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小说 兒女英雄傳   》 第三十五回 何老人示棘闈異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聲      文康 Wen Kang

  這回書且按下金、玉姊妹在傢怎的個準備接場,踅回來再整安公子進過二場,到了三場,節屆中秋,便有傢裏送來月餅果品之類,預備他帶進場去過節;又有安老爺另給程師爺、張親傢老爺送的酒備的菜,這些瑣事都不消細講。
  卻講場裏辦到第三場,場規也就漸漸的鬆下來。那時功令尚寬,還有中秋這夜開了號門放士子出號賞月之例。那夜安公子早已完捲,那班合他有些世誼的,如梅問羹、托誠村這幾個人,也都已寫作妥當,準備第二日趕頭排出場。又有莫聲先生的世兄同着兩個人,一個是管曰枌的同鄉,姓鮑,名同聲,字應珂,合莫世兄是表兄弟;一個是旗人,名惠來,號遠山,也是莫聲手裏中的秀纔。因莫世兄談起安公子的品學丰采,兩個人想要會會他,莫世兄便順道拉了梅公子,托二爺,一同找到公子號裏來。
  那時號裏士子大半出去遊玩去了,號裏極其清淨。這班少年英俊彼此一見,自然意氣相投,當下幾個人坐下各道傾慕,便大傢高談闊論起來。先是彼此背誦了會子頭場文章,這個推許那個一番,那個又嚮這個謙遜兩句。梅公子道:“你衆位此時且不必互相推許謙讓,等出了場,我指引你們一個地方去領領教,那就真知道是誰中誰不中了。”那個鮑應珂道:“吾兄講的莫不是琉璃廠觀音閣新來的那個風鑒先生?”梅公子道:“倒不曉得這個人。況且這科甲一路的科名,可是那些江湖相面的相得出來的?”莫世兄道:“我曉得了,你府上設的呂祖壇最靈驗的,一定是扶乩了。”他又道:“我傢設的那座壇,不談休咎。這個所在,衹怕比純陽祖師說的還有把握些。”
  安公子道:“莫信他搗鬼!這個兄弟品學、心地、氣味,件件交得,衹有他頑皮起來,十句話衹好信他三句。”梅公子道:“不信由你。等出場後我幾個人訂個日子同去,你卻莫要耐不住,着個人來窺探。”莫、鮑、惠三個人早已在那裏問他:“可好攜帶我們同去?”他道:“都是功名中有分的,這又何妨!”
  托二爺說:“既那樣,咱們十六出場,十七就去。”他道:“你就熱到如此!一出場,誰不要歇歇乏、拜拜客?怎麽來得及?”
  安公子也被他說的躍躍欲動,便說:“既如此,你訂日子罷。”
  他低着頭掐指尋紋算了半日,口裏還吶吶的念道:“這日不妥,那日欠佳。”忽然擡頭嚮大傢道:“這樣罷,這個日子我們竟定在出榜這天罷。”大傢聽了,不禁大笑。
  安公子道:“我說他是夢話不是!”梅公子道:“我說的不是夢話,你們說的纔是夢話呢!科甲這一途,除了不會作文章合雖會作文章而不成文章的不算外,餘者都中得。衹這樁事單靠文章未必中用,是要仗福命德行來扶持文章的。何況三項都有了,還要分個運會機緣的遲早。難道不等出榜,你們此時大傢互相推許謙遜一陣,就算得中了不成?”莫世兄道:“這話倒是幾句名言。衹看今年頭場,便有許多鬧亂子的。除那個自盡的合那親兄弟兩個一齊發了瘋的,直算個顯應了。此外還有一個人,說來最是怕人,並且這人我還曉得,他要算八股裏的一個作傢。他頭場好端端詩文都錄了正,補了草了,忽然自己在捲面上畫了顆人頭,那人頭的筆畫一層層直透過捲背去,可不大奇!”
  托二爺也道:“便是那紫榜高懸,貼出去的人也不少。那張紫榜我倒看見了,有的註詩文後自書陰事的,有的註捲面繪畫婦人雙足的,就連咱們那日看見的那個綳僧額,也貼出去了。”安公子道:“那樣鬧法,焉得不貼!他名下是怎樣註的?”托二爺道:“那一行看不清楚,想是他自己抹了去了。”
  梅公子道:“此公我早就曉得他一定要貼出去的。他也在官號,我合他同號,見他一進去就要拆那屎號的後墻,號軍好容易攔住他,緊接着就叫號軍打漿子,自己帶着鋸,把號板鋸了一塊,可着那號門安了半截子影戲窗戶似的,糊上紙,鑽在裏頭,一個人喊會子‘掰他得’。”莫世兄便問道:“甚的叫作‘掰他得’?”那個鮑應珂道:“他們在那裏翻清話,咕嚕咕嚕,我們不懂。”托二爺到底少年盛氣,便告訴他道:“這是壇廟大祀,贊禮的贊那‘執事者各司其事’一開口的前三個字,祭文廟也用得着。吾兄將來高發了,升到祭酒司業,卻要懂的”梅公子又道:“否則等點了清書翰林,也就得懂了。”
  安公子覺道都是一時無心閑談,大可不必如此,便合梅公子道:“你快說那位罷,衹這樣鬧,你怎的便知他一定貼出去呢?”梅公子道:“到了第二日,我正上捲子,纔寫得個前八行,他從面前過去,望了一眼,便道:‘你的文章怎麽也從這邊兒寫起呀?’我倒吃了一驚,忙問道:“依足下要從那邊寫呢?’他道:‘你瞧我的就知道了。’說着,把他的捲子取了來,我一看,三道文題合詩題,都接連着寫在補草的地方,卻把文章從捲子的後尾,一行行往前倒寫。我衹說得個‘衹怕不是這樣寫法罷’?他說不錯的,他們太爺考翻繹的時候就是這麽練的。我可再不敢往下說了。”
  安公子、托二爺兩個聽了,也不禁要笑。安公子便說道:“那位綳公是苦於不解事,不虛心,以致違式犯貼,也罷了。我衹不懂,這班人既是問心不過,不來此地自然也還有路可走,何苦定要拿性命來嘗試?逃得性命的,還要自己把曖昧親供出來,萬目指責,這是為甚麽?”梅公子道:“這又是呆話了。他果然有個‘問心不過’,也不作這些事了。作了這些事,弄到如此,大概也依然還不知甚麽叫作‘問心不過’。”莫世兄道:“吾兄這幾句話,真是一鞭一條痕的幾句好文章!”安公子道:“且莫管他,我是在傢裏悶了大半年了,這一出場,大傢必得聚聚纔好。”大傢連道:“有理!”纔商量怎的個聚法,衹聽至公堂月臺上早喊了一聲:“下場的老爺們歸號,快收捲了!”大傢便告辭歸號,這號裏的人也紛紛回來。
  卻說此日安公子交了捲出場,早有人接着,回到住宅歇了歇,吃過飯,因程師爺要出城望望出場的同鄉,張老又一定要等着同華忠、隨緣兒歸着妥了行李纔走,自己便帶了戴勤、葉通先回莊園。
  卻說安太太到了出場這日,從早飯後就盼兒子回傢,舅太太、張太太也在上屋等着,正說:“他頭兩場都出來的早,這場想來也該出來了。”說話間,衹見茶房兒老尤跟前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叫作麻花兒的,從外頭跑進來,嚮華嬤嬤道:“華奶奶,大爺回來了!”
