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传   》 第36节:第二十一章 独醒之见 笔指天下第一家(1)      冷夏 Leng Xia    辛磊 Xin Lei

  第二十一章 独醒之见 笔指天下第一家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江第一健笔”。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明报》借助“逃亡潮”、“笔战《大公报》”、“文革”等几件大事,销量大增,发展迅速;而到了“六七暴动”之后。《明报》基本上是在平平静静中稳定发展,大起大落、大风大浪情况不再出现。
  这个时候,《明报》可以说是人强马壮了。查良镛手下的人马,如潘粤生、陈非、雷炜坡、汪济、王琳、司马长风、孙淡宁、丁望、张续良、胡菊人、王司马、林三木、王世瑜等,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些人都是当时香港传媒的翘楚。就人才的阵容而言,当时香港没有任何一家报刊比得上《明报》。
  有这么多人才撑着《明报》,查良镛自然不用太操心《明报》的编务。除了坚持每天写一篇社评和武侠小说外,查良镛已极少介入《明报》的具体编务,大多数时间,他都是躲在家里看书、下棋、研佛……
  查良镛当时住在渣甸山的一幢两层高的别墅里,这幢别墅是“六七暴动”后香港地产低潮时,查良镛以40多万港币的低价购下的。别墅的二楼面积约200平方米,全部用作书房。书房铺着蓝色地毯,四壁都是伸延到天花板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包括《古今图书集成》、《点校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大藏经》……这些都是大部头著作,如《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册。书房角落放着一张写字台,查良镛每天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查良镛私藏的图书数量之多,在香港的私人藏书中,也可名列前茅。查良镛并不是想做一个纯粹的藏书家,他是因为喜欢看书才大量购书的,有些书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精读的。这么丰富的图书,查良镛如何看得完?
  说起来真让人难以置信,除了很特别的日子外,每天,查良镛都坚持看书6个小时以上。据查良镛的中学同学、《明报》股东沈宝新说,查良镛爱看书的习惯自小已经养成,早在初中时,他就限定自己每天要读几个小时的书,绝不松懈。
  查良镛涉猎广泛,音乐、舞蹈、美术、外语、宗教、历史、哲学……方方面面的书,他都看。据倪匡说,60年代初期,查良镛觉得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够好,就自修英文。他家里有一个一人高的铁柜,抽屉拉开来全是一张张小卡片,上面写满英语单词、短句。查良镛每天坚持自修英语几个小时。正是因为苦学英文,查良镛的英文程度众人称道,他可以得心应手地用英文撰写政论文章,也可以用流畅的英语做长篇演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言第2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1)
第3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2)第4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3)
第5节:第二章 与书为伍 八岁开始读武侠第6节:第三章 文章惹祸 被联合高中开除
第7节: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学(1)第8节: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学(2)
第9节:第五章 进大公报 身无分文走香江第10节:第六章 北上求职 垂头丧气返香港(1)
第11节:第六章 北上求职 垂头丧气返香港(2)第12节:第七章 新晚报里 常与梁羽生对弈
第13节: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1)第14节: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2)
第15节:第九章 文坛佳话 三剑客彩笔争辉(1)第16节:第九章 文坛佳话 三剑客彩笔争辉(2)
第17节:第十章 雪山惊天 射雕奠宗师地位第18节:第十一章 编导电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1)
第19节:第十一章 编导电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2)第20节:第十二章 自立门户 八万港元创《明报》(1)
第21节:第十二章 自立门户 八万港元创《明报》(2)第22节:第十三章 经营惨淡 自撰小说撑报业(1)
第23节:第十三章 经营惨淡 自撰小说撑报业(2)第24节:第十四章 倾力报道 逃亡潮带旺《明报》(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