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古尊宿語錄 》
捲三十五
賾藏 Ze Cang
○大隨開山(法真)神照禪師語錄(西蜀沙門元德重編)
上堂雲:“你不見道。一塵含法界。所以道。有一智人。破塵出經捲。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你欲破不破。我今舉起。大傢求此事。三千世界收在一微塵。四大海水歸一滴。須彌納芥子中。若求自已。敗在一毫毛。你若一毫毛處見得。三千大千總成經捲。敗是自已動這個境界不得。所以真境不現。說什麽纖毫覺處。總是偎刀避箭。懼境藏形。你喚這個作什麽?兄弟。如石壓草相似。或然拈卻石。依舊習氣敗。在。須是隨處了卻。始得與境為主。免塵境使喚始得。大難大難。千難萬難。敗是殼解他後銜鐘負鞍阿誰苦。纔有些子覺觸處。便。擬望與人為師。大錯。須說凡了卻凡。須說聖了卻聖。舉一例諸。無非恁麽。不易不易。珍重珍重。”下座。
問:“如何是大隨一面事?”師雲:“無東西南北。”
問:“如何是生死中事?”師雲:“水上浮漚內外不見。”
問:“如何是中理一句?”師雲:“表裏不從。”進雲:“師决志事如何?”師雲:“言下知音。”
問:“如何是道用心處?”師雲:“莫自謾。”
問:“陀那微細識。到此如何分?”師雲:“你眼敗解觀色。還解聽聲否。”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雲:“萬法元不歸。”
問:“六國未寧時如何?”師雲:“臣灰功。”進雲:“直得君臣道合時如何?”師雲:“不見有君臣。”
問:“如何是自在?”師雲:“不自在。”進雲:“不自在時如何?”師雲:“卻自在。”
問:“中雪瑤階時如何?”師雲:“不厭世境。”
問:“曹溪一路事如何?”師雲:“老僧道如不淨坑。”進雲:“何以如此?”師雲:“佛祖兩路了不相幹。”
問久處寒岩。何以日不照?”師雲:“不照寒岩。寒岩終不出來就你日光。”
問:“離光影如何是師性?”師雲:“和光吐出。”進雲:“莫鬼語。”師便打。”
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雲:“是末是本。”
問:“如何是大隨境?”師雲:“不似學人。”進雲:“何故不道?”師雲:“不然。”
問:“如何是最初處?”師雲:“莫妄想。”
問:“隱隱不停波時如何?”師雲:“敬禮常住三寶。”進雲:“息浪停波。為什麽沙石轉多?”師雲:“為你斷伊。”
問:“學人敗如浮雲。以鏡捉光何處安排?”師雲:“與雲為主。”
問:“寸草未生時如何?”師雲:“老僧無米吃。終不下大隨山。”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雲:“不究始不顧末。”
問:“路逢古佛時如何?”師雲:“你或逢駝驢象馬。喚作什麽?”師雲:“夫上代諸德。莫非求實。不自瞞昧。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他明白了。被生死輪回。拘障不得。所以識不能識。智不能知。不聞道。釋迦掩室。淨名杜口。須菩提無說而說。釋梵絶聽而聽。此事大難大難。珍重。”
上堂,問:“萬法從心起。未審心從何起?”師雲:“石牛沿江走。水底火燒天。”
問:“如何是大隨山?”師雲:“耳不聞眼不見。”進雲:“如何是山中人?”師雲:“千人衆裏。萬人衆裏。不嚮一人不背一人。”
