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疗法
营养学说,英文名为nutrition,是一九一一年冯格所发明,日文译作维生素,有甲、乙、丙、丁四种,又称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之后种类陆续增加,其中以英国人霍普金斯(Frederick Hopkins)和美国人奥本斯(Osvorne Thomas)提倡最力,后来就风行世界,知道营养与食物大有关系,成为一种新的学说。
其实,中国食物养生之道由来极古,而且还用食物烹饪作为疗病的方法,叫做“食疗”。《周礼》上所说的宫殿官吏中,有“食医”的官职,这个官吏就是负责食物养生和食物治疗的,足见中国对于食养(即食物营养)、食疗(即食物治疗)早已有之了。
中国人对食品,特别是广东人,口中常常讲“有益”二字,即其中含有营养价值高及有辅助治疗功能之意。俗谚所称“药补不如食补”,可以说是营养学说的早期发现,与西方发明营养学说相距一两千年。
我向来留心搜集中国食疗医学的书籍,现在将历代专家的食疗著作书目发表如后。
(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嵇康《养生论》。
(晋)陶弘景《本草经》、《名医别录》,陈士良《食性本草》,均有养生食物的记载。
(隋)淮南王《食经》。
(梁)《太官食经》、崔浩《食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食物入药记载更多。
(唐)孟诜《食疗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千金食治》,李绩等编的《唐本草》,崔禹锡《诸家食经》,陆羽《茶经》,苏《十六汤品》,韦巨源《韦氏食谱》,段成式《酉阳杂俎》,杨晔《膳夫经》,昝殷《食医心鉴》,卢仁宗《食经》。
(宋)黄庭坚《食时五观》,郑望《膳夫录》,司氏《玉食批》、《馔史》、《御医食单》,娄居中《食治通说》,吴氏《中馈录》,林洪《山家清供》,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窦苹《酒谱》,刘休《食方》,萧氏《萧氏馔法》。
(元)忽思慧《饮馔正要》,陈元观《事林广记》,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蔬食谱》,汪汝懋《山居四要》,吴瑞《日用本草》,王好古《汤液本草》,李东垣《珍珠囊》,贾铭《饮食须知》。
(明)宋公望《宋氏尊生书》,高濂《遵生八笺》、《居家必备》,周履靖《续易牙遗意》,王士祯《食宪鸿秘》,徐光启《农政全书》,朱《救荒本草》,商浚《博闻类纂》,邓志谟《蔬菜争奇》等食疗专书。
(清)袁子才《随园食单》、姚可成《食物本草》、顾景星《野菜赞》、陈鉴《江南鱼鲜品》、吴林《吴菌谱》、李道义《种薯经疏》、郭柏苍《海馐百一录》、丁宜曾《农圃便览》、费伯雄《食鉴本草》,对历来食疗食品更详列齐全。(最近在香港以高年谢世的费子彬道长即为孟河费伯雄之后人)。其他小册,尚有数十种,不胜枚举。
以上养生食物的书籍,我在编纂《中国药学大辞典》时,尽量收集,带到了香港,写《津津有味谭》时就觉得便利多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