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评论 》 法律与影像的结合:影像中的司法 》
第37节:评《秋菊打官司》(2)
徐昕 Xu Xin
这让人想起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废奴主义者的罗伯特·哈代。哈代是个技艺娴熟的箍桶匠,他孑
然一身,脸色苍白,少言寡语,为人拘谨,逆来顺受,似乎甘愿接受命运的安排。但他耽于幻想,酷爱读
书,神情乖张,因此不被人接受,觉得他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有一天,哈代突然毫不掩饰地宣布自己是个
废奴主义者,人们大吃一惊,认为他大逆不道,纷纷要求用私刑把他处死。一个卫理公会的牧师说了一番
合情入理的话,才使他免遭一劫。牧师说:“哈代精神失常了,不能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因为主张废奴是
一桩滔天大罪,精神健全的人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人们相信了牧师的话,从此总是把哈代的话当成
胡言乱语和笑料。尽管哈代难以忍受,恳求人们相信他是诚心主张废奴的,但人们对他的恳求置若罔闻,
以更顽劣的心态忽略他。直到有一天他帮助一名黑奴逃跑而杀死抓他的警察,人们笑不出来了,相信了他
真实的信念。在对哈代的审判中,无人为他作证,除了他自己证明自己有罪。但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在
心中逐渐认为哈代是英雄,以至于有四个游手好闲的人也声称自己是废奴主义者。为了引人注目,他们公
开结社,采取更为极端的手段,包括限制居民活动,暗杀反对派,爆炸教堂。一系列令人发指的事件终于
使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这时他们宣称:“终于成名了。”
当秋菊拒绝将村长扔在地上的钱拣起的时候,我们知道,秋菊上访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决定她的现实秩
序世界——她不为钱,不为名,也不是为了与村长苟同,更不是为了获得任何机会主义的利益。对于现实
世界的秩序文本(显规则的或潜规则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秋菊成了作为千分之一的哈
姆雷特的哈代,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属于那四个游手好闲者的同类呢?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在被
历史决定、型构或格式化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地经由自己的秩序感对现实世界进行着想象与重构,只不过
人们通常都会选择作机会主义的奴隶。机会主义在这里是个中性概念。正如墨子所说:“食必常饱,然后
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是人们自身的秩序感在发生作用。但我们在对机会主义者保持宽容的同
时,可怜的秋菊难道真的只能回到那个她并不喜欢的秩序世界中去吗?
人们就在这种秩序感的重合与冲突中随历史行进。一种秩序感可能首先属于某个人,甚至某个小人物
,然后唤起一个时代的共鸣,因为那时历史已经走到容易引起共鸣的地方了,正如哈代们、秋菊们,乃至
孙志刚们。在许多场合,更多的人的秩序感是不为人注意的,就如雪地鸿爪,但他们的确在这个世界存在
过。秩序感的重合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就像基督徒齐唱赞美诗。但当一个不和谐音出现时,假如她的
声音很动听,人们会和着她;假如她的声音太难听,不用担心,她自然会回到人们的和声中,而差异和多
样未必是和谐的敌人。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评《圣皮埃尔的寡妇》(1)(图) | 第3节:评《圣皮埃尔的寡妇》(2)(图) | 第4节:评《圣皮埃尔的寡妇》(3) | 第5节:评《暴劫梨花》(1)(图) | 第6节:评《暴劫梨花》(2) | 第7节:评《因父之名》(1)(图) | 第8节:评《因父之名》(2) | 第9节:评《失控的陪审团》(1)(图) | 第10节:评《失控的陪审团》(2) | 第11节:评《完美世界》(1)(图) | 第12节:评《完美世界》(2) | 第13节:评《少数派报告》(1)(图) | 第14节:评《少数派报告》(2) | 第15节:评《少数派报告》(3) | 第16节:评《他不坏,他是我爸爸》(1) | 第17节:评《他不坏,他是我爸爸》(2) | 第18节:评《律政俏佳人》(图) | 第19节:评《亚当的肋骨》(图) | 第20节:评《永不妥协》(1)(图) | 第21节:评《永不妥协》(2) | 第22节:评《陌路人》(1)(图) | 第23节:评《陌路人》(2) | 第24节:评《魔鬼代言人》(1)(图)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