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逍遙世間的絶妙智慧:煮酒論道   》 第37節:十、矯矯不群的風采----憤世嫉俗(3)      江湖夜雨 Jiang Huyeyu

  桓公說:“這是聖人之言。”輪扁又問:“聖人還在活着嗎?”
  桓公說:“真沒有見識,聖人早死掉了。”輪扁說:“既然這樣,那您所讀之書,衹不過是古人的糟粕罷了!”
  桓公一聽有點火了,說:“寡人讀的都是聖賢之書,你一個老粗匠人懂得個啥,怎敢妄加議論!今兒你若是說得出個道理來,就饒了你;說不出什麽道理來,非得殺了你不可。”
  輪扁說:“我呀,是憑我所從事的工作經驗而認識到的。削製車輪,椎眼寬了,輻轂就會鬆得掉下來;太緊了,輻轂之間就插不進去。不鬆不緊,尺度感得自於手而應合於心,此中的妙味,嘴是說不清楚的,衹知道有些微妙在裏邊。我沒法教會我的兒子,就算是我親兒也難從我這兒領會其中微妙,掌握這門技藝。因此我活到了七十歲,雖已垂垂老矣,可還得親自上陣,削製車輪。古時候的人,已經與他們心中不可言傳的大道,一塊兒死去啦!既然如此,那您所讀之書,也就是古人的糟粕罷了!”
  當然,就現在看來,輪扁說的也未必全對,如果現代經過精密的測量和計算,這類工程技術的活,恐怕也不是非要用輪扁這樣的熟練技師不可。但他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的,有些東西衹有親身傳授方能不走樣,但即使親口相傳,由於個人的悟性經歷不同,也很難將全部內容都領悟體會,正像武俠小說中寫王重陽雖然天下無敵,但其徒卻未能學全他的本領,丘處機的武功和王重陽相差甚遠,到了趙志敬這一代更不用提了。又如武修文、武敦儒也學了一陽指,和一燈大師出手時的一陽指能比嗎?思想流派之類也是這樣,傳到後世,越發揮越離譜,有的還分成水火不容的很多派別互相攻訐。儒學之類也是這樣,魯迅先生說過,孔子如果活過來,一定會驚詫於其聖徒們的所作所為和對其經典的胡亂解釋的。
  所以莊子在該篇中寫了這樣一段話: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按筆者的理解是說:世人往往看重的是書,而書籍所記載的,不過是言語,言語有其可貴之處;言語之可貴,在於它表達的意義,但意義往往卻不是言語本身所能傳遞的。然而世人還是看重言語,從而用書籍來傳之後世。世人雖然珍貴這些書本,我卻覺得並不可貴,因為他們所珍重的,並非其中真正可貴的東西。(因為真正的精神早不存於書中了)
  所以可以看出,道傢不會贊成把“XX語錄”奉成神明,一絲不苟地去做。聖人前賢說的話,不一定全都是真理,在當時是對的,後世就不一定對,在這個地方是對的,在另一個地方就不一定對,“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有嗎?恐怕是不存在的。
  嵇康稱“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並且“越名教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明代的“童心”李贄說不能“以孔子是非為是非”,還有所謂的“狂禪”一派等等。這些“離經叛道”(儒傢之經,儒傢之道)之說溯其源頭,正是源於道傢中的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莊子》乃至《道德經》。
  受道傢思想的影響,後世文人的“癖”、“狂”、“懶”、“癡”、“拙”、“傲”等大都源於此:像什麽“典衣沽酒,破産營書”;像什麽“道旁荷鍤,市上懸壺。烏帽泥塗,黃金糞壤”;又如“蓬頭對客,跣足為賓。坐四座而無言,睡三竿而未起。行或曳杖,居必閉門”。再比如“志惟古對,意不俗諧。饑煮字而難糜,田耕硯而無稼。螢身脫腐,醯氣猶酸”,還有“鬢雖垂青,眼多泛白。偏持腰骨相抗,不為面皮作緣”等等狂態怪狀,大多是遵循了莊子的“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這句話而來的。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詩仙李白受道傢思想影響頗深,所以在他厭惡世俗間的污濁醜惡時,道傢憤世嫉俗的思想就成為他來澆心中塊壘的酒杯: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緑玉杖,朝別黃鶴樓……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臺灣女散文傢羅蘭曾寫道:“我國藝術受道傢影響,詩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寄托與解救。我把這種寄托與解救稱為‘防瘋術’。我國知識分子不容易得精神病,也很少自殺。主要是因為他們一方面采取了儒傢‘全力以赴’的入世精神,一方面把握了道傢‘擡頭看天外,退出牛角尖’的超然與豁達。”
  確實,中國古代的詩歌道傢意味的極多,如果沒有道傢意味,那詩味恐怕就要遜色一多半。其實不單是詩歌,我們上述說的種種狂態,都是道傢思想的體現。中國歷史上,黑暗苦悶如悶罐頭一般的時代實在不少,這時讀一下道傢經典中鞭撻世事的文字,實在能大大地吐出心中的一股惡氣,讓人好不痛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1)第2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2)
第3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3)第4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4)
第5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1)第6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2)
第7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3)第8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4)
第9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5)第10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1)
第11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2)第12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3)
第13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4)第14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1)
第15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2)第16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3)
第17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4)第18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1)
第19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2)第20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3)
第21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1)第22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2)
第23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3)第24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