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疏證 》
第37節:裏仁篇第四(7)
楊樹達 Yang Shuda
《說苑?君道篇》曰:虞人與芮人質其成於文王。入文王之境,則見其人民之讓為士大夫;入其國,則見其士大夫讓為公卿。二國者相謂曰:其人民讓為士大夫,其士大夫讓為公卿,然則此其君亦讓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國者未見文王之身,而讓其所爭以為閑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書》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謂也。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禮記?禮運篇》曰: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
《荀子?大略篇》曰:禮者,政之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晏子春秋?外篇》曰:上若無禮,無以使其下;下若無禮,無以事其上。人之所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人君無禮,無以臨其邦;大夫無禮,官吏不恭;父子無禮,其傢必兇;兄弟無禮,不能久同。《詩》曰:“人而無禮,鬍不遄死?”故禮不可去也。
《說苑?修文篇》曰:齊景公登射,晏子修禮而待。公曰:“選射之禮,寡人厭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晏子對曰:“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夫臣勇多則弒其君;子力多則弒其長。然而不敢者,惟禮之謂也。禮者,所以禦民也。轡者,所以御馬也。無禮而能治國傢者,嬰未之聞也。”景公曰:“善。”乃飭射,更席,以為上客,終日問禮。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莊子?讓王篇》曰:孔子曰: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後漢書?崔傳》獻書誡寶憲曰:《傳》曰:“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生富貴而能不驕傲者,未之有也。今寵祿初隆,百僚觀行。當堯舜之盛世,處光華之顯時,豈可不庶幾夙夜以永衆譽,弘申伯之美,緻周召之事乎?《語》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魏志?文帝傳》註引《獻帝傳》曰:魏王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所有餘者,苟安也。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餘。故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憲問篇》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衛靈公篇》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曰: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淮南子?繆稱篇》曰:(與急同)於不己知者,不自知也。誠中之人,樂而不,如鴞好聲,熊之好經,夫有誰為矜?
《大戴禮記?曾子製言上篇》曰:弟子無曰不知我也!鄙夫鄙婦相會於墻陰,可謂密矣。明日則或揚其言矣。故士執仁與義而明,行之未篤故也,鬍為其莫之聞也?
《荀子?勸學篇》曰:普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衛靈公篇》曰: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禮記?中庸篇》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衛靈公篇》曰: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荀子?法行篇》曰: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韓詩外傳?捲四》文大同。)
《韓詩外傳?捲三》曰:己惡饑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聖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陳寅恪序 | 第3節:自 序 | 第4節:學而篇第一(1) | 第5節:學而篇第一(2) | 第6節:學而篇第一(3) | 第7節:學而篇第一(4) | 第8節:學而篇第一(5)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 第10節:學而篇第一(7) | 第11節:學而篇第一(8) | 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 | 第14節:為政篇第二(1)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 | 第18節:為政篇第二(5)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 | 第22節:八佾篇第三(1) | 第23節:八佾篇第三(2) | 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