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与《明报》   》 第37节:第九章 树立权威(2)      张圭阳 Zhang Guiyang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林彪为毛泽东接班人之后,林彪想进一步抢占国家职务。毛泽东却在1970年3月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修改宪法问题上,提出不设立国家主席职位。林彪却企图在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之际,由陈伯达等人倡议设立国家主席职位。毛泽东在8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批评了这个提议,并责令陈伯达检讨。林彪企图用和平过渡方式夺权失败,1970年12月至197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华北会议,批评陈伯达,并改组由林彪控制的北京军区。林彪在1971年3月部署了武装夺权的方案,又名"五七一工程纪要"。1971年8月16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南巡。林彪策划在上海附近炸毁毛泽东专列火车,但是计划失败。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等人乘坐三叉戟飞机,由山海关飞出国境,进入外蒙古,飞机坠毁外蒙古温都尔汗,机上八男一女包括林彪在内,全部死亡。
  这一段期间,《明报》新闻版面陆续有独家的消息,如1968年7月5日,《明报》第一版头条新闻标题:"本报独有珍贵文件,'文化大革命'以来首次发表……透露大量'文革'内幕机密。"这记载了由1965年到"文革"全面在中国各地展开的情况。1968年7月20日,《明报》又在第一版以头条方式刊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于1968年6月13日向广西革委、广州军区的指示,以及武斗的内幕报道,香港报章亦屡有报道。
  当时大陆并不准许香港报章派记者到内地采访,香港报章怎样取得有关中国大陆"文革"期间的消息?香港报章,初期仰赖西方通讯社的报道。但是由于外国记者的触觉网络也是极为狭窄,而且只在北京一地,许多消息也不见得准确。于是香港报章派记者在火车站或罗湖边境采访由大陆探亲回港的人士。而更多的内幕及权威的内部文件,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报刊和各式各类的"红卫兵报"。
  《明报》也曾经公开过其大陆消息的来源,包括听大陆电台广播、翻阅内地报刊,而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依赖红卫兵报。"……各地流到香港的红卫兵报刊中(极大部分是读者从亲友来信中收到,再转寄给我们;小部分是回大陆探亲后的读者携带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各地的夺权斗争仍在激烈进行……"
  红卫兵报刊
  红卫兵报刊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种独特产品,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同类型的报章。
  红卫兵报刊始于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之后,终于1969年春季。在短短的两年多里,中国大陆各地的"革命群众组织"自办的报刊一起涌现,数量有多少,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一说达五千多种,一说达六千多种,仅北京一地就有近千种。
  红卫兵报是当时对这类民众自发性刊行小报的通称,较正式的称谓是"革命群众组织报刊"。这类小报一般为八开四版,单色印刷,甚至有的只是油印。
  1967年上海爆发工人向市政府夺权成功的行动后,许多官方报刊亦受到冲击,被迫停刊闹革命,而各式各类的群众组织,为了要宣扬自己的一套理念,争取群众支持,打击敌对派系,红卫兵报刊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最早的一份红卫兵报,是早在1966年9月1日,由北京六中红卫兵所创办的《红卫兵报》,同日还有"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所创办的《红卫兵》。一些大学的小报如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派出版《东方红报》,北京大学出版《新北大》。《新北大》由于得到毛泽东亲笔题词,声名显赫,更成为造反派聂元梓的"个人机关报"。
  红卫兵报刊内容可分为四类:一是"大批判",连篇累牍刊登中央或本地"走资派"的罪行,对各级领导人更是点名攻击;二是刊登中央内部讲话和中央文件,此举旨在显示该报实力,能与中央有直线联系;三是刊登各地武斗消息,这当中也有不少是捕风捉影,夸大不实的内容,但是内容却难以一一考订;四是刊登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心得。
  1968年7月,军队进驻各大学,号召学生上山下乡,才正式结束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报刊也就一下子消失了。
  权威消息来源
  正是由于红卫兵报刊刊登了许多中央内部文件,又刊登了许多武斗的消息,遂成为了中国大陆以外了解国内最新事态的最好渠道。如《明报》的广西武斗独家消息,来自《柳州工总》小报,亦即是红卫兵报。1967年7月25日,《明报》报道了5月26日郑州万名工人围攻红卫兵经过,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千余人受伤,三百人下落不明的流血事件,消息也是取材自《河南二七报》。
  《明报》在"文革"期间推出的副刊"乡土版",更是大量采用红卫兵报的资料。金庸提醒读者,《红卫兵报》内容丰富,但因有派性,不可全信。
  "本报近两年来搜罗……各地出版的小型报刊(一般称为《红卫兵报》)不遗余力,只要见到是有价值的资料,总是千方百计地觅来用作参考和发表。因为……官方的报章杂志受到严格的控制和审查,全版尽是官样文章,除了在字里行间勉强寻觅一些消息之外,并不可能见到什么有价值的新闻。那些《红卫兵报》却往往透露了许多内幕。为了存真,我们的乡土版总是不加更动地原文照登。因为我们认为,原始资料最足以取信,也最有价值。……"(1968年6月4日《明报》社评《读〈红卫兵报〉提高警觉》)
  《明报》更把"文化大革命"的文件资料辑汇成书出版。金庸为该书作序,说明是"《明报》及《明报月刊》的广大读者赐寄,他们甘冒重大危险,从大陆携带这些珍贵的资料出来送给我们,这不但是出于对《明报》与《明报月刊》的爱护,更出于他们对中国民族的前途和中华文化宝贵传统的深切关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