  一時,果聽得公子到傢。安太太便合兩個媳婦道:“你們倆出院子接接去,這是個大禮兒。”兩個連忙往外走。恰好花鈴兒、柳條兒兩個都不在跟前,長姐兒便趕上道:“奶奶別忙,大高的臺階子,等奴才招護着點兒罷。”說着,便跟了金、玉姊妹迎到當院裏。公子已進了二門,他兩個今日卻得了話了,迎着夫婿問了三個字,說:“回來了?”公子惦着見父母,也不及回答,衹略一招呼,便忙着上臺階兒。這一忙,把長姐兒的一個安也給耽擱了。他進了屋子,見過父母,又見了舅母、嶽母。安太太雖合兒子不過十日之別,便像有許多話要說,此時自然得讓老爺開談。便聽老爺說道:“回來了,三場居然平穩,很好。”公子衹有答應。老爺又道:“你的頭場稿子我看過了,倒難為你。二場便宜了,你本是習《禮記》專經的,五個題目都還容易作。”因問:“三場呢?”公子連忙從懷裏掏出稿子來送過去。
  老爺看着稿子這個當兒,太太、舅太太、張太太纔問長問短。太太幾乎要把兒子這幾天的吃喝拉撒睡都問到了。公子一一答應,又笑道:“都好將就,就衹水喝不得,沒地方見大穢。”太太道:“那可怎麽好呢?”親傢太太又問:“難道連個糞缸也沒有?”公子道:“倒不是沒有。第一場到了第三天,就難了;再到了第三場的第三天,連那號筒子的前半路都有了味兒了。沒法兒,我憋到出了場纔走動的。”太太“嘖嘖”了兩聲,皺着眉道:“你聽聽,敢則這麽苦呢!”安老爺便道:“然則帶兵呢?成日裏臥不安枕,食不甘味,又將如何?”舅太太說:“不是姑老爺一說話我就要掰文兒,難道出兵就忙的連個毛厠也顧不得上嗎?”老爺衹說:“一個人不讀書,再合他講不清的。”因又問公子看見幾篇文章,公子一一答應了。
  老爺點點頭道:“你的頭場文章,幾個相好的也必要看的,閑一閑抄出來,那文章卻還見得人。”太太是聽了個兒子在場裏摸不着好水喝,便問丫頭們:“怎麽也不會給你大爺倒碗茶兒來呀?”說着,便叫:“長姐兒。”
  列公,你看這位老孺人,可謂“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那知有這位慣疼兒子的慈母,就有那個善體主人的丫鬟。
  太太纔叫了聲“長姐兒”。早聽得長姐兒在外間答應了聲“嗻”,說:“奴才倒了來了!”便見他一隻手高高兒的舉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熱、溫涼適中、可口兒的普洱茶來。
  衹這碗茶他怎的會知道他可口兒?其理卻不可解。衹見他舉進門來,又用小手巾兒抹了抹碗邊兒,走到大爺跟前,用雙手端着茶盤翅兒,倒把倆胳膊往兩旁一撬,纔遞過去。原故,為得是防主人一時伸手一接,有個不留神,手碰了手。這大約也是安太太平日排出來的規矩。大爺接過茶去,他又退了兩步,這纔找補着請了方纔沒得請的那個安。大爺是“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遠遠兒的哈着腰兒虛伸了一伸手,說:“起來,起來。”這纔回過頭去喝了那碗茶。那長姐兒一旁等接過茶碗來,纔退出去。這段神情兒,想來還是那時候的世傢子弟、傢生女兒的排場,今則不然。今則不然,又是怎的個情形呢?不消提起。
  言歸正傳。卻說安公子此時纔得騰出嘴來,把程師爺並他丈人不同來的原故回明,又問了父親近日的起居,周旋了一陣舅母、嶽母。安老爺道:“你也鬧了這幾天了,歇歇兒去罷。”公子又說了幾句閑話,纔退出來。
  金、玉姊妹兩個正在那裏給婆婆、舅母裝煙,那位親傢太太是慣下來了,總是自己揉一袋煙,丫頭拿過香盤子去點。
  安太太接過煙去,說:“你們也跟了去罷。”他姊妹一時還有些不好意思,衹笑着答應。太太道:“這有甚麽臉上下不來的?我告訴你們,作了個婦道,夫妻之間這個大禮兒斷錯不得;錯了,人傢倒要笑話。”二人才答應去了。及至到了自己屋裏,小夫妻三個自然也有一番儀節情緻,不待煩瑣。
  不一時,張親傢老爺也回來,安老夫妻迎着他道過乏。他坐談了一刻,便過女兒房中去。安老爺因他也須到傢歇息歇息,便說:“過日再備酌奉請。”隨又帶了公子親自過去道乏。
  張太太也“殺雞為黍”的給他那位老爺備了頓飯。這日,裏邊正是舅太太給外外接場,他闔傢就藉此補慶中秋。接着連日人來人往,安公子也出去拜了兩天客。
  那時離出榜還有半月光景,這半月之中,凡是下場的,最好過,也最不好過。好過的是,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樁大事,且得消閑幾日。不好過的是,出得場來,看着誰臉上都像個中的,衹疑心自己不像;回來再把自己的詩文摹擬摹擬,卻也不作孫山外想,及至看了人傢的,便覺得自己某處不及他出色,某句不及他警人。方寸中是頃刻樓臺,頃刻灰燼,轉消閑得不耐煩。安公子更是個要好的人,何況他心裏還比人多着好幾層心事!覺得望着放榜那個日子,更有個挨一刻似一夏的光景。衹這等挨來挨去,風雨催人,也就重陽節近。
  話分兩頭。書中按下這邊,踅回來再整貢院裏衡鑒堂那三位主考。卻說他三位自八月初六日在午門聽宣見,欽點入闈,便一面吩咐傢中照例封門回避,自己立刻從午門進了貢院。那些十八房同考官以至內簾各官,也隨着進去關防起來。
