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广州的深度组合 》
粤味:覆盖或渗透(3)
李大华 Li Dahua
周翠玲 Zhou Cuiling
"美在花城"不仅在于成功地开拓了"美女经济"的商业运作模式,更开启了广州乃至全国观众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改变的序幕。
与简单的"地名+小姐"形式相比,"美在花城"四个字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韵味,一方面可以展示身体之美,另一方面也在传播一种新生活梦想、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如果只作为一个独立的个案,"美在花城"的出现似乎有点偶然。但隔了16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美在花城"的诞生与发展,从这一项大型"选美"活动,已可以看出一个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下的生动纪录。
毋庸置疑,如今我们不必再纠缠于"美在花城"究竟是不是 "选美"的问题,但在1988年,这的确属于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主办方广州电视台要在这个问题上有个交代,所以一直延续了"广告新星大赛"这样的措辞,而且同时开设男女两项赛事,都可以看出其用心良苦;而参与者在报名之前,也都要仔细考虑一下来自社会各界、亲朋好友的眼光,毕竟,"选美"的概念长时间里一直是与资产阶级趣味、与堕落甚至下流联系在一起的。而到了今天,即便是再顽固保守的人,也已经根本不再会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选美"了,心态从复杂到平和了。
1988年的横空出世
1988年5月28日,广州体育馆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观众,一台汇集俊男靓女的总决赛正在紧张进行;次日晚上,当广州电视台播出这一晚的实况录像时,广州城内可谓万人空巷,千家万户都把电视机调到了34频道。如此盛况,就是当时名为"美在花城--首届广州地区青年电视广告模特大奖赛"!
对于这样一个新鲜事物,社会上的确存有不同意见。在当时来说,"选美"可不是什么光彩的词,甚至被认为是"堕落、下流" 的代名词。而作为主办方的广州电视台,也极力淡化"选美"的痕迹,为了避免被归入单纯的选美,还特地设置了男、女两项比赛。在海珠广场设立的报名点上,报名的踊跃程度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一连八天的报名几乎都是爆满。最后,总共有6000多人报名参加。
所谓万事开头难。在第一届成功的基础上,之后几届"美在花城"的运作手法上也更为成熟,市场反响越来越好,逐渐成为广州电视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1990年的走向成熟
1990年的第二届比赛,大概是"美在花城"的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届。与首届赛事的大胆尝试却稍显低调相比,第二届做得更为成熟与热闹,不仅在宣传上下足功夫,半版半版的广告出现在广州三大报纸上,广州电视台每晚的专题节目持续数月之久,"谁是冠军"的竞猜表格也在大街小巷里派发。毕晓世为大赛创作的主题曲《美的瞬间》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一届开始起用的主持人黄芳到今天仍然是不变的主持。而这一届的选手水准之高也令人津津乐道:冠军张延从此开启了她绚丽的影视圈生涯,亚军冯海娟此后代表广州参加多个大赛的选拔并屡屡获奖;季军黄小燕签约香港无线,拍摄了《南帝北丐》等多部剧集;而当年进入半决赛的张小莉,后来成为广州电视台的新闻主播......
1999年成盛事
从1999年开始,"美在花城"由两年一届改为一年一届。第七届赛事横跨新旧两个世纪,并首次创办高质素的艺员培训班,首次设立专题摄影大赛,来自广州芭蕾舞团的成桦众望所归地夺得女子冠军,成为"美在花城"新世纪里的第一位宠儿。三个月后,第八届赛事又接踵而至,选手中有位来自法国的金发美女玛丽安颇为引人注目,本届赛事的女子冠军袁伟超此后星途一帆风顺,不但成为广州电视台《音乐面对面》的主持,更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的形象代言人;男子冠军张伟飚参加"世界超级男模大赛"获得中国区冠军、世界级亚军。
如果说广东籍选手在之前赛事中并不太突出,那么第九届则大放异彩,汕头美女赵荣夺得女子桂冠,她现在已是广州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第十届"美在花城"选择在广州新体育馆举行,非比寻常的华丽场面给这项赛事的十年华诞增添了浓厚的气氛,仅总决赛晚会就花费300万元,最后高菲获得了女子组冠军。
从第11届开始,"美在花城"开始实施"走出广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长远规划,打破大赛只在广州地区选举的局限,联合了武汉、南京、昆明、成都、哈尔滨等城市电视台一同举办,充分显示了广州城市的包容魅力。
从创办之初开始,"美在花城"对参赛选手的地域就没有太多限制,第一届也仅仅要求选手在广州居住两年以上,到如今,更扩展到在其他几个城市设分赛区,全国的美丽都可以汇聚在"美在花城"这一个大旗帜下。而在历届"美在花城"的赛事中,广州乃至广东籍人士获得冠军或者前三名的人并不算多。这个看似与"美在花城",并未得到广州本地人太多的非议,这一点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类似活动有着截然的不同--这清晰地指向广州城市的包容性。包容是一个城市魅力的基本所在,而这么一个大课题,在"美在花城"。
对这一广州品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曾主持第六届"美在花城"主持人李公明如此总结道:
现在谈起"美在花城"提起来大家都知道,每一届的收视率也比较高。应该说它是一个传媒商业运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商业和文化的结合上还是下了不少工夫的。我想这和它当初的策划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它不是简单地从模特或艺员的角度来切入,而是从一个城市文化的角度来切入。它叫"美在花城",而不是"美在模特"或者别的东西,这就使得它在文化包装上所指涉的美的概念更为宽泛,也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出版社 |
|
|
代序(1) | 代序(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1)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3) | 中国第一展(1) | 中国第一展(2) | 中国第一展(3)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1)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2)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3)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1)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2)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1)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2) | 生活渗透着信息 | 谁左右了我们的消费观 | 南风这样吹(1) | 南风这样吹(2) | 没有硝烟的战争(1) | 没有硝烟的战争(2) | 没有硝烟的战争(3) | 没有硝烟的战争(4) | 骑楼:广州符号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