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古代社會 》
(二)商品生産
何茲全 He Ciquan
春秋戰國以前,社會生産的自給自足性很強,交換在生産和生活中占不重要的地位。男耕女織,滿足一個家庭的衣食需要,是比較典型的。《墨子·非樂上》:“使丈夫為之,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使婦人為之,廢婦人紡績織絍之事。”《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有了糧食和肉可吃,有衣服穿,一傢生活就基本滿足了。
春秋戰國以來,交換經濟發展,在交換經濟影響下,商品生産發展起來。有地方色彩的土特産,原由交換纔變成商品,逐漸轉為為出賣而生産的商品。
漢代交換經濟的發展,使大量土特産生産商品化。對此,司馬遷有銳敏的觀察。他曾指出:
“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慄,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荻,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傢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巵茜,千畦薑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史記·貨殖列傳》)。
司馬遷說這些話,重點在說:有這些收入的人都是和千戶侯一樣的富了。我們的註意點是:到漢代中葉司馬遷時候,商品生産已很盛行。為了自己的消費,是用不着千樹棗、千畝巵茜、千畦薑韭的。正因為他們是為了出賣,他們的收入纔會和千戶侯等的。這些物産,於土特産之外,已是商品生産了。
司馬遷還列舉了一些“通都大邑”之中可以“比千乘之傢”的大商人手中的財貨或商品。這些財貨和商品中,顯然有些也是商品生産,它們是為出售纔這樣生産的。【227】
“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綉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醯醬千瓨,醬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販𠔌糶千鍾,薪槀千車,船長千丈,木千章,竹竿萬個,其軺車百乘,牛車千兩,木器髤者千枚,銅器千鈎,素木鐵器巵若茜千石,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雙,僮手千指,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細布千鈎,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鬥,糵麹????豉千答,鮐鮆千斤,鯫千石,鮑千鈎,棗慄千石者三之,狐鼯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萊千鐘,子貸金錢千貫,節駔會,貪賈三之,廉者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傢”(同上)。
這裏所舉的,除子貸金錢和節駔會外,大多是為出售而生産的。酤一歲千釀醯醬千瓨,醬千甔,這些都是商品生産,而且是都要經過手工業加工製作的。
商品生産中的最大項目是????鐵和紡織品。????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物品,鐵器更是農民的命脈。
漢武帝以前,????鐵是私營的。春秋末戰國,“倚頓用盬????起”(《史記·貨殖列傳》)。“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同上)。秦漢之際,以????鐵起傢的有卓氏、程鄭、孔氏、邴氏,都緻大富。《史記·貨殖列傳》載:“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詣遷處。……乃求遠遷,致之臨邛,大喜。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伐魏,遷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遊諸侯,因通商貿之利。……傢至富數千金。……魯人……曹邴氏……以鐵冶起,富至巨萬。……齊俗賤奴虜,而刁間獨愛貴之。……使之逐漁????商賈之利,……終得其力,起富數千萬”。這【228】幾傢,都是私營????鐵起傢至巨富的。
齊國産????最有名。西周初年,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則人物歸之,繈至而輻湊(《史記·貨殖列傳》)。晉國河東的盬????,也是有名的。《史記·貨殖列傳》說:“山東食海????,山西食????鹵,嶺南沙北固往往出????。”山東食的海????,是齊國????;山西食的????鹵,就是晉國河東産的盬????。春秋末的“倚頓用盬????起”,他所在的蒲州,就是河東。此外,戰國時代,産????的地區有:燕國的遼東、幽州和益州廣都的井????。????是人民日常生活所需,全國對????的需要量是大的。各産????區的????,通過交換運輸送往全國各地。
戰國秦漢的大宗商品生産還有紡織業。
紡織一般是農傢婦女的工作,所謂“男耕女織”就是對農傢生産和生活的概括寫照。但精緻的紡織品則是商品生産。
根據《禹貢》的記載,九州中就有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等六州是生産絲織品的。齊、魯地區,特別是齊自周以來就是以紡織業聞名的。齊的建國,桓公的稱霸,都和紡織業、魚業、????業的發達這一物質基礎有關係。奏漢時代,齊地的紡織品仍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的原料是麻桑,齊魯地區就盛産桑麻。《史記·貨殖列傳》所謂“山東多絲”,“齊宜桑麻”,“鄒魯頗有桑麻之業”,“沂泗泅水以北,宜五穀桑麻”,“齊魯千畝桑麻”。能種千畝桑麻,這桑麻也是商品生産的。
