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   》 第37节:胡适的经济状况(3)      陈明远 Chen Mingyuan

  又美金$100,按照汇率合国币320圆(1美金=国币3.2圆)
  (一)、(二)两项共计29 380.61圆
  付过(十六年底即1927年12月止)24 237.05圆
  又付(十七年即1928年11月底止)2 901.47圆
  共付27 138.52圆
  两笔,存2 242圆(参看《胡适与江冬秀》124-125页,经我核算。)
  从这个帐单可以看出,到1928年底,仅胡适在亚东图书馆的版税和稿酬,共计近3万银圆,合今人民币约120万元(20年代1银圆约合今人民币40元)。
  而胡适1930年末再度回到北京大学之后,过着教授、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生活,著述更多、收入也更多了。
  30年代文化人集聚处--米粮库
  1930年11月,胡适又从上海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胡适回北平以后,租赁了东城地安门内米粮库4号的房子,这里比早先陟山门的房子更宽敞了。
  有文章谈起胡适之教授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北京城区的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的一节胡同,一号住着陈垣、傅斯年,三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四号住着(胡)适之先生。"有了陈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音这样的文化名流做邻居,胡适又天生的好客、好交往,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他们形成了"京派文化人"的群体。
  米粮库4号是一座宽绰的大洋楼。洋楼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庭院,有树木、有花圃、有散步的场所;庭院左边还有汽车库。从大门到洋楼是一条长长的路。从洋楼向右转入后院,是厨房和锅炉间,还有一带空地,空地后面是土丘,外面有围墙。
  洋楼共三层,底层入门处是客人挂衣帽间。屋内左边是客房;右边是餐厅。亚东图书馆来北平编辑胡适著作的编辑人员,都在这客房里居住和工作,汪原放到了北平也住在这里。客房背后很大,从那里向东就是进入大厅的过道。
  这个大厅又高又宽阔,原先是一个大舞厅,胡适改建用做藏书室。大厅的南面,是一间长方形的书房。书房东头开一个小门通一小过道,又开一个小门出庭院,以便胡适散步。
  大厅北面有一间房,作为胡适助手的工作室和寝室,西面开一门通后院,可以走上小丘,登临眺望。当时胡适的助手罗尔纲,是上海中国公学的毕业生,住在胡适家中帮助整理稿件。
  二楼向南最大的一间房是胡适夫妇的寝室,附有浴室卫生间。另有几间是儿子胡祖望、胡思杜的寝室,也附有浴室卫生间。
  徐志摩来北平时,住在楼上。
  三楼是女佣杨妈的住处住。胡适家中雇佣门房一人,厨子一人,打扫杂役两人,女佣一人,司机-人。(根据罗尔纲在《胡适琐记》中的回忆资料整理。)
  30年代日常生活状况
  1931年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时,月薪600银圆,合今人民币约2万元(30年代1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0-35元);这是他的本职固定收入。此外稿酬、版税更加可观。
  胡适从1930年11月到1937年7月住在北平的7年间,他正式出版的专著、选集就有20多种。胡适的月薪加上版税和稿酬,估计每月平均收入1 500银圆左右,合今人民币4.5万元。年收入合今人民币54万元。
  胡适虽然还不如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富裕,但他的平均年收入是鲁迅(晚年月平均收入690银圆、合今人民币2万元左右)的两倍多。鲁迅自认为是"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见《二心集·序言》),那么胡适可算中等偏上的知识分子文化人。
  石原皋在《闲话胡适》一书中,描写胡适的日常起居如下:
  胡适的书斋。我现在谈的是胡适在钟鼓寺、陟山门、米粮库三处的书房。这几处的书房基本上是一样,大小稍有不同。房内有一张很大的写字台,一两个书橱,一张旋椅,几张小椅,四壁空空如也,没有悬挂字画。书桌上自然有文房四宝,有白锡包或大炮台纸烟一听,纸烟灰缸一只,火柴一盒,记事台历一本,此外,满桌都是书籍,看起来很紊乱。桌上的书籍,任何人都不去动它,稍微一移动,他就要费心去找了,佣人只将桌子上面的灰尘拂去。他在书房中看书、写作时,我们都不进去打扰他。江冬秀爱打牌,打牌场所也远离书房,使打牌的声音传不到书房那里。书桌的抽屉,没有上锁。稿件和须要保存的书信,一部分放在抽屉内,另一部分则保存起来……胡适自印有稿纸,直行,每行二十字,分格,对折,署"胡适稿纸"四字。他写作时用毛笔,直写,字体不潦草,很少涂改,一稿完成,好似重抄一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第1节: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1)第2节: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2)
第3节:《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1)第4节:《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2)
第5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1)第6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2)
第7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3)第8节:鲁迅为版税而奋斗(1)
第9节:鲁迅为版税而奋斗(2)第10节:致命的昏和卖(1)
第11节:致命的昏和卖(2)第12节:鲁迅、琉璃厂和旧书、文物
第13节:对琉璃厂的眷念第14节:鲁迅和电影(1)
第15节:鲁迅和电影(2)第16节:鲁迅和电影(3)
第17节:王韬的经济状况(1)第18节:王韬的经济状况(2)
第19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1)第20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2)
第21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3)第22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4)
第23节:章太炎的经济状况第24节:蔡元培的经济状况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