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同名 大院子女   》 第36节:中医学院(2)      Shi Zhongshan

  发生变化最大的是大学校园里的李亚玲。接受信息最快的历来是大学校园,李亚玲所处的中医学院也不例外。他们除了拼命地学习之外,不断地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他们经常走出校园。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让李亚玲从内到外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从外表上看,她已经脱掉了当赤脚医生的花格子衣服,而变成了紧身装,直筒裤变成了喇叭裤,以前的平底鞋变成了半高跟鞋。白地红字的大学校徽别在胸前,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校园里,都会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时代的骄子。
  她本打算放寒假回家的,她在信里已经和章卫平说好了,章卫平也来信说要去县城火车站接她。那年的寒假,最后李亚玲没能成行,原因是许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中医的实习,学习的生活是火热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李亚玲最后也改变了最初回家的打算,她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实习小组。
  李亚玲从心里不愿意回到家里,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差不多让她变成了城里人,她已经习惯了城里人的一切,农村有什么好的呢,单调的景色,单调的人,远没有城市这么文明这么热闹。她回去唯一的理由就是见一见久未谋面的章卫平。此时,她的思念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强烈了,写在信上思念的话语也变成了千篇一律。最后的结果是,这封信和上封信没有太大的变化。于是由原来的几页纸变成了现在的一两页纸。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亚玲还发现她和章卫平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当初章卫平吸引她的是城里人身上的独特气质。现在她的身边生活的都是城里人,包括她自己,身上也已经具有很多城市人的气质了。她对章卫平的思念便停滞不前了,也有些麻木了。她发现自己和许多女生一样,开始爱议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四眼"了。"四眼"是外号,原名叫张颂。张颂老师是前几届留校的学生,年龄并不比这届学生大多少。张颂生得很文气,脸很白,又架着一副眼镜,穿着打扮很有"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派头。冬天时,他的脖子上经常围一条白围巾,一半在前一半在后,读过郁达夫文章的人都说,张颂很像郁达夫,包括他身上的气质,很有知识,也很有文人模样。仿佛张颂从一生下来就是做学问的料,因为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很难让人想出除了教书之外,还可以干点别的什么。
  张颂似乎成了女生心目中知识的化身,人前人后,宿舍里,校园外,张颂成了她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在宿舍里,她们有时躺在床上,黑了灯,在睡眠前,有人就说:"四眼"一定读过很多书,要不然他怎么是近视呢?
  有人说:那当然,要不然怎么能给咱们当老师?他讲课真有风度,那么厚一本《中医理论》,他几乎全都背出来了。
  又有人说:那当然,听说他家是中医世家,他父亲就是老中医,老有名了,许多看病的人都去找他。
  话说到这儿沉默了一会儿,半晌又有一个女生侧过身来,冲下铺的女伴说:小燕你说"四眼"是戴眼镜好看,还是不戴眼镜好看?
  下铺的小燕就说:当然戴眼镜有风度。
  一个宿舍的几个女学生偶尔在私下里议论几句某个异性老师或同学纯属一种正常现象,可长时间大家把话题都集中在一个男老师的身上,这里面就出现了问题。她们集体进入了一种单相思,她们一起恋爱了。
  起初的时候,李亚玲并没有加入到这种议论当中,别人议论张颂老师的时候,她都在默默地想着章卫平,甚至暗自用章卫平和张颂进行着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她还是认为章卫平更优秀,也更可爱,所以她没有加入到这种集体恋爱中去。
  前一阵子,她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外人不易察觉的变化。张颂给他们上中医理论课的时候,站在讲台上经常用目光望着她,也许那目光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刚开始的时候,她并没在意,以为张颂这是一种习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上课的时候,她有意和别人调换了一次座位,结果她仍吸引着他的目光。不仅这些,张颂老师还经常提问她,提问的时候,语调是轻柔的,表情是微笑的。那时她的心里曾怦怦乱跳过,就像她第一次和章卫平站在桥洞下约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国城市出版社
第1节:1975年的秋天(1)第2节:1975年的秋天(2)第3节:防空洞里的初恋(1)第4节:防空洞里的初恋(2)
第5节:参军(1)第6节:参军(2)第7节:参军(3)第8节:参军(4)
第9节:放马沟大队(1)第10节:放马沟大队(2)第11节:放马沟的初恋(1)第12节:放马沟的初恋(2)
第13节:困惑(1)第14节:困惑(2)第15节:困惑(3)第16节:困惑(4)
第17节:意外(1)第18节:意外(2)第19节:李亚玲的意外(1)第20节:李亚玲的意外(2)
第21节:刘双林的"新大陆"(1)第22节:刘双林的"新大陆"(2)第23节:如金岁月(1)第24节:如金岁月(2)
No.   I   [II]   [III]   [IV]   [V]   [V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