問:“掘一丈見一丈空。將一丈土填一丈空。未審空歸何處?”師雲:“莫將這個道理為佛法。出去出去。”
問:“佛法遍一切處。未審教學人什麽處駐足?”師雲:“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問:“撲碎驪竜珠。請師明活寶?”師雲:“明活寶且置。作麽生是你撲碎底珠。”僧無語。”
問:“法報化三身佛亦非說。如何是本來身。”師雲:“海底如意珠。始終無不應。”
問:“如何是大人相?”師雲:“肚上不帖鄄。”
師問僧:“嚮什麽處去。”僧雲:“西山住庵去。我嚮東山喚汝。汝便來得麽?”僧雲:“不然。”師雲:“汝住庵未得。”
問:“生死到來時如何?”師雲:“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進雲:“誰受供養?”師雲:“合取鉢盂。”
師庵側有一龜。僧問:“一切衆生皮裏骨。這個衆生為什麽骨裏皮。”師遂拈草履嚮龜邊着。復雲:“會麽?”僧無語。
問:“如何是諸佛法要。”師舉拂子云:“會麽?”僧雲:“不會。”師雲:“塵尾拂子。”
問:“如何是學人自已?”師雲:“是我自已。”進雲:“為什麽卻是和尚自已?”師雲:“是你自已。”
問:“如何是無縫塔?”師雲:“高尺五。”進雲:“某不會。”師雲:“昆侖。”
問:“如何是一切智空。”師雲:“心空即是。”進雲:“更有來時作麽生?”師雲:“不是空。”進雲:“還稱嚮上事也無?”師雲:“不。”
問:“和尚百年後。付法與何人?”師雲:“露柱火爐。”進雲:“還受也無?”師雲:“火爐露柱。”
有一行者領衆到師處。師問雲:“參得底人。喚東作什麽?”對雲:“不可喚作東。”師咄雲:“臭驢漢。又喚作什麽?”行者無語。衆皆散。
問:“但有一法。耳不聞眼不見。皆是光影。如何是光影中人。”師咄雲:“莫無禮莫無禮。”
問:“理不言詮時如何?”師雲:“言詮即理。”
問:“如何是和尚傢風。”師雲:“赤土畫簸箕。”進雲:“未審此理如何?”師雲:“簸箕有唇。米跳不出。”
師問座主:“講什麽教。”主雲:“百法論。”師拈拄杖雲:“從何而起。”主雲:“從緣而起。”師雲:“苦哉苦哉。”
師問僧:“什麽處去。”僧雲:“禮普賢去。”師舉拂子云:“文殊普賢總在這裏。”僧作圓相拋嚮背後卻展兩手。師叫侍者雲:“取一帖茶與這僧去。”
問:“遠聞大隨水。到來敗見個漚麻池。”師雲:“汝敗見漚麻池。阿裏見大隨水。”進雲:“如何是大隨水?”師雲:“苦澀難下觜。”進雲:“還吃得否。”師雲:“吃着便死。”
師因燒山次見一蛇。以杖挑嚮火中。咄雲:“這個形骸。猶自不放捨。你嚮這裏死。如暗得燈。”遂有僧問:“正當恁麽時還有罪也無?”師雲:“石虎叫時山𠔌響。木人吼處鐵牛驚。”
僧因馳書辭師。問曰:“學人此去。未審師將何言到彼中?”師雲:“好為通達。”再問:“臨岐參晚。請師垂示?”師雲:“無事早歸。”
僧從五臺山來。師問雲:“五臺山何似大隨山。”僧問雲:“如何是大隨山?”師雲:“是僧耳背。高聲問來。”僧高聲問:“如何是大隨山?”師雲:“若千山與萬山。”
問:“魚遊陸地時如何?”師雲:“拗不麯處是庠黎所貴。”進雲:“卻下碧潭時如何?”師雲:“立足事難明。”
師勘僧雲:“從什麽處來?”僧雲:“從蜀中來。”師雲:“未入蜀時。在什麽處盤泊。”僧雲:“無處所?”師雲:“莫是處所有過耶。”僧雲:“若有處所。鈍置人眼。”師雲:“天堂地獄有一坐具分。似落坑鼓相似。不鼓而自鳴。堪作什麽?”
