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37節:逍遙東海,尊王攘夷成霸業(1)
劉緒義 Liu Xuyi
第二輯 大國崛起
6、逍遙東海,尊王攘夷成霸業
周代歷史上有三個比較特殊的國傢,一個是前面講過的西方秦國,一是東方的齊國,一是南方的楚國。說它們特殊,主要是指他們都不是周王室的同姓,而是異姓諸侯。在古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下,他們的存在確實是個尷尬,更可怕的是,這三個異姓諸侯到了春秋時期先後強大起來,構成對中原特別是周王室姬姓諸侯國的嚴重威脅。可以說,沒有它們,那麽,不僅春秋戰國的歷史會重寫,就連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都會重寫。
逍遙東海
齊國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封呂尚所建立的國傢。呂尚,本姓姜,字子牙,號飛熊,也就是婦孺皆知的那位"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姜子牙、姜太公。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被描繪成除魔衛道、懲姦罰惡的大神,深入人心,廣為人知。在歷史上,也確有姜尚其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早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傢、政治傢甚至思想傢。曾在武王滅商的戰爭中立下大功,故而受封諸侯,成為齊國的始祖。
關於姜太公與武王滅商,史學家多有研究。他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神農居薑水,以為姓。薑水,根據《水經渭水註》的解釋,是"岐水東逕姜氏城,南為薑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岐水,則在今陝西省的岐山縣西面。傳說中的炎帝出生在這裏,以後姓姜的人也發源在這裏。所以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但是《史記·齊太公世傢》稱:"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所謂"東海上"即指今天山東半島一帶,《呂氏春秋》直解為"東夷之土"。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東夷"人。這麽說來,姜尚又擁有東夷血統。
薑水和東夷實在一東一西,相隔千裏。這是怎麽回事呢?合理的解釋是,薑人先居於薑水,後來遷到東夷即山東半島。東夷是漢民族的主源之一。在漢族起源時,東夷是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於黃河流域的。東夷集團主要由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族組成。他們的地理分佈情況大致是:蚩尤部族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族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就其分佈而言,東夷集團占踞着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一些現代學者認為,殷商民族也是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和帝俊部族相融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商王朝帶有東夷血統。
蚩尤與炎帝有族裔的關係。《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周易·係辭》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炎帝並非一個人,而是一種稱號。
那麽炎帝和蚩尤又是怎麽决裂的呢?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第一種說法見諸《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是國號。第二種說法見於《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