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陽光八萬裏:2007年最具實力的散文集   》 第37節:神農架:生命的傢園(1)      古清生 Gu Qingsheng

  《舊中國蘇南農傢經濟研究》中介紹,蘇南的度量衡同樣亂,這紛亂也是舊中國農村商品流通及城鄉交流的阻礙。於是,在1929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參照國際公製及中國各地的度量衡使用習慣,製定了度量法。1932年1月,民國政府公佈,禁止使用一切舊制度量衡單位,一律改用國際公製及標準市製。從此,城市和中心市鎮逐漸通用標準市製,而農村通常還用舊制度量單位,且各村之間也不一樣。蘇南農傢度量長度基本單位是老尺,老尺長度短於市尺,此外還有專門用來量布匹的“加一尺”和“加零五尺”,它們分別比老尺長一寸及五分。商販用的“九五尺”則比老尺短五分,工匠專用的“營造尺”的長度相當於老尺七寸。蘇南鄉村的面積單位是用的畝,畝的計算方法亦有所不同。在南通縣金沙鎮一帶以“步”計畝,每步(左右腳各跨出一次為一步)合舊尺五尺,相當於1?84米,每250方步為一畝。在太湖周邊農村則以個稻計畝,收稻時以六棵稻為一把,六把捆作“一個稻”,大約400個為一畝。當地插秧通常株行距為:0?5尺×0?8尺。畝的計量,是土地轉移買賣及租佃押典或交納地租的依據。
  蘇南照例也有容量單位的普遍使用,其計量𠔌物的單位是老鬥。老鬥的容積大於市鬥,一般在1∶1?37~1∶1?61之間。鬥的不確定性很大,另還有“漕鬥”“灘鬥”與“河下鬥”,用於交納皇糧專用。蘇南的鬥多以十進製,有石、鬥、升三種。稱重的單位則多為斤,十六兩製,分天秤、漕秤和康平,一老斤相當於1?18市斤。有一種專用來稱棉花的秤,名為司馬秤,它相當於1?16老斤。我特別喜歡這個“一老斤”,沽酒及稱熟牛肉時這麽來上一句:一老斤二鍋頭,二老斤鹵牛肉,三老斤鹵煮火燒。據《舊中國蘇南農傢經濟研究》稱,蘇南還有十八進製十八兩秤,二十進製二十兩秤、四十兩秤、雙斤秤、蘇法秤等,少用。100斤進位為擔。
  蘇南大倉縣實物容積與稱重換算:
  大米:1市石=160市斤
  小麥:1市石=145市斤
  大豆:1市石=140市斤
  蠶豆:1市石=125市斤
  元麥:1市石=125市斤
  看起來,通常在鄉村使用的度量制度都有各自的歷史及各自的主張,我是比較喜歡十六進製的桿秤,還有一老斤。
  ..........................
  神農架:生命的傢園
  一
  一隻白冠長尾雉落在齊人高的高山杜鵑上,白茫茫的枯去的箭竹如同秋蘆,金斑喙鳳蝶在山荷花上飛舞,林蛙在潺潺小溪裏“口邦口邦”地鳴叫,小鬆鼠攀援紅樺樹嬉戲,獼猴成群地在混交林邊的灌木叢中漫步,它們身邊有紅豔的火棘果,點地梅一朵一朵地在地面上綻放,林邊的珙桐開着潔白花朵。紅隼,在藍天上飛翔。金黃柔亮淺色的陽光,無邊無際灑在蒼蒼莽莽的神農架群峰。
  悠遠、寧靜、透明的時間,棲息在喧囂的神農頂的夏天,一種叫做好蜂子的小蜂,它會落到人的鼻尖或耳朵上,它是一種肉食昆蟲,捕捉更小的草食昆蟲食用。在茂密的叢林中,藤類絞殺蒼老的樹木,苔蘚布滿石壁,蜜蜂嗡嚶,蝴蝶翩飛,大型獸類躲避人類的蹤跡逃往老林深處。
  人類的腳步已經抵達這裏,進入悠遠時光,高達40米的巴山冷杉林,筆直的樹幹林立,那些擁有數百年和上千年樹齡的樹木,它們的樹冠遮天蔽日,森林裏彌漫着緑葉的芬芳,展現一種蒼翠的擁擠和繁亂。衹有被天雷燒灼而死的枯樹,它的樹皮斑駁,枝幹風折,孤立地直指青天。一些枯朽倒下的樹木,靜靜地臥在森林之中,樹上長出美麗的菌類,樹邊生滿青草和灌木。而巨大的藤類,它們是喬木的夥伴與殺手,直徑達100毫米的藤類,它撒出羅網般的枝蔓網住樹冠,它的主幹和副幹死死地絞住一棵頂天立地的巨樹,這種植物界的生死搏鬥觸目驚心!藤類往往有比高大喬木更大的力量,但是一些超級大樹,卻未有藤類近身,巨大的樹冠能夠奪去其他植物的陽光,這是它們退敵的一個方法。在森林,植物從對土壤的爭奪到對陽光的爭奪,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終是對陽光的爭奪。所以在茂密的叢林,植物的枝葉呈噴發式嚮上擴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1節:我心中的梯田第2節:惟有茗者留其名(1)第3節:惟有茗者留其名(2)
第4節:秋椒小燒(1)第5節:秋椒小燒(2)第6節:黲子魚
第7節:味蕾上的故鄉第8節:魚宜三吃(1)第9節:魚宜三吃(2)
第10節:我敬愛的番薯第11節:桑椹(1)第12節:桑椹(2)
第13節:燕坐華榭第14節:土魚的品味報告(1)第15節:土魚的品味報告(2)
第16節:帶着魚去旅行(1)第17節:帶着魚去旅行(2)第18節:遙遠的地衣(1)
第19節:遙遠的地衣(2)第20節:遙遠的地衣(3)第21節:遙遠的地衣(4)
第22節:遙遠的地衣(5)第23節:遙遠的地衣(6)第24節:年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