問:“生死到來時。還免得否?”師雲:“饑時吃飯。寒則着衣。”
上堂雲:“夫沙門釋子。見有如無。始得嚮一切時中與凡聖等與解脫等。方有少許出處。若不如此。大難大難。珍重。”
上堂,問:“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還有吞不得者也無?”師雲:“汝喚什麽作無常。”進雲:“不究竟為無常。”師雲:“無常卻究竟。自是汝不究竟。”其僧不肯。師便打。
師勘居士雲:“此身是什麽服製。”士雲:“父母俱亡。”師雲:“吃茶去。”居士應諾出去。師喚回咄雲:“你對老僧謾語。父母敗在。你莫說學無上道。自已父母尚乃不知。出去出去。”
問:“如何是玄旨?”師雲:“直須玄去。”進雲:“如何是玄中玄?”師雲:“不返去。”
問:“古人立雪斷臂為求何法?”師雲:“古人不斷臂。”進雲:“古人斷臂因什麽道卻不斷臂?”師雲:“自是嚮雪堆裏樂。”
問:“金雞未啼時如何?”師雲:“失卻威音王。”進雲:“正當啼時如何?”師乃笑。”
問:“柴裏蟲柴裏死。水裏蟲合作麽生?”師雲:“一切尋常。”
問:“金雁附書。為什麽不露翼?”師雲:“不通虛信。”
問:“道場獻寶。誰人能辨?”師雲:“虛空能辨。”
師忽示微疾不見客。時有僧隔簾問:“咫尺之門為什麽不相睹。”師雲:“如今相睹。何不問來。”僧便問:“如何是相睹底事。”師雲:“老僧不安。有什麽心情對你。”
上堂雲:“閑即遊天。寂即歸地。”
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雲:“汝即今在什麽處居止。”
問:“無常迅速不與人期。忽若到來時如何?”師雲:“速問速問。”進雲:“便問。”師雲:“太不道速生。”
問:“啐啄同時如何瞻睹?”師雲:“是動是靜。”問:“出殼時如何?”師雲:“是末是本。”又云:“見麽?”
問:“普雨為什麽不潤?”師雲:“普雨。”
問:“滴水成冰。古人為什麽不許?”師雲:“古人即如此。若是老僧道。嚮虛空裏挂破琉璃鉢。”
問:“既是師子。為什麽被文殊騎?”師雲:“調伏自在。”
問:“孤岩無紋綉。特達事如何?”師雲:“孤岩有紋綉。特達事顯現。”
問:“處水之魚。為什麽渴死?”師雲:“敗為魚不親下口。”
問:“父子至親岐路各別時如何?”師雲:“為有父子。”
俗士施師鉢盂。”問:“未施鉢時師用什麽?”師雲:“使最末後者。”
一僧欲下山為衆化緣,辭師。師雲:“汝若道得一句。即放汝去。若未然。且歸堂休歇。辦取自己事去。”師問:“盡十方空界。是王老師檀越。未審化什麽人去。”僧雲:“但請和尚疏頭來。便與師道。”師雲:“汝且辦自己事去。”
問:“毀佛謗僧時如何?”師雲:“僧有何過。佛辜負你個什麽。你毀謗他。”僧無語。
上堂雲:“今時沙門嚮因中辨果。果裏辨因始得。”僧便問:“有一人不屬因果時如何?”師近前捉定雲:“我今時沙門。嚮因中辨果。果裏辨因。汝雲一人不屬因果。別道別道。”僧無語。師便打出。
上堂:“僧問:“過去未來即不問,如何是現在?”師雲:“虛空還着得碾砑石麽?”
問:“來時無阻隔。去時無滯礙。正當恁麽,乞師一句。”師雲:“虛空無邊際。大海平如掌。般若性等等。”
上堂,普告大衆雲:“汝等還知有三處不立質礙有緣。二際無分豈知來去。三身四智非聖不無。八解六通非凡不有。雖則衆生盡有佛性。不可將蠢蠢而對佛耶。然則高下無偏。爭柰途中有異。此身難得。胎卵易成。況是釋子之徒。又乃祖宗苗裔。三衣覆體。曩劫修來四事供須。非從今日。人前行相總似高僧。乃至語言不如俗子。稱名便是傳法沙門。子細尋思還傳個什麽?一嚮毀他經教有目如盲。純乃謗於祖宗。有心也敗如木石。不解忖已德行。終日恣縱無明。以無慚愧之心。兀兀何曾覺悟。此身若失永劫沉淪。非但卻復人身。有福底畜生也難得。”
問:“孤峰頂上玩月輪時如何?”師雲:“何不了卻孤峰事。玩他月輪作什麽?”進雲:“豈無內外明徹事耶?”師雲:“內外明徹事作麽生?”進雲:“無有不照。”師呵曰:“這鈍驢也擬學馬走。”僧無語。