  緊接着便有順天府尹捧到欽命題目。三位主考拆了封,十八位房官一齊上堂,打躬參見,就請示主考的意旨:這科要中那一路的文章,以憑遵奉去取。那位大主考方老先生便先開口說道:“方今朝廷正在整飭文風,自然要嚮清真雅正一路拔取真纔。若止靠着才氣,摭些陳言,便不好濫竽充數了。”那一位方公也附會道:“此論是極。近科的文章本也華靡過甚,我們既奉命來此,若不趁着實的洗伐一番,伊於鬍底?諸公就把這話奉為準繩罷。”那位旗員主考也隨着人云亦云。
  衆房考都曉得二方的文章嚮來是專講枯談艱澀一路的,所以發此議論。但是文章是件有定評的公器,所謂“羽檄飛書用杖臯,高文典册用相如”,怎好拿着天下的才情就自己的圍範?大傢心裏都竊以為不然,卻又一時不好空口爭得。衹得應着下來,依然打算各就所長,憑文取士。不想內中有個第十二房的同考官,這人姓婁,名養正,號蒙齋,是個陝西拔貢出身,洊升刑部主事,乃偽周天册萬歲武則天時候宰相婁師德之後。他從年輕時候得了選拔,便想到他祖上“唾面自幹”的那番見識究竟欠些褒氣,因此一登仕途,便有意“居鄉介介,在朝侃侃”。久而久之,弄成一個執性矯情的謬品,老着那副“笑比河清”的面孔,三句話不合,便反插了兩衹眼睛叫將起來。因此等閑人輕易不去傍他。他卻又正是專摹二方的文章發的科甲,因此聽了那二位方老先生的議論,大是佩服,便高談闊論的着實贊襄了一番。衆人也不去搬駁他,各各默然而退。衹這一番,別一個不知怎樣,安公子的功名已是早被安老爺料着,果的有些拿不穩了。
  那知天下事,陽差之中更有陰錯,偏偏的公子的那本朱捲進到內簾,餘十七房是處不曾分着,恰恰分到這位婁公手裏。那日正逢他晚餐已過,酒醉飯飽,有些醺然,跟班也去自取方便。他點上盞燈,暖了壺茶,一個人靜靜的把那些捲子批閱起來。請問他那等一個寧刻勿寬的人,閱起文來,豈有不寧遺勿濫的理?當下連閱了幾本,都覺少所許可,點了幾個藍點,丟過一邊。隨又取過一本來,看了看,“成字六號”,卻是本旗捲。見那三篇文章作得來堂皇富麗,真個是“玉磐聲聲響,金鈴個個圓”。雖是不合他的路數,可奈文有定評,他看了也知道愛不釋手,不曾加得圈點。便粘了個批語。纔想印上薦條,加上圈子,薦上堂去,忽然轉念一想道:“不可。一則大主考既是那等交代在先,況且這捲子又是本旗捲,知他是個甚等巨族大傢的子弟?倘然薦上去,他二位老先生倒認作我有意要收這個闊門生,我的清操何在?”便把那批語條子揭下來,就燈上燒了。在捲子上隨意點了幾個藍點子,也丟在一邊。又另取了一本,放在面前閱看。
  正在看着,衹聽得窗外一陣風兒掃得窗欞紙簌落落的響,吹得那盞燈青焰焰的光搖不定。他不覺一陣寒噤,連打了兩個呵欠,一時睏倦起來,支不住,便伏在手下那本捲子上待睡。纔合上眼,恍惚間,忽見簾櫳動處,進來了一位清癯老者。那老者生得童顔鶴發,仙骨姍姍,手中拖了根過頭拐杖,進門先嚮他深深的打了一躬。他夢中見那人來的詫異,禮也不還,便問道:“汝何人也?無故到我這關防重地來何幹?”衹見那老者藹然和氣的答道:“正是,予‘何’人也。”因把那枝拐杖指定方纔他丟開的那本捲子,說道:“此來特為着這本‘成字六號’的捲子,報知足下,此人當中。”他一聽這話,覺得是說人情來了,便一臉秋氣,說道:“怎的我問你是何人,你也自道你是何人?況我奉命在此衡文,並非在此衡人。便是此人當中,文衡誰掌?我不中他,其奈我何?要你來幹這閑事!”又聽那老者說道:“郎官,不可這等執性。‘士先器識’,果人不足取,文於何有?何況這人的名字已經大書在天榜上了,你不中他,又其奈天何?”他那裏肯信這話,便說道:“多講!我婁某自來破除情面,不受請托,那個不知?難道獨你不曾聽得?”那老者嘆了一聲,道:“不想這人果的這等不明理不近情,此事還須大大費番周折!”
  他聽得當面給他出了這等兩句考語,就待站起來奔了那老者去。不想纔得起身,便跌了一跤,爬起來,眼前早不見了那個老者,自己卻依然坐在那個座兒上。再看了看那盞燈,點了有寸許長,結了兩個鬼眼一般的燈花,嚮着他顫巍巍亂動,他纔悟到方纔經的是番夢境。呆了一刻,說道:“然則夢中所見的,鬼也,非人也。可見我的這團浩然之氣鬼也嚇得退的。不要理他,且幹正經!”說着,剪了剪燈花,仍待批閱他手下那本捲子。及至一看,可煞作怪!那一捲倒丟過一邊,手下放的依然是“成字六號”那捲。
  他正在詫異,窗外又起了一陣風。這番不好了,竟不是作夢了!衹聽那陣風頭過處,把房門上那個門簾颳得臌了進來,又閃了出去,高高的掀起。衹這一掀,早從門外明明的進來了一位金冠紅袍的長官。他見那位長官不是個尋常裝束,不道那“浩然之氣”也就有些害慌了,連忙站起來避在一旁,問道:“尊神何來?有甚的指教?”衹聽那神道說道:“你既知吾神‘何’來,怎的還悟不到吾神的來意?也是為着‘成字六號’這人當中。”
  列公,你衹看這婁公渾不渾!他見那神道也像是為找他托人情而來的,雖神道也罷,他也竟敢合他使一使那牛一般的性兒。他卻絶不想“王道本乎人情,人情準乎天理”;誠為枉法營私,原王章所不宥;要知“安老懷少,亦聖道之大同”。一味沽名,已不是愛名;有心幹事,必不能濟事。無端任怨,終不免斂怨;苦不進情,定轉至悖情。自世上有這班執性矯情的人,凡是一事到手,沒人從旁救補一句,他倒肯斡旋,合人共事;沒人從旁贊揚一句,他倒肯培植。但嚮他提着一個字,他便道是托人情,這樁事、那個人算休矣。這班腳色要叫他去參政當國,衹怕剝削天下元氣不小!
