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国商   》 第37节:卢作孚:越成功越悲凉的航运巨子(6)      言夏 Yan Xia

  在这段创业和商战的历史中,卢作孚显示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政府关系、资源优化配置、企业文化、员工管理、品牌营销。在那个年代,这些名词可能尚未出现,但是卢作孚的实践中已经蕴涵了这些现代化的商业元素,并且运用得浑然天成。
  至于卢作孚个人,梁漱溟对他的评价是:"公而忘私,为而不有。"虽然事业愈发成功,他个人生活却保留着文士的简朴,并且同样要求他的家人。当时民生公司为职工在重庆修建了一个"民生村"宿舍区,全部是平房,一家人住一座。但是房子修好之后,卢作孚却并不去住,而是和一大家人租住红岩村2号。这是一栋两层的房子,住了四家人,厕所在房子外面的菜地里。1944年美国《亚洲和美国》杂志曾经谈到了卢作孚的家居环境:"在他的新船的头等舱里,他不惜从霍菲尔德进口刀叉餐具,从柏林进口陶瓷,从布拉格进口玻璃器皿,但是在他自己的餐桌上却只放着几只普通的碗和竹筷子。甚至这些船上的三等舱中也有瓷浴盆、电器设备和带垫子的沙发椅,但成为强烈对照的是,他那被称为家的六间改修过的农民小屋中,围着破旧桌子的却是一些跛脚的旧式木椅。"
  外王内圣
  卢作孚是当时最富有思想的企业家之一,他有一套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并且以不亚于经营企业的热情去付诸实践。他的北碚比张謇的南通更加现代和积极。
  卢作孚的事业始终都在四川。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重庆的周边地区,扎实地培养他的本土资源。他出身文人,与教育界交情深远。同时他也结交地方军阀,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在地方上具有相当的威望。他和二十年前的张謇很像,都是在地方享有巨大声望和影响力的商人,同时也都热心于社会改造。但是卢作孚显然有着更为强烈的现代色彩。
  卢作孚的孙女卢晓蓉曾经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申报一个农业项目。在规划报告中,卢晓蓉附上了她的祖父所著的《乡村建设》,以提供历史佐证。结果最打动农业部的恰是这份《乡村建设》,一位领导感叹说,想不到30年代就有人在做我们现在想做的事。
  1930年初,卢作孚按事先的约定,向刘湘提出辞职。卢作孚本人请假,率领一个由民生公司、北碚峡防局和北川铁路公司人员组成的考察团,到华东、东北和华北等地去考察。考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民生公司,而是规划推动重庆北碚地区的整体发展。
  这次考察,历时近半年,足迹遍及华东、东北、华北,收获极大。卢作孚看到了应用科学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写道:"由学术的研究而及于社会的影响,是中华民国中间最有希望的一点新进化:一切事业,都由学术的研究出发;一切学术,都应着眼或竟归宿于社会的用途上。在今天的中国,尤其感着急切地需要。"在这一点上,他已经不再是脱胎于儒家传统的旧式士绅,对知识的济世之用已经脱离了"圣贤之道",而是从更具实用和效益的角度加以观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第2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2)
第3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3)第4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4)
第5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5)第6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6)
第7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7)第8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8)
第9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9)第10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0)
第11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1)第12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1)
第13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2)第14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3)
第15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4)第16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5)
第17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6)第18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7)
第19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8)第20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1)
第21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2)第22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3)
第23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4)第24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5)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