師復雲:“問你。諸方雲水庠黎。莫道老僧這裏有佛法與你諸人說。嚮諸方行腳參尋知識。說個什麽?汝又領個什麽?莫道禮三拜後便起近前問。若也言下便契時。猶未是了底人。莫嚮口頭取俊他時。人天眼目者。非是一生兩生修來。盡是恆沙劫功成果滿始得如是。所以嚮你叢林裏示現下來。敗圖你今時人勤苦修行。敗恐你出傢人失卻人身。莫等閑過日。老僧這裏有什麽佛法與你諸人說。自是你諸人上得山來。雲我修行學道。是佛嚮上人。且問你。佛嚮下人。作什麽模樣。不可老僧這裏有佛嚮上人有佛嚮下人來。嚮諸人說邪。你若不言。我不可知你肚皮裏事也。你或若問老僧。也則隨汝根樹與汝說。不可教老僧亂道得麽?”敗如老僧行腳時。不揀叢林有供養無供養處。敗要看他眼目稍似根性有些些器量。方欲過一夏或一鼕。若是根性鄙劣者。三朝兩日便行。筭來參六十餘員大知識。有大眼目者那無一二。餘者豈有真實知見。敗是圖你諸人供養欲望福報。你又有什麽福報與伊。不可出傢來空趁聚頭吃飯耶。雖然如是。四大之身誰免得。直饒心超聖境。身是凡夫。又乃假藉增修。今時人便去嚮裏許埋沒卻人身。諸人莫謾嚮口頭裏無礙。卻成謗佛毀法。見須實見聞須實聞始得。假饒說似斬釘截鐵。直須時中不瞞自已始得。一車芥子猶未點着在。來時便道我是不思議底人。縱然除得身邊粗重。猶餘微細不知。粗重尚乃不知。豈可說於解脫之法。細中之細佛尚不知。微愚凡夫豈能測得。但是世間有者。並從顛倒所生。欲得解脫塵勞。無過心中自省。摩訶般若。是解脫法身。子細尋思。復是誰有誰無。老僧也不是醉凡詐聖。敗是習氣不除。上合諸佛心印。中合一切人天。下合蠢動含靈。師僧傢。披如來法服。須求出離。時不待人。光陰頃刻。珍重珍重。”
上堂:“僧問:“真如法界以三昧為香花。廓周沙界亦同一傢。竜門為什麽無宿客。爰水為什麽足蝦蟆?”師雲:“真如法界不以三昧為香花。廓周沙界亦無傢。目前問者豈不是智淵座主耶。”主雲:“是。”師雲:“敗這便是爰水足蝦蟆。”
師復雲:“拋卻從前活計。認本源生涯。”主無語。師雲:“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你十二時中合談何事。還因個什麽停得模樣。不可三個作隊五個成群趁衣劫食邪。到處不免撓他施主坐臥。心頭難勝於檀越。直饒你跳嚮虛空裏行。也是國王管界。不可將持齋奉戒隨時轉一捲經用答四恩三有也。又爭報答得。自是諸人時中事。修行到闢支佛地。方能消得人天供養。博地凡夫敗是異俗之形。吃了不知慚愧。空自趁說已是他非。出言欲斷人命根。吐氣便作毒蛇之行。說着自已三界無過。毀挫他人。敗如蟲蟻。若是古佛有此標鄄。如今欲微逼些些。從上已來或無此。則因何所起。如此容縱豈言清德。若也不達本源。未免滴瀝還他。改皮換骨。泥犁苦海。誰人替得。諸人大須竭力。不得因循過日。學禪學道則不無你諸人。且道禪有可參道有可學否。若言有學者。無有是處。若言無學者。亦無有是處。不可輅然去也。因地還從此去。直須打底分明。了卻生死根本。縱饒異類中受生。也終不昧已靈始得。四大合成。敗是汝之窟宅。這邊脫去那邊早生。那邊脫來這裏早別。作個模樣。汝不思量。看阿那個是汝本來之身。須嚮彼中究取。莫謾走南州北州。終無了日。光陰迅速。珍重珍重。”
上堂雲:“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隨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嚮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嚮染用。沒溺輪回。其體不二。故般若雲: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時僧遂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性壞不壞?”師雲:“壞。”進雲:“恁麽則隨他去也。”師雲:“隨他隨他去也。”僧無語。時會中三百餘僧。盡皆不肯。皆云:“從上已來敗說不壞之性。和尚何故卻雲壞邪。”衆各惶然。
時有一僧上堂頭。白師雲:“適來僧問和尚話。和尚答他。其僧似不肯和尚答底語?”師雲:“衹有此一僧不肯。為如更有人不肯邪。”僧雲:“衹是一僧。”師雲:“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人總不肯老僧。猶較些些子。非但這一僧。”