  閑話少說。卻講那個婁主政見那神道說也為着那本捲子而來,他便立刻反插了兩衹眼睛說道:“這事又與神道何涉?
  要來攙越!從來說‘聰明正直之為神’,謂神聰明,我婁某也不懂;謂神正直,我類某也不偏邪。便是神道……”一句話不曾說完,衹聽那神道大喝了一聲道:“唗!住口!”他底下這句話大約要說:“便是神道來說這個人情,我也不答應”,誰知那神道的性兒也是位不讓話的,不容他往下說,便兜頭一喝,說道:“狂徒!看你讀聖賢書,司舉錯權,雖是平日性情失之過剛,心術還不離乎正,所以那位老人傢纔肯把天人響應的道理來教誨你。你怎的讀書變化氣質,倒變成這等一副氣質來!可不是不知教誨麽?”說罷,聲色俱厲,二目神光炯炯,直射到他臉上來。直嚇得他一身冷汗,戰兢兢的道:“尊神宥我愚蒙,留些體面,待婁養正速把這本捲子薦上堂去,勉贖前愆,何如?”說道,便連連的拜叩個不住。那神道纔有些顔霽,說道:“既知悔悟,姑免深求。”他衹道那神道說完這句便好走了,不想那神道不往外走,卻轉嚮裏來。他爬起來回頭一看,衹見方纔夢中的那位老者正不知甚麽時候進來,早端端正正坐在那裏。又見那位神道走到那老者跟前,控背躬身,不知說了兩句甚麽話。那老者幹笑了一聲,道:“不想這樣一個順水推舟的人情,也要等你們戴紗帽的來說纔說的成!”說着,便拄着杖站起來,那位神道倒隨在身後,還扶持着他,一同出門而去。緊接着便聽得外間的門風吹的開關亂響,嚇得個婁主政骨軟筋酥,半晌動彈不得。良久良久,聽得沒些聲息了,纔巴着簾子嚮外望了一望,那門依舊好端端虛掩在那裏,他那個跟班的卻如死狗一般的睡倒在一張板凳上。
  他定了定神,纔叫醒了人,點亮了燈,重新把安公子那本捲子加起圈來,重新加了批語,打了薦條。聽了聽,更樓上的鐘鼓還不曾交得三更。打聽堂上主司正在那裏閱捲,他便整好衣冠,拿了那本捲子,薦上堂去。主考接過來,不看文章,先看了看是本漢軍旗捲,便道:“這捲不消講了,漢軍捲子已經取中得滿了額了。”那婁主政見不中他那本捲子,那裏肯依?便再三力爭,不肯下堂。把三位主考磨得沒法了,大主考方公說道:“既如此,這本衹得算個備捲罷。”說着,提起筆來在捲面上寫了“備中”兩個字。
  列公,你道這“備捲”是怎的一個意思?我說書的在先原也不懂,後來聽得一班發過科甲的講究,他道凡遇科場考試,定要在取中定額之外多取幾本備中的捲子,一本預備那取中的捲子裏,臨發榜之前忽然看出個不合規式,不便取中的去處,便在那備捲中選擇一本補中;二則,叫這些讀書人看了,曉得傍有定數,網無遺纔,也是鼓勵人才之意;其三,也為給衆房官多種幾株門外的“虛花桃李”。這備捲前人還有個譬喻,比得最是好笑。你道他怎的個譬喻法?他把房官薦捲比作“結胎”,主考取中比作“弄璋”,中了副榜比作“弄瓦”,到了留作備捲到頭來依然不中,便比作個“半産”。他講的是一樣落了第,還得備手本送贄見去拜見薦捲老師,便同那結了胎,纔歡喜得幾日,依然化為烏有,還得坐草臥床,喝小米兒粥,吃雞蛋,是一般滋味。倘有個不肯去拜見薦捲老師的,大傢便要說他忘本負恩。何不想想,那房師的力量止能盡到這裏,也就同給人作個丈夫,他的力量也不過盡到那裏一個道理。你作了榜外舉人,落了第,便不想着那老師的有心培植;難道你作了閨中少婦,滿了月,也不想那丈夫的無心妙合不成?這番譬喻雖謔近於虐,卻非深知此中甘苦者道不出來。然則此刻的安公子已就是作了個半産嬰兒了!可憐他闔傢還在那裏沒日夜的盼望出榜高中!這便是俗語說的“世間沒個早知道”也。
  話休絮煩。即說這年出榜正定在九月初十日這天。前兩天內外簾的主考、監臨便隔簾商量,因本科赴試的士子較往年既多,中額自然較往年也多,填榜的時刻便須較往年寬展些纔趕得及。因此到了九月初九這日,纔得辰刻,便封了貢院頭門,內外簾撤了關防。預先在至公堂正中設了三位主考的公案,左右設了二位監臨的公案,東西對面排列着內外監試合十八房的坐次,又另設了一張桌兒,預備拆彌封後標寫中簽,照簽填榜。當地設着一張丈許的填榜長案,大堂兩旁堆着無數的墨捲箱。承值書吏各司其事,還有一應委員、房吏、差役以至跟役人等,擁擠了一堂,連那堂下丹墀裏也站着無數的人,等着看這場熱鬧。那貢院門外早屯着無數的報喜的報子,這班人都是老早花了重價買轉裏面的書辦,到填榜時候,拆出一名來,就透出一個信去。他接着便如飛去報,圖的是本傢先一天得信,他多得幾貫賞錢。
  不一時,預備齊集,點鼓升堂。主考纔離了衡鑒堂,來到至公堂合監臨相見。各官三揖參謁已畢,便有內簾監試領了內簾承值官吏,把取中的朱捲送到公案上,先把五魁的魁捲放在當中,又把第六名以下的中捲一束束挨次擺得齊整,然後纔把那束備中的捲子另放一處。嚮例填榜是先從第六名填起,全榜填完了,然後倒填前五名。這個原故,衹在這《兒女英雄傳》安老爺中進士的時候已經交代過了,此時不須再贅。
  當下衹見那位大主考歸坐後,把前五魁魁捲挪了一挪,伸手先把那中捲裏頭一本第六名拿起來,照號吊了墨捲,拆開彌封。拆出來大傢一看,衹見那捲面上的名字叫作馬代功,漢軍正白旗人。原來這人的乃翁作過一任南監掣,他本身也捐了個候選同知,其人小有別纔,未聞大道。論他的才情,填詞覓句無所不能,便是弄管調弦也無所不會,是個第一等輕薄浮浪子弟。卻正是那位漢監臨大人當日未發以前、來京就館時候教過的一個最得意的闊學生。如今見第一捲取中的便是他,不禁樂的掀須大叫道:“易之中了!這個正是我的學生,聰明無比!他傢要算個大族。他的表字易之,別號叫作簣山。
  不惟算得他們旗人中第一個名傢,竟要算北京第一個才子。三位老前輩今日取了這個門生,纔叫作‘名下無虛,主司有眼’,可稱雙絶。不信,等他晉謁的時候,把他那刻的詩集要來看看,真真是杜、李復生,再休提甚麽王、楊、盧、駱。”
  恰好這捲正是那位類主政薦的,那位大主考方公取中的,聽得這話也十分得意,便道:“這所謂‘文有定評’了,可見我這雙老眼竟還不盲。”
  說着,那位監臨大人便把他的朱捲捧在手裏,吟哦他那首排律的詩句。這個當兒,那邊承書中簽的兩個外簾官早已研得墨濃,蘸得筆飽,等着對過朱墨捲,便標寫中簽。不想得那位監臨大人看着那本捲子,忽然地嚷起來道:“慢來!慢來!為啥了?他這首詩不曾押着官韻呀!”
