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7.????路(下)(2)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杜甫有《夔州歌十絶句》說“蜀麻吳????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描繪出萬舟齊發運銷吳????的景象。杜甫還在五律詩《白????山》中描繪了泰州衆多????廩的史實:“(????山)卓立群峰外,蟠根積水邊,他皆任厚地,爾獨近高天。白榜千傢邑,清秋萬估船。詞人取佳句,刻畫竟誰傳。”詩中“蟠根積水邊”指的是泰州沿海地區的蟠溪自古産????的典故。
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日本國的圓仁和尚到揚州學習佛法,乘船抵達中國東海岸的大江口,然後他順運????河西進21天,在老通揚運河橋下看到海陵城的寶塔。圓仁和尚沿運????河航行,途中與官????運船隊相隨並行,回國後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描述說,“????官船運????,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編,不絶數十裏,相隨而行,乍見難記,甚為大奇”。圓仁和尚所見,正是官????運船隊從海陵????場如臯鎮嚮揚州發船運????的情景。
浩蕩的官????船隊,偶爾也有災難,也有過滅頂之災。清代揚州學者汪中寫於乾隆年間的《哀????船文》,詳細記敘了一次這樣的災難。泰州大????場一次運出的萬噸????船隊在儀徵停泊時,半夜失火被燒毀。那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二月,停泊在儀徵的????船失火,壞船百有30艘,被燒死和溺死者達1400多人。
發自泰州的運????船隊,最遠的目的地可以抵達漢陽,幾乎輻射到半個中國。船隊在儀徵集結,列檣蔽空,桅桿林立,看上去就像是城郭一般。可一夕之間它們都被大火吞沒了,好不悲慘!1000多條性命於一瞬間歸於黃泉,那些燒毀的衣物與墨渣炭屑,一起浮江而下,一直漂流到海不絶。
圓仁和尚與汪中所記,見證了前後相隔900多年間泰州大????場兩次萬噸船隊輸出淮南????的盛況。
清代淮南????行銷鄂、湘、贛、皖四綱岸(銷地)。鄂岸者為武昌等31縣,湘岸者為長沙、嶽州等56縣,西岸者為南昌等57縣,皖岸者為懷寧、蕪湖等31縣,加上與其他????區並銷的計有數百個縣。淮南????行銷之廣,正可謂是“縱橫數千裏,戶及億萬傢”,“運轉半天下焉”。
淮????遠銷,就憑着浩蕩的船隊,覆蓋了南部大半個中國。
淮????總棧十二圩
揚子江邊的儀徵十二圩被稱作“????都”,這座濱江古鎮曾經是淮????總棧的所在地。
淮????總棧又稱“揚子棧”,是淮南食????倉儲和轉運基地。總棧原設在瓜洲,後因瓜洲江岸屢屢坍塌,於同治十二年(1873)移至儀徵十二圩。揚州????運司署派駐官員在此處理日常事務,淮南????場每年經十二圩轉運的食????約40萬引,約2.4億斤,加上歷年存儲,常年儲????量在10億斤以上。淮????抵達十二圩,先碼堆存儲,再拆捆分包,裝船運往湘、鄂、贛、皖四省。
十二圩用????包堆砌了炫目的繁華,幾十年間便從一片沙洲蘆灘演變為江邊大鎮。富商巨賈、販夫走卒帶着各自的淘金夢想,操着不同口音,從四面八方涌嚮這裏。不長的時間內便匯集了十幾萬人口。每天拂曉,總棧一聲炮響,幾十米高的旗桿上升起“鹵”字大旗,從事????務的數萬勞工便開始上工了。
總棧門前便是那條著名的????河,????河上船衹往來不斷,直達江邊。江邊更是帆檣雲集,停泊????船上千艘,江岸碼頭上????工的號子聲不絶於耳。
時光到了1937年,災難性的一天降臨了,日本人的飛機轟炸了十二圩,江邊數千????船被付之一炬,????都的繁華在衝天的烈焰中戛然而止,戰火無情地將昔日的輝煌化作灰燼,與大江一起滾滾東流去。
那樣的繁華真的是一去不返了。
曾經顯赫一時的淮????總棧,經過數十載時光的打磨,所有的一切都已銷蝕殆盡,僅剩下當年的八字門樓一座,守望門前寂靜的????河。河床淤泥堆積,河水幾近幹涸,不復承載往昔的繁華。眺望遠處江灘,但見蘆荻蒼蒼,潮漲潮落。
總棧大院現已成為書聲琅琅的校園,校園裏還存有碩大的石秤砣,兩側分別刻有“砝部”、“校準”、“光緒戊申年春造”等字樣。這是官府校準頒發的衡器,它是對繁榮的淮????總棧一個難得的記憶。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