其僧後至投子和尚處。投子云:“庠黎近離甚處。”僧雲:“遠離西川大隨。”投子問雲:“彼中還有尊宿也無。”僧雲:“有一禪師住大隨山。現有三百餘衆。”子云:“有何言句接人。試與老僧舉看。”僧雲:“某甲昨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壞不壞。”子云:“大隨如何答。”僧雲:“大隨答道壞。”僧雲:“某更問:‘恁麽則隨他去也。’大隨又答道。‘隨他隨他去’也。”子云:“汝作麽生會大隨語?”僧雲:“某甲不肯此語。”子云:“庠黎早錯了也。大隨恁麽道。隨他隨他去。汝又如何?”僧雲:“至今未决。”子遂呼侍者令裝香。大展坐具。望西川大隨山遙禮三拜已嘆曰:“不是大隨和尚。伊是個古佛。速去速去。”於是僧便回。大隨和尚已歸寂。復回投子。投子和尚亦乃歸寂。
蜀主賜師紫衣師號。並遣內侍朱延溥侍奉師。師不受。師復雲:“山僧偶住。未經多時。岩傍水。養道存真。何人虛譽。緻令王者如斯異恩。謝使遠來勞煩。卻送還王。老僧敗可布衣遮體。不須名服嚮身。王恩雖重。老朽何堪。”於是天使遂回奏。凡三次送來不受。
師又云:“老僧不為名利來此。須要得個人。不可青山白雲中趁你是非。將來之世捨一報身後。草也無吃。多少金毛師子問着。便作驢鳴馬喊。諸仁者。似老僧行腳時。到於諸方。多是一千。少是七百五百衆。或在其中經鼕過夏。未省時中空過。嚮溈山會裏做飯七年。於洞山會中做柴頭三年。重處即便先去。敗是了得自已。幹他人什麽事。知諸佛菩薩。盡是勤苦不計劫數。捨金輪王寶位。及頭目髓腦所愛之物。國城妻子不可筭數。所以始得名為佛。似諸庠黎。還曾捨得個什麽。作得個什麽勤苦。便道我會出世間法。世間法尚不會。些些子境界現前。便自張眉怒目消容不得。說什麽解脫法。長連床上坐不搖十指。吃他信施了。合眼合口便道。我修行修道。感果如是。合消得。敗是謾自已。如百丈和尚置於堂宇。敗要辦事底人。諸庠黎。還辦得個什麽事。其中有不動身手日消得萬兩黃金。若是消得者。豈可如此見解。不可從母腹中來如是邪。但會得世間法。是則名為出世間法。世間法尚乃不會。豈況佛法。敗如一大藏教。盡是金口所宣。如來秘密。汝口裏念將來。總成魔語。豈得了。為什麽不了。若了時達磨不從西來也。敗如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又爭得道無。譬如人有一寶型在淤泥中。勤苦纍劫尋求不得。或有一人善知寶所。直從泥中指出此寶。以示失寶之人。失寶之人一見便識。是我本物。了無得失。達磨西來亦復如是。不可敗是老僧是善知識邪。遍地衆生總是善知識。敗是見覺未明。不可道伊無也。若言有時。諸人肯禮蠢蠢之徒作佛麽?譬如明珠墮在泥中。未遇其人豈有出期。有此衆生。比如無情。還同頑物。既在三衣之下。直須親近知識。早是幾生修來。始得如此。不可卻入輪回六趣去也。若是得自在底人。論個什麽鑊湯爐炭刀山劍樹四生六道。於中如吃美食。若未得如是。便實受此報。一失人身。載求欲似如今者。萬中無一。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未聞謂聞。自謾自誑。失卻光陰。虛延日月。展轉敗是無明檐重。乍可為俗。隨所任運。遣過時日。卻乃無業。如今作沙門每日有業。有什麽業。踏底是國王地。着底是檀信衣。食底是檀信食。骨肉是父母之體。若也不了。將何酬答。所以言有業。敗如老僧。不可是了底人。捨此一報身。隨業而行。誰言定得。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時有僧問:“不假言句如何得知?”師雲:“假言句尚乃不知。”僧無語禮拜。
師忽一日上堂,衆集定。師乃作患風勢告衆曰:“還有人醫得老僧口麽?”衆僧競送藥。俗士聞之。亦多送藥。師並不受。經七日後。師自摑口令正。復雲:“如許多時鼓這兩片皮。至今無人醫得老僧口。”於是齋前升座辭衆。儼然端坐告終。