  方老先生聽了,也覺詫異,說:“不信有這等事!想是謄錄譽錯了,對讀官不曾對得出,也不可知。”急急的把墨捲取過來,親自又細細的對了一番,可不是忘了押官韻了是甚麽呢!怔了半日,倒望着大傢道:“這便怎樣?啥偏偏的又是個開榜第一人!不但不好將就,而且不便斡旋。此時再要把通榜的名次一個個推上去,那捲面上的名次都要改動,更不成句話說了。不麽,我們就嚮這備捲中對天暗卜一捲,補中了罷。大傢以為怎樣?”衆人連說:“言之有理。”說着,大傢都站起來。
  那大主考便打開那一束備中的捲子,挑出幾本合字號的來擱在一處,立刻秉了一片為國求賢的心,必誠必敬,望空默祝了一遍。先用右手把那挑出來擱在一處的幾本備捲抖散了,他的左手還有些信不過他的右手,又用左手掀騰了一陣,暗中摸索出一本來,一看,正是那位婁主政力爭不退的“成字六號”那一捲。連忙叫了坐號,調了墨捲來,拆開彌封一對,衹見那捲面子上寫的名字正是“安驥”兩個字。大傢看了那個“驥”字,纔悟到那個表字易之、別號簣山的馬代功,竟是替這位不稱其力稱其德的良馬人代天功,預備着換安驥來的。衹可憐那個馬生,中得絶高,變在頃刻,大約也因他那浮浪輕薄上,就把個榜上初填第一名暗暗的斷送了個無蹤無影!此時真落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止,吾止也”了。
  這等看起來,功名一道,豈惟科甲,便是一命之榮,苟非福德兼全,也就難望立得事業起!不然,衹看世上那班分明造極登峰的,也會變生不測;任是爭強好勝的,偏逢用違所長。甚至眼前纔有個轉機,會被他有力者奪了去,頭上非沒個名器,會教你自問作不成。凡事固是天公的遊戲弄人,也未必不是自己的暗中自誤!然則衹吾夫子這薄薄兒的兩本《論語》中,“為山九仞”一章,便有無限的救世婆心,教人苦口。其如人廢而不讀,讀而不解,解而不悟,悟而不信何?
  閑話少說。卻說至公堂上把安驥安公子取中了第六名舉人,占了先聲。當下那班拆封的書吏便送到承書中簽的外簾官跟前,標寫中簽。那官兒用尺許長寸許寬的紙,筆酣墨飽的寫了他的姓名旗籍。又有承值宣名的書吏,雙手高擎,站在中堂,高聲朗誦的唱道:“第六名安驥,正黃旗漢軍旗籍庠生。”唱了名,又從正主考座前起,一直繞到十八位房官座前,轉着請看了一遍。然後纔交到監試填榜的外簾官手裏,就有承值填榜的書吏用碗口來大的字照簽謄寫在那張榜上。此時那位婁主政衹樂的不住口的念誦:“有天理!有天理!”他此時痛定思痛,想起那日夢中那位老者說的“他名字已經大書在天榜上了”這句話來,益發覺得幽暗之所,沒一處不是鬼神;鬼神有靈,沒一事不上通天地,煞是令人起敬起畏。
  書中且言不着場裏填榜的事。卻說場外那一起報喜的,一個個搓拳抹掌的都在那裏盼裏頭的信,早聽得他們買下的那班綫索隔着門在裏面打了個暗號,便從門縫中遞出一個報條來,打開看了看,是“第六名安驥”五個字。內中有個報子,正是當日安老爺中進士的時候去報過喜的,他得了這個名條,連忙把公子的姓名寫在報單上,一路上一個接一個的傳着飛跑。那消個把時辰,早出了西直門,過了藍靛廠,奔西山雙鳳村而來。這且不表。
  再說安老爺自從得了初十揭曉的信息,便慮到這日公子倘然一個不中,在傢面面相覷,未免難過;又有自己關切的幾個學生,也盼早得他們一個中不中的確信。衹是住得離城遠,既不好遣人四處打聽,便是自己進城候信,又想到太太、媳婦在傢,也是懸望。正在為難。恰好這班少年從出場起便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到了這日,那裏還在傢裏坐得住?因是初十日出榜,先一日準可得信,便大傢預先商量着在內城、西山兩下相距的一個適中之所,找了座大廟。那廟正是座梓潼廟,廟裏也有幾處點綴座落。那廟裏還起着個“敬惜字紙”的盛會,又存着許多善書的板片,是個文人聚會的地方。
  是日也約了安公子一同在那裏舒散一天,作個“題糕雅集”,便藉此等榜。
  公子回知了父親,安老爺也以為可。他到了重陽這日,早起吃了些東西,纔交巳正,便換了隨常衣裳,催齊車馬,見過堂上,回明要去。安老爺囑咐他道:“你衹顧去,大傢談談倒好消遣。傢裏得了信,自然給你送信去。倘然你那裏得了信,就即刻回來。如果兩地無信,像你這樣年紀,再多讀兩年書,晚成兩年名,也未始非福。”公子也領會得這是父親慮到自己不中先慰藉一番的苦心,衹聚精會神答應,不遑他顧。
