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
第37節:國人的智慧和德性(2)
林語堂 Lin Yutang
所謂圓熟,是一種特殊環境的産物。實際任何民族特性都有一有機的共通性,其性質可視其周圍的社會、政治狀況而不同,蓋此共通性即為各個民族所特有的社會政治園地所培育而發榮者也。故"圓熟"之不期而然出産於中國之環境,一如各種不同品種的梨出産於其特殊適宜的土地。也有生長美國的中國人,長大於完全不同的環境,他們就完全不具普通中國人之特性;他們的單純的古怪鼻音,他們的粗率而有力的言語,可以衝散一個教職員會議。他們缺乏東方人所特具之優點:柔和的圓熟性。中國的大學生比之同年齡的美國青年來得成熟老蒼,因為初進美國大學一年級的中國青年,已不甚高興玩足球,駕汽車了。他老早另有了別種成年人的嗜好和興趣,大多數且已結過了婚,他們有了愛妻和家庭牽挂着他們的心,還有父母勞他們懷念,或許還要幫助幾個堂兄弟求學。負擔,使得人莊重嚴肅,而民族文化的傳統觀念亦足使他們的思想趨於穩健,早於生理上自然發展的過程。
但是中國人的圓熟非自書本中得來,而出自社會環境,這個社會見了少年人的盛氣熱情,會笑出鼻涕。中國人有一種輕視少年熱情的根性,也輕視改革社會的新企圖。他們譏笑少年的躁進,譏笑"天下無難事"之自信,所以中國青年老是被教導在長者面前縮嘴閉口,不許放肆。中國青年很快地理會這個道理,因此他們不肯憨頭憨腦,硬撐革新社會的計劃,反而附從譏評,指出種種可能的睏難,不利於任何新的嘗試。如此,他踏進了成熟的社會。於是留學生自歐美回國了,有的煊煊赫赫地製造牙膏,叫做"實業救國";或則翻譯幾首美國小詩,叫做"介紹西洋文化"。又因他們須擔負大家庭生活,又要幫助堂兄弟輩尋覓位置,假使他任職教育界,勢不能常坐冷板凳,必須想個方法巴求飛黃騰達,譬如說做個大學校長,這纔不失為家庭的好分子。這樣嚮上攀爬的過程,給了他一些生命和人性上不可磨滅的教訓。假使他忽略了這種種經驗,仍保持其年輕熱血的態度,到了三十歲還興奮地主張改進革新,那他倘不是徹底的呆子,便是搗亂分子。
二 忍耐
讓我先來談談三大惡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它們是怎樣産生的?吾相信這是文化與環境的結果。所以它們必是中國人心理狀態的一部分。它們存在迄於今日,因為我們生存於數千年特性的文化與社會的勢力下。若此等勢力除去,其品性亦必相當地衰微或消滅,為天然之結論。忍耐的特性為民族謀適合環境之結果,那裏人口稠密,經濟壓迫使人民無盤旋之餘地,尤其是,傢族制度的結果,家庭乃為中國社會之雛型。無可無不可之品性,大部分緣於個人自由缺乏法律保障,而法律復無憲法之監督與保證。老猾俏皮導源於道傢之人生觀--老猾俏皮這個名詞,恐猶未足以盡顯這種品性的玄妙的內容,但亦缺乏更適當的字眼來形容它。當然,上述三種品性皆源導於同一環境,其每一品性列舉一原因者,乃為使眉目較為清楚耳。
忍耐為中國人民之一大美德,無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駁之虞。實際上它所應受批駁的方面,直可視為惡行。中國人民曾忍受暴君、虐政、無政府種種慘痛,遠過於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頗有視此等痛苦為自然法則之意,即中國人所謂天意也。四川省一部分,賦稅預徵已達三十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詛駡,未見有任何有力之反抗。若以基督徒的忍耐與中國人作一比較,不啻唐突了中國人,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恰如中國的景泰藍瓷器之獨步全球,周遊世界之遊歷傢,不妨帶一些中國的"忍耐"回去,恰如他們帶景泰藍一般,因為真正的個性是不可摹擬的。吾們的順從暴君之苟斂橫徵,有如小魚之遊入大魚之口,或許吾們的忍苦量雖假使小一些,吾們的災苦倒會少一些,也未可知。可是此等容忍磨折的度量今被以"忍耐"的美名,而孔氏倫理學又諄諄以容忍為基本美德而教誨之,奈何奈何。吾不是說忍耐不能算是中國人民之一大德行。基督說:"可祝福哉,溫良謙恭,惟是乃能承受此世界。"吾不敢深信此言。中國真以忍耐德性承受此半洲土地而守有之乎?中國固把忍耐看作崇高的德行,吾們有句俗語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由是觀之,忍耐是有目的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