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 》
亲临现代文学馆(1)
吴泰昌 Wu Taichang
1985年3月,巴金来京出席五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他特意安排时间,3月26日亲临中国现代文学馆。
当我提前到达北京饭店巴老的住房时,他衣着整齐地靠在沙发上,情绪格外好,他是否在想这个日子终于来到了。
1981年他写过这样的话:“倘若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的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经过4年多的筹备,中国现代文学馆终于开馆了,并且在这么一个又大又静的院子里。
当时文学馆的临时馆址坐落在北京西郊古刹万寿寺西院。万寿寺,清朝的时候曾是皇帝的行宫,慈禧太后到颐和园去时,要半路上到这里歇脚,休息足了再登上龙舟顺长河而上,所以,这里有她的寝室、御厨房、御茶房。昔日帝王家,今日成了作家文物的安放地。
上午9时,巴老乘车出发,李小棠和我陪同前往。当巴老抵达文学馆大门,杨犁等已在迎候,巴老下车后,众人先后搀扶他跨门槛、下台阶。
出席开馆典礼的有胡乔木、邓力群和著名作家夏衍、林默涵、沙汀、胡风、臧克家、林林、陈白尘、姚雪垠、骆宾基、周而复、唐蘱、盛成、王蒙、唐达成等20余人。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名誉馆长巴金主持了开馆典礼。在热烈的掌声中他讲了话,他激动地说:
“中国文学队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成立将会证明这一点。”“我相信中国现代文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文学馆的存在和发展就将证明这个事实。我又病又老,可以工作的日子也不多了,但是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我想,这个文学馆是整个集体的事业,所以是人人都有份的,也希望大家出力,把这个文学馆办得更好。”
胡乔木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巴金表示感谢,并祝愿中国现代文学馆越办越好。王蒙在致词中希望现代文学馆能被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和利用。巴金已有三年未到北京,这次见到许多朋友很高兴。因巴老行动不便,他们一个接一个过来看望巴金,巴金与他们一一握手。胡风夫人梅志陪胡风过来看巴金。梅志指着胡风问巴金:“你还认得他吗?”这是1955年以后两人第一次见面。次年巴金在《怀念胡风》文章中写道:“他完全变了,一看就清楚他是个病人,没有什么表情,也不讲话。”
在开幕典礼上展出的陈品中,巴老见到他这次开会带来的赵树理书赠萧珊的一条横幅。赵树理和萧珊在十年浩劫中先后含冤而去,巴老在观看这件展品时,停了下来。
开馆仪式结束后,巴老直接去了冰心家。
4月4日上午,巴老由李小林陪同又一次亲临文学馆,巴老这次来主要是看望馆里全体工作人员,并参观了部分陈列室。杨犁一直陪着巴老,当天中午,杨犁同我详细地谈起巴老今天在文学馆的活动情况,他说这是我们全体人员感到最高兴的一天。
巴老进馆在会议室一坐下来,就从怀中掏出钱来,说:“这是我最近收到的一笔稿费,一百二十元,交给你们吧。”
自从1982年他向文学馆捐赠十五万元稿费作为建馆基金以来,每发表一篇文章,每重印一册旧作,所得的稿费,不论十元或千元,他全部寄给了文学馆,真可谓“点滴归馆”了。他曾在一篇谈版权的文章中说:“我决定:在所有的旧作上面,不再收取稿费,我要把它们赠给新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他是在默默地朴实地实行自己的心愿。
巴老是个谦虚的人,一再说自己不懂文学馆的工作,主要靠大家。谈话的大部分时间在听汇报工作情况,谈未来的计划。他有时也插几句话,但没有一个字是慷慨激昂的宏论。他只说要大量占据资料;先做资料的工作,以后再做研究工作。要为中外研究工作者服务,用我们的工作建立信用,取得人们的信任。他喜欢“信用”二字,重复了几次“建立信用”的话。他希望有一个合适的新馆址,能够安装比较先进的设备,利于保存资料,便于利用资料,因此要设法赶紧抓一块地皮。他赞成组织文学馆基金会的计划,他说有一次胡耀邦同志在宴请他时,席上也主动提到文学馆要成立基金会的事,这件事要着手办理,在海内外作家和其他各界人士中广泛募集文学馆基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文汇出版社 |
|
|
初看巴金 | 四次文代会期间(1) | 四次文代会期间(2) | 四次文代会期间(3) | 怀念老舍(1) | 怀念老舍(2) | 怀念老舍(3) | 在寓所惊悉茅盾逝世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1)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2)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3) | 冰心:巴金这个人……(1) | 冰心:巴金这个人……(2) | 冰心:巴金这个人……(3) | 冰心:巴金这个人……(4)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1)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2)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3) | 巴金与《文艺报》(1) | 巴金与《文艺报》(2) | 巴金与《文艺报》(3) | 巴金与《文艺报》(4) | 巴金与《文艺报》(5) | 《收获》在京座谈会(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