  倒是安老爺衹管說着話,耳輪中卻聽得二門外一陣人語嘈雜,纔回頭要問,衹見張進寶從二門跑進來,華忠、隨緣兒父子兩個左右架着他的膀於,他跑得籲籲帶喘,晉升等一幹傢人也跟在後面。安老爺正不知甚麽事,衹見張進寶等不及到窗前,便喘籲籲的高聲叫道:“老爺、太太天喜!奴才大爺高中了!”安老爺算定了兒子這科定不得中的,便是中,也不想這時候便有喜信。聽了這話,也等不得張進寶到跟前,“阿”了一聲站起來,發腳就往院子裏跑,直迎到張進寶跟前,問道:“中在第幾名?”那張進寶是喘得說不出話來,老爺便從他手裏搶過那副大報單來,打開一看,見上面寫着“捷報貴府安老爺,榜名驥,取中順天鄉試第六名舉人”,下面還寫着報喜人的名字,叫作“連中三元”。安老爺看了,樂得先說了一句:“謝天地!不料我安學海今日竟會盼到我的兒子中了!”手裏拿着張報單,回頭就往屋裏跑。
  這個當兒,太太早同着兩個媳婦也趕出當院子來了,太太手裏還拿着根煙袋。老爺見太太趕出來,便湊到太太面前道:“太太,你看這小子,他中也罷了,虧得怎麽還會中的這樣高!太太,你且看這個報單。”太太樂得雙手來接,那雙手卻摸着根煙袋,一個忘了神,便遞給老爺;妙在老爺也樂得忘了神,就接過那根煙袋去,一時連太太本是個認得字的也忘了,便拿着那根煙袋,指着報單上的字,一長一短念給太太聽。還是張姑娘看見,說:“喲!怎麽公公樂的把個煙袋遞給婆婆了?”衹這一句,他纔把公公、婆婆倒了過兒了!
  何小姐這個當兒積伶,聽見,連忙拉了他一把,悄悄兒的笑道:“你怎麽也會樂的連公公、婆婆都認不清楚了?”張姑娘纔覺得這句話是說擰了,忍着笑,扭過頭去用小手巾捂着嘴笑,也顧不得來接煙袋。何小姐早連忙上去把公公手裏的煙袋接過來,重新給婆婆裝了煙袋;不想他比張姑娘擰的更擰,點着了,照舊遞到公公手裏。安老爺道:“我可不接了!”
  他這纔大笑。一時大傢樂的,就連笑也笑不及。老爺還在那裏講究,說:“怎的十名以前難得有一兩個旗人,而且這第六名便算個填榜的頭名。”太太同兩個媳婦聽着,衹是滿臉堆歡,不住口的答應。
  這個當兒,衹不見了安公子。你道他那裏去了?原來他自從聽得“大爺高中了”一句話,怔了半天,一個人兒站在屋裏旮旯兒裏,臉是漆青,手是冰涼,心是亂跳,兩淚直流的在那裏哭呢!你道他哭的又是甚麽?人到樂極了,兜的上心來,都有這番傷感。及至問他傷感的是甚麽?他自己也說不出來。何況安公子倫常處得與人不同,境遇歷得與人不同,功名來得與人不同,他的性情又與人不同,此時自然應該有這副眼淚。
  卻說他一時恐怕滿面淚痕惹得二位老人傢傷感,忙叫柳條兒擰了個熱手巾來擦了擦臉,便出去讓父母進屋子歇息。安老爺、安太太這纔覺出太陽地裏有些曬得慌來。大傢纔進屋子,便見晉升手裏拿着兩副全帖進來,回說:“老少程師爺給老爺、太太道喜,說了且不驚動等老爺閑一閑再請見。奴才都道答過了。”說完,又回說:“張親傢老爺聽見信,回傢換衣裳去了,大約少刻就進來。”安老爺聽見,便叫:“把帽子拿出來預備着。”
  原來安老爺雖止一個七品頭銜的“金角大王”,看着這頂丈夫之冠卻極鄭重。平日都是太太親自經理,到了太太十分分不開身,衹那個長姐兒偶然還許伺候戴一次帽子,此外那班小丫頭子道他髒手淨手,等閑不準上手,其餘的僕婦更不消講了。到了那個長姐兒伺候老爺戴帽子,款式也最大有講究。講究不搦頂子,不搦帽沿兒,衹把左手架着帽子,右手還預備着個小帽鏡兒。先把左手的帽子遞過去,請老爺自己搦着頂托兒戴上,然後纔騰出左手來,雙手捧着那個帽鏡兒,屈着點腿兒,着點腰兒,把鏡子嚮後一閃,對準了老爺的臉盤兒,等老爺把帽子戴正了,還自己用手指頭在前面帽沿兒上彈一下兒,作足了這個“彈冠之慶”,他纔伸腰邁步撤了鏡子退下去。這一套儀註,要算他個拿手。
  誰知那日正值老爺叫預備帽子,他偏不在跟前。你道今日這個日子長姐兒怎的會不在跟前?原來他從安老爺會試那年,便聽得第二日出榜,果然中了,頭一日就可得信。算計着大爺這次鄉試明日出榜,今日總該有個喜信兒,他可沒管舉場離雙鳳村有多遠。從半夜裏就惦着這件事,纔打寅正他就起來了,心裏又模模糊糊記得老爺中進士的時候,是天將亮報喜的就來了,可又記不真是頭一天是當天,因此從半夜裏盼到天亮,還見不着個信兒,就把他急了個紅頭漲臉。及至服侍太太梳頭,太太看見這個樣子,問道:“你這是怎麽了?”
