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37节:第三章.新世纪"关键词"(5)      陈季冰 Chen Jibing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两大问题
  2007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最大变化是在展望未来经济时所用的两个词语顺序的颠倒:已经沿用的数十年的"力争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到这一年变成了"力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简单的顺序颠倒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另一个相对不容易被察觉的变化是,过去常用的经济"增长"也被"发展"所取代。
  "发展"与"进步"这两个意义相近的概念构成了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主轴,但可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肿瘤"。我用"肿瘤"来形容它们,并没有从价值上否定"发展"和"进步"的意图。我只是觉得,它们之于社会,其运作机理与癌症病人身体里的肿瘤非常相似:通过掠取人体内的营养元素而疯狂自我增长,从而破坏人体的整体的平衡。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端"时间导向型"的时代,现代人使用得最频繁的是那些"时间性"的词,诸如"机遇"、"效率"、"超前"、"创新"、"时尚"、"怀旧"、"一次性"等等,而像"和谐"、"平衡"、"圆满"、"全面"、"充实"、"深度"、"肤浅"、"平均"之类"空间性"的词语则被打入冷宫。更有甚者,我们还经常以时间概念来表述空间状态。例如,从上海到苏州的距离本应该是一个典型的空间状态,但我们听到更多的表达方式是:"从上海到苏州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而不是"有将近100公里的路程"。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对在从地域到行业、从职位到阶层的各个领域间高速流动着的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空间则意味着对这种令人向往的流动的阻隔;时间感使人激昂振奋,而空间感则令人迷茫失落。
  个人如此,国家和民族也是这样,被一种"发展焦虑症"深深地折磨着,仿佛担心错过了最后一班列车的旅人。不幸的是,当代中国正是这种"发展焦虑症"最严重的社会之一。在100年前的西方人眼里,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静止不变"的国度,但如今一切都倒转了过来。我有一个热爱旅游的朋友,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却很少踏出国门。起初我以为这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后来才知道费用并非主要问题。他对我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很多景致你今天不趁它还在抢着去看一眼,明天以后也许就再也没机会看到了;国外就不着急了,特别是欧美国家发达,很多地方过个10年、20年再去看,和现在也不会有多大变化。这的确是我们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将"发展"视为最高价值,而很少有人舍得花一点宝贵的"发展"时间去追问一下"发展"背后的价值问题。
  我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我认为这是中国在新世纪里提出的所有"关键词"中的核心词,相比于"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它也是最有可能加以具体化、甚至指标化的。这里必须再次说明,我决没有否定"发展"的意思。事实上,我坚决地主张中国要加快发展,对于一个在过去百年里饱受挫折的民族来说,不只争朝夕地求发展行吗?问题在于,我们应当对"发展"这个东西本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于是,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得到清晰的回答--
  首先是"发展"的目的问题,即我们谋求"发展"是为了什么?这里有两个最常见的认识上的误区:第一种误区是,有很多人,特别是受到业绩考核压力的很多地方和行业主管官员,将发展本身当成目的;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为了谋求自己一任内的"发展",其他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第二种误区在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在上述两个认识误区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中的很多人就异化成了纯粹的"经济动物",似乎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对国家层面来说是经济增长,对个人层面来说是赚钱。这也许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最大病灶,也是构成中国人焦虑的核心问题。最近几年以来的社会现状已经告诉我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单纯的经济增长已不能使人们获得更大的幸福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所谓"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务就是要确立"发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一个出发点。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人民的幸福永远是目的,发展则是促进这种幸福的手段。幸福的确与经济的富足有很大关系,但后者远不是前者的全部。因为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正在于他有着比单纯的生理欲望更高的心理上的追求;而对于正在寻求"复兴"的我们这个民族来说,经济利益永远都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任何为了"发展"这个手段而损害"人民幸福"这个目的的所作所为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当然,所谓"人民幸福"并没有一个能够精确衡量的指标体系,它远比GDP复杂得多。但就政府及其官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败而论,一个地方人民的幸福程度却是可以通该地区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来得到间接表现的,只要建立一个民主和科学的政治平台,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监督和考核政府一点都不会比过去用GDP和财政收入考核政府官员来得更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