修繕完好。當地人質樸淳厚,崇尚學藝。該國有寺院五所,僧徒千餘人,多修小乘。有天祠百所,多異道之徒。在這裏,玄奘曾師從闍耶毱多,嚮他學習《經部毗婆沙》。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初春時分,玄奘渡河東進,來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國周長六千餘裏,都城周長二十餘裏。國王是戍陀羅種姓,不信佛教,敬事天神。國民崇尚學藝,嫻熟於咒術。國中有寺院十多所,僧徒八百多人,學小乘一切有部。
都城南四五裏,有一所不大的寺院,前代高僧德光法師曾在這裏完成了他的《辯真論》等經論約百餘部。德光原本修大乘佛教,後改習小乘。該寺院嚮南三四裏,有一所較大的寺院,是前代高僧衆賢論師壽終的地方。衆賢為迦濕彌羅國人,博學多才,精於一切有部《毗婆沙》。當時,世親作《阿毗達磨俱捨論》,將《毗婆沙》批駁得體無完膚,為西域僧徒崇仰,衆賢為了重振《毗婆沙》思想,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殫精竭慮,撰寫了《俱捨雹論》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决心要與世親當面一决高下,可惜宏願沒有實現,就已經老病而死,賫志以歿。後來,世親讀到了他的這部著作,也感慨他書中見地的精到,認為在思力上,並不次於《毗婆沙》,便為之更名曰《順正理論》,後以此名行世。在衆賢塔附近,又有佛塔,是為紀念前代僧人毗末羅密多羅論師(無垢稱)修造。
窣祿勤那國有位高僧密多斯那,已經九十高齡,是德光論師的弟子,精熟於三藏經論。玄奘便跟從他學習薩婆多部的《辯真論》、《隨發智論》等,前後用了半春一夏的時間。
夏末,玄奘又北行三百餘裏,到婆羅吸摩補羅國(今印度北部迦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裏,到瞿毗霜那國(國境約在今卡昔浦爾、拉姆浦爾、比利畢特地區);再東南行四百餘裏,到堊醯掣怛羅國(今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二百餘裏,渡過恆河,嚮西南到達毗羅刪拏國(今印度北部別爾沙爾);東南行二百餘裏,到劫比他國(今印度法魯卡巴德)。
劫比他國周長二千餘裏,國都周長二十餘裏,有寺院四所,僧徒千餘人,都修小乘正量部法。另有十所天祠,雜居着異道徒,他們信奉的神靈為大自在天。劫比他國都城東去二十餘裏,有一所雄偉莊嚴的寺院,寺內有三寶階,南北成列,據說是佛陀在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完畢,歸贍部洲降臨的地方。三寶階中間為黃金鋪地,左為水精鋪地,右為白銀鋪地。傳說如來佛率領諸天衆在三寶階躡中階而下;大梵天王位右,手執白拂,踏着銀階而下;天帝釋持着寶蓋,位左,踏着水精階而下。玄奘到此觀禮,所見到的一律是磚石壘造、用雜寶裝飾、高七十餘尺的建築,上築精捨,中間石雕佛像,左右是釋、梵之像,旁邊有高達七丈的石柱。在三寶階不遠處,是優鉢羅比丘尼化作轉輪王、拜見佛陀的地方。
從此嚮東南,行二百裏,來到彼時正稱霸五印的普西亞布蒂王朝戒日王的國傢羯若鞠闍國(即女麯城,位於今印度恆河與卡裏河合流處)。羯若鞠闍國周長四千餘裏,都城西臨殑伽河,長二十餘裏,寬四五裏。城池雄偉,固若金湯。城內高樓臺閣,鱗次櫛比;花木繁茂,池沼瀲灧;物産豐富,百姓富足。當地風調雨順,風俗淳樸,人們喜好修飾,穿着錦綺;篤學遊藝,好清談闊論。城中有寺院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乘兼修。另有天祠二百餘所,異道徒也有數千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王立群作序(1) | 王立群作序(2) | 楔子(1) | 楔子(2) | 楔子(3) | 楔子(4) | 華閥裔孫(1) | 華閥裔孫(2) | 華閥裔孫(3) | 淨土寺出傢(1) | 淨土寺出傢(2) | 遊學大江南北(1) | 遊學大江南北(2) | 求法緣起(1) | 求法緣起(2) | 求法緣起(3) | 求法緣起(4) | 杖策孤徵(1) | 杖策孤徵(2) | 杖策孤徵(3) | 杖策孤徵(4) | 杖策孤徵(5) | 杖策孤徵(6) | 穿越西域各國(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