  他衹得說:“奴才有點兒頭疼,衹怪暈的,想是吃多了。”太太平日又最疼這個丫頭,疼的如兒女一般,忙伸手摸了摸他的腦袋,說:“真個的,熱呼呼的。你給我梳了頭,回來到下屋裏靜靜兒的躺一躺兒去罷,看時氣不好。”他聽了這句,心裏先有些說不出口的不願意,轉念一想:“倘然果的沒信了,今日這一天的悶葫蘆可叫人怎麽打呀!倒莫如遵着太太的話,睡他一天,倒也是個老正經。”因此紮在他那間屋裏,卻坐又坐不安,睡又睡不穩。沒法兒,衹拿了一床骨牌,左一回右一回的過五關兒,心裏要就那拿的開拿不開上算占個卦,不想一連兒三回都沒拿開。
  他正在有些煩悶,不想這個當兒,他照管的一個小丫頭子叫喜兒的,從老遠的跑了來,叫道:“長姑姑!長姑姑!……”一句話不曾說出來,他便說道:“一個女孩兒傢,總是這樣慌裏慌張,大聲小氣的!你忙的是甚麽?”把個小丫頭子說的撅着嘴不敢言語。他纔問道:“作甚麽來了?”那喜兒纔說:“張爺爺纔進來說,大爺中了!”這一句,他可斷斷在屋裏圈不住了,忙忙的勻了勻了粉面,抿了抿油頭,又多帶了幾枝簪子棒子,另換了幾件衫兒襖兒,從新出來。來到上屋,恰好正是安老爺叫他拿帽子的那個時候兒。
  太太見他來了,說:“你這孩子,怎麽又跑出來了?”他笑嘻嘻的回道:“傢裏這個樣兒大喜的事,奴才就怎麽病,也該紮掙着出來。”安太太益發覺得這個丫鬟心腸兒熱,差使兒勤,知機懂事,便道:“很好。老爺要帽子呢。”他答應一聲,興興頭頭的進了屋子,舉着帽子、鏡子出來。出了屋門兒,就奔了大爺跟前去了。大爺衹道他要叫自己轉遞給老爺,纔接到手裏,早見他屈着身子往下就了一就,雙手捧着帽鏡兒,對準了公子那副潘安、宋玉般有紅似白的臉兒,就想伺候着大爺往腦袋上戴。及至看見大爺戴着帽子呢,他纔悟出是失了點兒神。幸而公子是個老成少年,更兼老爺是位方正長者,一邊不甚着意,一邊不曾留心。事有湊巧,這個當兒,人回:“張親傢老爺進來了。”老爺道:“你就給我罷,又何必轉大爺一個手?”公子趁這句話,便替他把帽子遞過去。老爺忙的也不及鬧那套戴帽子的款兒,急急的戴上,便迎接張親傢老爺去。那長姐兒衹就這陣忙亂之中,拿着鏡子一溜煙躲進屋裏去了。
  卻說張親傢老爺進來,一面作揖道喜,說道:“親傢老爺,親傢太太,大喜!這是你二位的德行,我們姑爺的學問,我們這位何姑奶奶的福氣,連我閨女也沾了光了。”安太太道:“這是他們姐兒倆的造化,親傢老爺也該喜歡,怎麽倒這麽說!”安老爺道:“都是你我的兒女,你我彼此共之。”
  卻說公子這日要上梓潼廟,原穿着是身便服,因聽見泰山都換了袍褂進來了,自己也忙着回傢換衣裳。張姑娘便趕過去打發他穿。這個當兒,張親傢老爺見過何小姐,纔要找女兒、女婿道喜,不曾說得出口,衹聽舅太太從西耳房一路叨叨着就來了,口裏衹嚷道:“那兒這麽巧事!這麽件大喜的喜信兒來了,偏偏兒的我這個當兒要上茅厠,纔撒了泡溺,聽見,忙的我事也沒完,提上褲子,在那涼水盆裏汕了汕手就跑了來了。我快見見我們姑太太。”
  安太太在屋裏聽見,笑着嚷道:“這是怎麽了,樂大發了?這兒有人哪!”說着,早見他拿着條布手巾,一頭走,一頭說,一頭擦手,一頭進門。及至進了門,纔想起姑老爺在傢裏呢,不算外,還有個張親傢老爺在這裏。那樣個敞快爽利人,也就會把那半老秋娘的臉兒鱢了個通紅!也虧他那敞快爽利,便把手裏的手巾撂給跟的人,綳着個臉兒給安老爺道了喜,便拉着他們姑太太道:“妹妹,這可是你一輩子第一件可喜可樂的事。你衹說我樂大發了,你再不想,你們都是一重喜,我是三重喜:也算得我外外中了,也算得我女婿中了,你們想我這個外外、這個女婿,還不抵我一個兒子嗎?可不是三重喜?你們怎麽怪得我樂糊塗了呢!”安老夫妻聽了大樂。
  安老爺那等一個不苟言不苟笑的人,今日也樂得會說句趣話兒了,便說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聖門絶無誑語。大姐姐,你可記得那日我說那出起兵來‘臥不安枕,食不甘味’的話,你衹道‘不信出兵忙的連茅厠都顧不得上’?你今日遇見這等一件樂事,也就樂得茅厠也顧不得上了。可見性情之地,是一絲假藉不來的!”
  說得轟堂大笑,他自己也不禁笑得前仰後合。
  這陣大樂,大傢始終沒得坐下。他纔給張親傢老爺道喜,正要找張太太道過喜,好招呼他小夫妻三個。滿屋裏一找,衹不見這位張太太,因問:“張親母呢?我洗手的那個工夫兒他都等不得,就忙着先跑了來了,這會子又那兒去了?”安太太道:“沒見過來,必是到小子屋裏去了。”說着,公子換了衣裳,同張姑娘一齊過來。問了問,說:“不曾過去。”張姑娘說:“一定傢去了。”張親傢老爺說:“我方纔從傢裏來,沒碰見他。”
  這一陣查親傢太太,鬧得舅太太也沒得給他們小夫妻三個道喜。張姑娘忙着叫人出了二門,繞到他傢問了一回,那位詹嫂也說:“沒傢來。”舅太太道:“別是他也上茅厠去了罷?”
  張姑娘說:“正是,我也想到這裏,纔叫柳條兒瞧去了,也來不瞭瞭。”說道,那柳條兒跑了回來,說:“上上下下三四個茅厠都找到了,也沒有親傢太太。”當時大傢都納悶詫異。張姑娘急得皺着個眉頭兒幹轉,說:“媽這可那兒去了呢?”他父親道:“姑娘,你別着急呀!難道那麽大個人會丟了?”張姑娘“喂”了聲,說:“爹,你老人傢這是甚麽話呢?”說罷,扶了柳條兒,親自又到後頭去找。
  何小姐的腿快,早一個人先跑到頭裏去了。安太太、舅太太也叫人跟着找。張老同公子衹不信他不曾回傢,又一同出去找了一蕩,順着連何公祠兩個嬤嬤傢都問到了,影響全無。裏頭兩位少奶奶帶着一群僕婦丫鬟,上下各屋裏甚至茶房、哈什房[哈什房:倉庫,或指貯藏零碎東西的小屋]都找遍了,甚麽人兒甚麽物兒都不短,衹不見了張親傢太太。登時上下鼎沸起來。一個花鈴兒,一個柳條兒,是四下裏混跑,一直跑到緊後院西北角上一座小樓兒跟前,張姑娘還在後面跟着嚷:“你們別衹管瞎跑,太太可到那裏作甚麽去呢?”一句話沒說完,柳條兒嚷道:“好了!有了!太太的煙袋荷包在這地下扔着呢!”
