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37節: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5)      林語堂 Lin Yutang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遜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歟?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於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捨日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傢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五、急智與智慧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無能也。"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子貢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子曰:"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禮記》第三十二)
  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同前)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