○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語錄序(開封郭凝述)
元德上人。自蜀挈大隨老錄。欲罄囊資鏤板於杭。廣其說於天下。余曰:自老盧衣止不傳。逮敷百年。枝分派別。披法衣據座唱道者。不啻萬數。大抵穿鑿破裂。隨言取義。析文生解。求其直截根源如古尊宿者。固未易得。今欲闢其邪而示之正。使知所趨嚮。不亦難哉。然世必有一睹斯錄然契而獨得者。庶乎佛日重輝。慧命不絶。於是乎書。時崇寧四年閏二月十五日也。
○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行狀師諱法真。貌古有威。眉垂覆睫。嘗聞老宿輩。皆稱為定光佛示跡。於劍南梓州????亭縣王氏傢生。族本簪纓。妙齡夙悟。决志尋師。於慧義寺。今護聖寺竹林院是也。師圓具後。遂遊南方。初見藥山道吾雲岩先洞。次至嶺外大溈和尚會下。數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清苦煉行。履操不群。大溈一見乃深器之。一日大溈問曰:“庠黎在老僧此中。不曾問一轉話?”師雲:“教某甲嚮什麽處下口。”溈雲:“何不道如何是佛。”師便作手勢掩溈口。溈嘆曰:“子真得其髓。”從此名傳嶺外。聲振寰中。爾後聿旋西蜀。寄錫於天彭珊口山竜懷寺。路傍煎茶普施三年。忽一日往後山。見一古院。號大隨山。群峰矗秀。澗水清泠。中有一樹。圍四丈餘。根蟠劫石。勢聳雲霄。南開一門。裏面虛通。不假斤斧。自然一庵。師乃居之。比夫迦葉三峰維摩丈室。不遠矣。時人皆目之為木禪庵。師居十有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出俗。道德彌着。聲聞遐彰。知者四方不遠千裏。櫛足函丈。朝參暮請。虛往實歸。時蜀王崇重師名。凡三詔不從。王慕師孤風。無由一見。遂於光天元年十月十五日。遣內侍璞紫衣師號寺額等賜師。師不受。凡三度送至。師確意卻之。王愈欽師德。再遣使出敕雲:“寡人心願。此回禪師如準前不受。乃卿之罪也。回必誅卿。”天使奉聖旨再往師處。師亦不受。天使闔懇拜禮告雲:“禪師此回若更不受君命。某必受戮。願師慈悲。免某禍患。”師不獲已受之。師既受已。使復告師。求回表謝恩,師雲:“老僧自住山來無紙墨。汝隨我口傳語大王。須善保。治傢治國。事無偏傾。領取傳言。無令忘失。欲求相見是何年月。”使依師言。回闕奏王。王深悅。再令天使詣山中長生侍奉師。師亦不受。復雲:“老僧不為名利。須得個人作什麽。”天使忙然。師且權留之。師於乾德元年己卯七月十五日齋前。辭衆端坐而化。俗壽八十六。僧臘六十六。時王聞之哀慕師。心不勝慘怛。急宣中書令王宗壽。璞香燭備具等。到山致祭。敕葬歸塔。神異頗多不可具述。
○祭文維乾德元年。歲次己卯。十月乙未朔。十五日己酉。弟子扶天佐命。忠烈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太子太傅兼中書令食邑五千戶嘉王宗壽。謹以香燭茶果之奠。致祭於故神照禪師之靈。惟靈大教着龜。釋宗水鑒。傳心印以悟道。握智珠以談空。三乘洞曉其真如。四衆頗虔於精妙。自攜瓶錫來駐靈山。斥鷲嶺之高僧。超人天之勝果。雲臻士庶。渴法如仰於偌俸。雨驟緇黃。得旨似沾於甘露。方化緣而大布。何香火而或虧。葢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爰歸真寂。永斷沉淪。弟子宗壽。幸以孱庸。久欽德宇。剋慕出塵之益。將隆離垢之能。豈料法舟俄登彼岸。今則遷神已卜歸塔。行期恨無緇地之能。並寫終天之訣。敢陳蘋藻。式表追攀。靈鑒澄明。伏惟尚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重刻古尊宿語錄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捲十六 | 捲十七 | 捲十八 | 捲十九 | 捲二十 | 捲二十一 | 捲二十二 | 捲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