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37節:第三章.新世紀"關鍵詞"(5)
陳季冰 Chen Jibing
3."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兩大問題
2007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最大變化是在展望未來經濟時所用的兩個詞語順序的顛倒:已經沿用的數十年的"力爭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到這一年變成了"力爭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一簡單的順序顛倒被許多評論傢認為是"科學發展觀"的一次具體體現,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另一個相對不容易被察覺的變化是,過去常用的經濟"增長"也被"發展"所取代。
"發展"與"進步"這兩個意義相近的概念構成了20世紀以來人類歷史的主軸,但可能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腫瘤"。我用"腫瘤"來形容它們,並沒有從價值上否定"發展"和"進步"的意圖。我衹是覺得,它們之於社會,其運作機理與癌癥病人身體裏的腫瘤非常相似:通過掠取人體內的營養元素而瘋狂自我增長,從而破壞人體的整體的平衡。
我們生活在一個極端"時間導嚮型"的時代,現代人使用得最頻繁的是那些"時間性"的詞,諸如"機遇"、"效率"、"超前"、"創新"、"時尚"、"懷舊"、"一次性"等等,而像"和諧"、"平衡"、"圓滿"、"全面"、"充實"、"深度"、"膚淺"、"平均"之類"空間性"的詞語則被打入冷宮。更有甚者,我們還經常以時間概念來表述空間狀態。例如,從上海到蘇州的距離本應該是一個典型的空間狀態,但我們聽到更多的表達方式是:"從上海到蘇州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而不是"有將近100公裏的路程"。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對在從地域到行業、從職位到階層的各個領域間高速流動着的現代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而空間則意味着對這種令人嚮往的流動的阻隔;時間感使人激昂振奮,而空間感則令人迷茫失落。
個人如此,國傢和民族也是這樣,被一種"發展焦慮癥"深深地折磨着,仿佛擔心錯過了最後一班列車的旅人。不幸的是,當代中國正是這種"發展焦慮癥"最嚴重的社會之一。在100年前的西方人眼裏,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靜止不變"的國度,但如今一切都倒轉了過來。我有一個熱愛旅遊的朋友,他的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但卻很少踏出國門。起初我以為這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後來纔知道費用並非主要問題。他對我說,中國的變化太大了,很多景緻你今天不趁它還在搶着去看一眼,明天以後也許就再也沒機會看到了;國外就不着急了,特別是歐美國傢發達,很多地方過個10年、20年再去看,和現在也不會有多大變化。這的確是我們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已將"發展"視為最高價值,而很少有人捨得花一點寶貴的"發展"時間去追問一下"發展"背後的價值問題。
我想這就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我認為這是中國在新世紀裏提出的所有"關鍵詞"中的核心詞,相比於"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它也是最有可能加以具體化、甚至指標化的。這裏必須再次說明,我决沒有否定"發展"的意思。事實上,我堅决地主張中國要加快發展,對於一個在過去百年裏飽受挫折的民族來說,不衹爭朝夕地求發展行嗎?問題在於,我們應當對"發展"這個東西本身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於是,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必須得到清晰的回答--
首先是"發展"的目的問題,即我們謀求"發展"是為了什麽?這裏有兩個最常見的認識上的誤區:第一種誤區是,有很多人,特別是受到業績考核壓力的很多地方和行業主管官員,將發展本身當成目的;在這一指導思想之下,為了謀求自己一任內的"發展",其他一切都是可以犧牲的。第二種誤區在於將"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GDP和財政收入增長!在上述兩個認識誤區的共同作用下,我們中的很多人就異化成了純粹的"經濟動物",似乎我們生活的意義和奮鬥的目標就衹有一個:對國傢層面來說是經濟增長,對個人層面來說是賺錢。這也許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最大病竈,也是構成中國人焦慮的核心問題。最近幾年以來的社會現狀已經告訴我們,在解决了溫飽問題以後,單純的經濟增長已不能使人們獲得更大的幸福感。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結論:所謂"科學發展觀",其第一要務就是要確立"發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樣一個出發點。對於任何一個社會,人民的幸福永遠是目的,發展則是促進這種幸福的手段。幸福的確與經濟的富足有很大關係,但後者遠不是前者的全部。因為人作為萬物的靈長,正在於他有着比單純的生理欲望更高的心理上的追求;而對於正在尋求"復興"的我們這個民族來說,經濟利益永遠都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任何為了"發展"這個手段而損害"人民幸福"這個目的的所作所為都是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的。當然,所謂"人民幸福"並沒有一個能夠精確衡量的指標體係,它遠比GDP復雜得多。但就政府及其官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敗而論,一個地方人民的幸福程度卻是可以通該地區民衆對政府的"滿意度"來得到間接表現的,衹要建立一個民主和科學的政治平臺,以"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監督和考核政府一點都不會比過去用GDP和財政收入考核政府官員來得更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