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 》 宇宙、地球和生命的進化:時間的1000個瞬間 》
第37節:二、生命之前(3)
林為民 Lin Weimin
3.20億年前-造山運動
在長達20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形成了巨厚的地層,這並不奇怪。令人驚奇的是,如果地球當時是均勻地凝結地殼,我們現在擁有的地球表面應該是一馬平川,而事實上現在的地殼表面充滿了海洋、河流、高山、盆地。是什麽力量能撕裂上萬米厚的地殼,把它扭得面目全非了呢? 宇宙間萬物都處在不停地運動中,地殼從形成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運動着。地球童年的地殼運動表露得特別明顯,如果我們來到河北阜平和遼寧鞍山等山地,就會發現上萬米厚的太古界地層好像一疊紙板被從兩邊推擠了一樣,變得七褶八皺。再仔細看,上下岩係的褶皺形狀明顯的不同,中間有個接觸面,把太古界地層(太古代時期形成的地層在地質學上稱為太古界地層)一分為二,下部地層為下太古界地層,上部則是上太古界地層。這個上、下太古界地層的接觸關係,地質學上稱為"不整合"接觸關係。
這個有趣的地質現象清楚地告訴我們:在漫長的太古代時期,距今約24億~25億年,地殼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構造變動,把幾千米厚的下太古界地層擠壓得變形了。河北阜平、山東泰山等山地在這次構造運動中從海底升起,變成大陸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國地質史上人們所稱的"阜平造山運動"(簡稱阜平運動,或叫鞍山運動等)。此後,地殼經歷了幾億年的相對平靜的時期。到了距今20.5億年的太古代末期,又發生了第二次構造運動,把太古界地層擠壓得更加褶皺了。在這次構造運動中,我國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臺山山地從海底升起,所以這次造山運動又稱"五臺運動"。同樣道理,在早元古代末期,發生了第三次構造運動-"呂梁運動"。隨着現代地球物理學和地質學的發展,人們開始研究從哪裏來的驚人的力量推擠着上萬米厚的地層。
16世紀末期,意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因為宣傳和捍衛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而觸犯了教會,在公元1600年2月17日被教會的僧侶們活活燒死。正是這位為真理而獻身的布魯諾,認為原始的地球比現在大得多,並且也比現在熱得多。後來,地球溫度降低,體積縮小,正像一個蘋果,放得時間長了,果肉幹縮,果皮便産生褶皺一樣。地殼在地球的收縮過程中也就發生了褶皺和斷裂。因此,地球表面的凸凹不平是因為地球收縮引起的。
到了20世紀初,人們已經認識了一些放射性元素在衰變過程中可以放出大量的熱能之後,有人認為,原始地球內部由於放射性元素衰變放熱,使地球內部溫度不斷升高,因此,地球內部物質就有越來越大的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重的物質嚮下沉,而輕的物質嚮上浮。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使地殼也發生了運動,地球(包括地殼)內熱能的積纍是産生地殼運動的主要動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
|
| 第1節:一、時間荒漠 | 第2節:二、時間零點(1) | 第3節:二、時間零點(2) | 第4節:二、時間零點(3) | | 第5節:二、時間零點(4) | 第6節:二、時間零點(5) | 第7節:三、物質形成(1) | 第8節:三、物質形成(2) | | 第9節:三、物質形成(3) | 第10節:三、物質形成(4) | 第11節:三、物質形成(5) | 第12節:三、物質形成(6) | | 第13節:三、物質形成(7) | 第14節:三、物質形成(8) | 第15節:三、物質形成(9) | 第16節:三、物質形成(10) | | 第17節:三、物質形成(11) | 第18節:一、恆星(1) | 第19節:一、恆星(2) | 第20節:一、恆星(3) | | 第21節:一、恆星(4) | 第22節:一、恆星(5) | 第23節:二、太陽係形成(1) | 第24節:二、太陽係形成(2)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