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頭髮風習(3)
伊永文 Yi Yongwen
”,於夷則曰“斷發”,於僧則曰“削發”,於權術則曰“割發”,於悲壯則曰“怒發”,於國情則可曰“千鈞一發”……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就曾因頭髮的剃與留展開了一場
殊死的鬥爭,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清兵入關發出的“薙發令”。據慶榮增先生《剃頭挑子》一文考證:剃頭用的大銅盆,是清兵的銅盔。一根刁頭旗桿,是懸挂清帝聖旨的。刁頭上挂着的磨刀布,代表赦軸。扁擔一頭的紅色小凳,是梟人腦袋用的。圍在剃頭匠胸前的大藍布圍巾,是圍裙。
大小剃頭刀,是剁人犯的用具。接剃下短發用的笸籮,是軍用的“藤牌”。扁擔上捆着的白色長繩,是綁人用的……這些工具在清初都是官發的,私人不準製做。不論剃頭匠到什麽地方,衹要一響“喚頭”,百姓必須出來請剃。若有違抗,剃頭匠便首先放下“赦軸”,用“法繩”把違抗者綁起,推在凳上“正法”……以上說法,夾雜着民間的傳聞,但大體上是符合清兵對違抗剃頭者當場殺死的史實的。1644~1650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的《韃靼戰紀》中就有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敘述: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傢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趕過了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過江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衹滿足於保住
了自己的頭髮。
由剃留發而演變成浴血奮戰,這是古代中國的一場奇觀,究其實質,它是一場兩種不同風俗習慣的交匯而引起的碰撞。張岱《石匱書》中所記的蘇州優人周之蘭發出的“必剃發我死”的吶喊,是那整整一個時代的漢民族心聲。
在漢人看來,頭髮“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失掉了頭髮等於失去了人的尊嚴,更何況要將這種長期梳理而成的發型,改變為頭顱四周的頭髮全部剃掉,僅在頭頂留下面積衹有一個銅錢那麽大的頭髮,結辮而垂下的“金錢鼠尾”式!可是,在清兵的高壓之下,野蠻暫時徵服了文明,剃頭得到了實施,然而這並不能抹掉漢族對蓄發這種華夏風俗的懷念。在這方面,文學家拿起筆,發出了含蓄而又激烈的呼叫,像明末清初的瀋自晉,以一女子剪發為題所作的《賦剪發寄怨》散麯:[香羅帶]飄零薄命咱,魂驚夢遐。同心待綰如捻沙,何不除將煩惱挂袈裟也?早去從披剃,怎受恁波查,如今索性訣絶了他。好個如雲髻,忍下得金刀玉手叉![梅花塘]這頭髮,自小兒留下,十二掩蛾眉,十五雙鬟鴉。及笄鸞鬢,那更不屑髢也堪誇。心痛殺,衹索把、情絲封絳紗。
[香柳娘]淚紛紛似麻,淚紛紛似麻,斷腸羅帕,發和淚漬多嬌奼。且參咱謎啞,且參咱迷啞,失計枉嗟呀,教奴也沒法。任旁人嗑牙,任旁人嗑牙,衹說心堅怎差,我卻死而難罷。
在這套散麯中,瀋自晉用“雙關體詞”,渲泄了心中的憤怒,如上邊未引的“無端鼠雀嘩”、“發與恨無涯”、“願郎心鑒察,認取發如豔葩”等句。它的社會寓意是很深刻動人的,表達了漢族風俗習慣的難以動搖性。即使在完全安定的時期,也有人寫詩嘲諷剃頭式樣,像吳祖修寫的一首《剃頭》詩:吾生適值鼎將遷,卅載頭毛未許全。
四角不妨芟似草,中央何必小於錢?而經過了267年漫長的歲月,以剪辮子運動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則是一個最好的說明了。它告誡人們:頭髮樣式作為一種風氣,儘管遇到強權和暴力的摧殘,但因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深深沃土之中,終究是要崛起於文明之林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