陳留襄邑,是另一以紡織品著名的地區。東漢時期,齊和襄邑的紡織品仍是極有名的。王充說:“齊郡世刺綉,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論衡·程材篇》)。《後漢書·章帝紀》永平二年春正月“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條下註引董巴《輿服志》說:“乘輿刺綉,公卿以下皆織成,陳留襄邑獻之。”也見出襄邑紡織業的地位。
齊、襄邑之外,以紡織業著名的有蜀。文翁為蜀郡守時,曾【229】購蜀刀、蜀布送京師博士,可見景帝時蜀布已是珍品了(《漢書·循吏·文翁傳》)。武帝時,張騫使西域,曾在大夏見到蜀布。《漢書·張騫傳》:“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即印度。蜀布傳入身毒的路綫,雖然還有待研究,但蜀布能遠通異國,必然亦如絲綢之西輸中亞各國一樣,是因受歡迎纔輸出的。《????鐵論·本議篇》亦以“蜀漢之布與齊陶之縑”並提。全國有名又能遠輸異國的物品,必是大量生産的,必是商品生産。即使是分散的家庭手工業,也必然是在商人組織下的商品生産。
東漢晚期,蜀錦是全國馳名的珍品。曹操曾派人到蜀購買蜀錦。劉備入蜀,軍用不足,賴蜀錦以濟(《後漢書·方技·左慈傳》)。左思《蜀都賦》雲:“闤闠之裏,伎巧之傢,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籝金所過。”李善註云:“闤,市巷也;闠,市外內門也。貝錦,錦文也。譙周《益州志》雲:成都織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勝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黃潤,謂筒中細布也。司馬相如《凡將篇》曰:黃潤纖美宜製褌。揚雄《蜀都賦》曰:筒中黃潤,一端數金(見李善註《文遜)。伎巧之傢,這是紡織專業戶,不是副業。蜀錦是商品生産。既說“百室離房”,不是一房。很多機房的機杼之聲相和。蜀錦是精緻産品,價值是“一端數金”。金,萬錢,是很貴的了。
蜀地還是有名的釦器和刀、帶的産地。蜀刀、布,景帝時已是特産。如上所述,文翁作蜀郡守時曾買刀布蜀物賫計吏以遺博士。東漢時,蜀漢釦器和佩刀仍是上調物品。《後漢書·和帝鄧皇后紀》載:“蜀漢釦器、九帶、佩刀,並不復調。”上調的物品,必是製作細緻的。
宛,從戰國以來就是以煉鋼製作利器出名的地方。《荀子·議兵篇》,“楚人宛鉅鐵釶,慘如蜂蠆。”揚倞註,“徐廣曰:【230】大剛曰鉅,釶與鍦同,矛也。《方言》雲:自關而西謂之矛,吳楊之間謂之鍦。言宛地出鋼鐵為矛。”這些産品,自然也是商品生産。
商品生産也侵蝕到農業經濟中去,破壞了農民自給自足經濟。東漢趙岐作《藍田賦》,在序中他說了下面一段話:“餘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泔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慨其遺本念末,遂作賦”(《全後漢文》62)。道經陳留,當然是一路所見。藍圖彌望,黍稷不植。藍田是大面積的,商品生産破壞了農民的自給自足農業經營。
崔寔《四民月令》所記述的,是一個大土地所有者的田莊的生産和生活。這個田莊生産糧食之外,還生産瓜、瓠、葵、韰、韭、芥、大小蔥、蒜、苜蓿、蓼、苴麻、鬍麻等等。有人說,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大莊田。這是對的。但就是這樣一個自給自足的莊田,它有許多物品要買進賣出,它頻繁的加入到交換中去。它記載:二月,“可糶粟黍、大小豆、麻、麥子等。”三月,“可糶黍買布”。四月,“可糴穬(大麥之無皮毛者)及大麥”。五月,“可糶大小豆、鬍麻,糴穬、大小麥”,“糴麰●[麥肖](可養馬)”。七月,“糶大小麥、豆,收縑練。”八月,“韋履賤,好豫買,以備鼕寒”,“糴種麥,糶黍”。十月,“賣縑帛、敝絮,糴粟、豆、麻子”。十一月,“糴秔稻、粟、豆、麻子”(見《全後漢文》47)。交換已侵入一個自給自足的莊田。它的産品中,已有一部分是為出售而生産的,是商品生産。
漢代城市人口是相當多的。即使我們不能接受貢禹農民棄農作末耕者不能半,和王符一夫耕百人食之的說法,但總可承認漢代城市人口是大量的。漢代臨淄十萬戶,一戶以五口計,已是五十萬人口。百郡千縣市邑萬數,全國城市的人口總數,一定很多。
城市人口是不種糧食的,但他一日三餐卻不能少。賈誼說:【231】“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漢書·食貨志上》)。晁錯說:“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同上)。不生産又要吃,衹能通過交易購買糧食。所以雖然文獻不足,我們沒有材料可以說明城市糧食供應情況,我們會想城市中糧食交易是大量的。必然有許多人賣糧,有許多人運糧,城市裏會有許多糧店供應糧食。城市人口大量糧食需要,很可能影響城市附近農民的糧食生産,出現糧食的商品生産,為出賣糧食而生産糧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 | 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 | (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 | (二)國人 | (三)衆、庶、民 | (四)私徒屬 | (五)隸臣妾 | (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 | (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 (三)公田和私田 | (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 | 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 (二)城邦國傢 | (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 (四)禮、刑、兵、稅、役 | 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