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壇廟寺宇(1)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焚香祈禱神靈,揮戈保衛疆土,是封建國傢,也是封建帝王的兩件大事。中世紀的中國同歐洲各國一樣,神權至高,皇權至上。但也有所不同,羅馬教皇立奧三世於公元800年(唐德宗貞元十六年)聖誕節,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查理大帝加冕;中國皇帝的登極,則衹是告祭神,毋須其幹預。神權與皇權,相互依援,主客難定。中國在中世紀,從哲理上講,神權為主,皇權為客,所以皇帝纔稱為天子;但從現實上講,皇權為主,神權為客,所以皇帝纔敢於滅佛毀經。中國皇權一元,但神權多元。語雲:“天生英物,必有神主之。”天下萬物,神以百計。
  明清所祀之神,有天神—日月星辰,風雲雷雨;有地神—五嶽(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五鎮(沂山、會稽山、霍山、吳山、醫巫閭山),四裔名山;有水神—江河湖海,泉潭川澤;有農業神—農蠶五穀,蝗蟲大雩(旱神);有軍事神—旗馬艦炮,銃槍弩石;有社會神—歷代帝王,功臣良將;有宗教神—佛祖道尊;有文化神—孔子,文昌;有市民神—門戶竈井等,祭祀之神,數以百計。同人間有等級一樣,受祀之神,也分等級。祀分三等:大祀者,為天地、宗廟、社稷、孔子;中祀者,為朝日、夕月、先農、先蠶等;群祀者,為先醫、火神、城隍、玉泉等。大祀,皇帝親祭;中祀,或親祭,或遣官;群祀,則皆遣官。祭祀諸神的場所,為壇廟寺宇。
  北京壇廟的佈置,講求對稱。天壇在南,地壇居北,日壇在東,月壇居西。在天、地、日、月、先農五壇中,以天壇建築最為氣勢磅礴,宏偉壯麗。
  天壇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𠔌的壇廟,位於永定門內子午綫東側,占地約270萬平方米,約相當於紫禁城面積的四倍,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築群。天壇的壇墻有兩重,分為內壇和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天壇的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和祈年殿。這三組建築之間,有一條高出地面2.5米,長360米的丹陛橋(又稱神道),將三者連接成一體。
  圜丘壇在天壇南部,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明初天地壇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合祀,建圜丘壇。壇面及護欄都由青色琉璃磚砌成。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建,壇面換成艾葉青石,欄板望柱改用漢白玉。壇呈圓形,共為三重,壇面離地約5米,直徑約23米。每層欄板望柱及臺階數目均用陽數(即奇數)。壇面中心是塊圓石,外圍各圈均由扇形石板砌成環狀,共九圈。第一圈有石板九塊,依次按九的倍數遞增,第九圈為九九八十一塊,其數目也都是陽數。整個圜丘壇是由反射性能良好的石料砌成的。當人站在臺面中心圓石上叫一聲時,他聽到的聲音比平常聽到的聲音響亮深沉,這是由於聲波被漢白玉欄桿反射到臺面,再從臺面反射入耳的緣故。這也是站在中心圓石上的人似乎覺得聲音是從地下而來的原因。壇外的四面,各有漢白玉四柱三門的欞星門一座。壇的西南有望燈臺,臺上安插高20餘米獨木燈桿,桿上挂着長2.55米的燈籠,蠟燭有1.28米長,稱為天燈。皇帝祭天,禮儀威嚴,極為莊重。有時皇帝也到天壇祈雨,如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季大旱,康熙帝曾步禱天壇祈雨。第二年七月二十八日(9月2日),京師發生八級大地震。天壇裏搭起帳篷,成為皇帝和貴族避震的場所。
  皇穹宇在圜丘壇的北面,是存放圜丘祭祀諸神牌位的殿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皇穹宇為深藍色琉璃瓦的單檐圓殿,遠看像一把藍色寶石大傘。它高19.5米,直徑15.06米,屋頂由八柱環轉支托,並有三層天花藻井,層層上收。宇外有圓形圍墻,高約6米,直徑約64米。整個圍墻砌得整齊光滑,是一個優良的聲音反射體,所以叫做回音壁。一個人站在墻的一端低聲細語,站在另一端的一人能夠聽到清晰的聲音。
  皇穹宇南面路上第三塊石板,正處在圍墻的中央,站在這塊石板上,擊一掌或喊一聲,可以聽到三聲回響,所以叫做“三音石”。這是因為掌聲或喊聲,等距離地傳到圍墻以後,被圍墻同時反射回中央,於是人們聽到了第一次回音;接着第一次回音又等距離地傳到圍墻,再被反射回來,人們聽到了第二次回音;這樣往返三次後,聲能在傳播和反射過程中被墻壁和空氣吸收而再聽不到回音。這種具有良好聲學效果的古代建築物是世界上罕見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