  且住!這座小樓兒又是個甚麽所在呢?原來這樓還在安老爺的太爺手裏,經那位風水司馬二爺的老人傢看過,說遠遠的有個山峰射着,這邊主房正在白虎尾上,嫌那股金氣太重,叫在這主房的乾位上起起一座樓來鎮住。安太翁便供了一尊魁星,大傢都叫作魁星樓。至今安太太初一十五拜佛,總在這裏燒香。張太太來的時候也上去過,他見那魁星塑得赤發藍面,鋸齒獠牙,努着一身的筋疙瘩,蹺着條腿,兩衹圓眼睛直瞪着他,他有些害怕,輕易不敢上去。落後來聽得人講究魁星是管念書趕考的人中不中的,他為女婿,初一十五必來,望着樓磕個頭,卻依然不敢進那個樓門兒。今日在舅太太屋裏聽得姑爺果然中了,便如飛從西過道兒裏一直奔到這裏來,破死忘生的乍着膽子上去,要當面叩謝魁星的保佑。
  便把煙袋荷包扔下,一個人兒爬上樓去了。及至柳條兒看見煙袋荷包,這一嚷,何小姐道:“放心罷,有了東西就不愁沒人了。”他那雙小腳兒,野雞溜子一般飛快跑到樓跟前,摟起裙子來三步兩步跑上樓去。一看,張太太正閉着兩衹眼睛衝着魁星把腦袋在那樓板上碰的山響,嘴裏可念得是“阿彌陀佛”合“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何小姐不容分說,上前連拉帶拽纔把他架下樓來,恰好正遇張姑娘帶着一群人趕了來。張姑娘一見,便說:“媽這是怎麽說呢?可跑到這兒作甚麽來呢?”
  他道:“姑奶奶,你看看,姑爺中了,這不虧人傢魁星老爺呀!要不給他老磕個頭,咱心裏過得去嗎?”何小姐道:“好老太太,你別攪我了!沒把個妹妹急瘋了!公公婆婆也是急得了不得!快走罷。”
  這個當兒,安老夫妻那裏也得了信,安太太合舅太太說道:“我這位老姐姐怎麽這麽個實心眼兒?”安老爺道:“此所謂‘其愚不可及’也。”一時大傢簇擁了他來。安老夫妻不好再問他,衹說:“親傢,你實在是疼女婿的心盛了!”他也樂得不分南北東西,不問張王李趙,進了門兒,兩衹手先拉着倆嬤嬤道了陣喜,然後又亂了一陣。這個當兒,外邊後來的報喜的都趕到了,轟的擁進大門來,嚷成一片。嚷得是:“‘秀纔宰相之苗’。老爺今年中了舉,過年再中了進士,將來要封公拜相的,轉年四月裏報喜的還來呢!求老爺多賞幾百吊罷!”嚷得裏面聽得逼清,闔傢大樂。
  公子這纔恭恭敬的放下袍袖兒來,待要給父母行禮。安老爺道:“且慢。你聽我說,這喜信斷不得差,但是恪遵功令,自然仍以明日發榜為準。何況我同你都不曾叩謝過天君佛祠,我兩老怎好便受你的頭?你衹給我同你娘道了喜,好見過你舅母、嶽父母。”公子便雙腿跪下,給父母道了喜,一樣的給舅太太、張老夫妻道了喜。金、玉姊妹道過喜後,安老爺、安太太又叫他夫妻交賀。一時,裏外男女傢人丫鬟小廝,黑壓壓跪了一屋子半院子,齊聲叩賀完了,又給爺、奶奶道喜。公子連忙出了屋子,把張進寶拉起來。二位奶奶這裏便招呼兩個嬤嬤周旋長姐兒。
  一時,舅太太望着公子道:“這你父親可樂了!”張太太又問他說:“我們姑爺今兒個這就算八府巡按了不是呀?”舅太太道:“將來或者也作得到,今兒個還略早些兒。”安老爺聽了這話,便長吁一聲道:“太太,這不當着二位親傢、舅太太在這裏,我一嚮有句話,卻從不曾說起。玉格這個孩個,一定說望他到臺閣封疆的地兒,也不敢作此妄想。衹我自己讀書一場,不曾給國傢出得一分力,不曾給祖宗增得一分光,今日之下退守山林,卻深望這個兒子完我未竟之志,卻又愁他沒那福命剋繼書香。不想今日僥天之幸,也竟中了。且無論他此後的功名富貴何如,衹占了這個桂苑先聲,已經不負我十年課子的這番苦心,出了我半載作官的那場惡氣!”這正是:
  不須伯道傷無子,生子當生寧馨兒。
  要知後事何如,下回書交代。
  (第三十五回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緣起首回 開宗明義閑評兒女英雄 引古證今演說人情天理
第一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竜頭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憲冤陷縣監牢
第三回 三千裏孝子走風塵 一封書義僕托幼主第四回 傷天害理預泄機謀 末路窮途幸逢俠女
第五回 小俠女重義更原情 怯書生避難翻遭禍第六回 雷轟電掣彈斃兇僧 冷月昏燈刀殲餘寇
第七回 探地穴辛勤憐弱女 摘鬼臉談笑馘淫娃第八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頭 一雙人偏尋根覓究
第九回 憐同病解囊贈黃金 識良緣橫刀聯嘉耦第十回 玩新詞匆忙失寶硯 防暴客諄切付雕弓
第十一回 糊縣官糊塗銷巨案 安公子安穩上長淮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敘天倫 佟儒人姑媳祝俠女
第十三回 敦古誼集腋報師門 感舊情挂冠尋孤女第十四回 紅柳樹空訪褚壯士 青雲堡巧遇華蒼頭
第十五回 酒合歡義結鄧九公 話投機演說十三妹第十六回 莽撞人低首求籌畫 連環計深心作筆談
第十七回 隱名姓巧扮作西賓 藉雕弓設局賺俠女第十八回 假西賓高談紀府案 真孝女快慰兩親靈
第十九回 恩怨瞭瞭慷慨捐生 變幻重重從容救死第二十回 何玉鳳毀妝全孝道 安竜媒持服報恩情
第二十一回 回心嚮善買犢賣刀 隱語雙關藉弓留硯第二十二回 晤雙親芳心驚噩夢 完大事矢志卻塵緣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