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诗歌文集 》  柳宗元集     》
捲三十六 啓
    
柳宗元 Liu Zongyuan 
 ○上權德輿補闕溫捲决進退啓(時年十八。權德輿,《史》有傳。初,德宗
 聞其纔,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貞元中,知禮部貢舉,真拜侍郎,凡三歲,
 甄品詳諦,所得士相繼為公卿宰相。取明經,初不限員。《史》所載如此。韓昌
 黎有《燕河南府秀纔詩》雲:“昨聞詔書下,權公作邦楨,丈人得其職,文道當
 大行。”以此觀之,則德輿之在當時,誠多士之竜門也。公上書,求馳聲成名之
 資基,宜矣。)
 補闕執事:宗元聞之,重遠輕邇,賤視貴聽,所由古矣。竊以宗元幼不知恥,
 少又躁進,拜揖長者,自於幼年。是以簉俊造之末跡,(簉,初救切。)厠牒計
 之下列,(厠,初吏切。)賈藝求售,(賈,音古。)闃無善價。(闃,苦壁、
 苦覓二切。)載文筆而都儒林者,匪親乃舊,率皆攜撫相示,談笑見昵,(尼質
 切。)喔咿逡巡,(《楚辭》:寧喔咿嚅。於祗切。逡,七倫切。)為達者
 嗤。(音蚩。)無乃睹其樸者鄙其成,狎其幼者薄其長耶?將行不拔異,操不砥
 礪,學不該廣,文不炳耀,實可鄙而薄耶?今鴛鷺充朝,而獨幹執事者,特以顧
 下念舊,收接儒素,異乎他人耳。敢問厥由,庶幾告之,俾識去就,幸甚幸甚。
 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抵掌峨弁,(弁,
 冠也。)厚自潤澤。進越無恧,污達者之視聽,狂狷愚妄,固不可為也。復欲
 俛默惕息,疊足蹋翼,拜祈公侯之閽,跪邀賢達之車,竦魂慄股,兢格危懼,
 榮者倦之,彌忿厥心,又不可為也。若慎守其常,確執厥中,固其所矣。則又色
 平氣柔,言訥性魯,無特達之節,無推擇之行。(《漢書》:以貧無行,不得推
 擇為吏。)瑣瑣碌碌,(音祿。《晉書》:瑣瑣常人,碌碌凡士。)一孺子耳。
 孰謂其可進?孰謂其可退?抑又聞之,不鼓踴無以超泥塗,不麯促無以由險艱,
 不守常無以處明分,不執中無以趨夷軌。今則鼓踴乎?麯促乎?守其常而執厥中
 乎?浩不知其宜矣。
 進退無倚,宵不遑寐,乃訪於故人而咨度之。其人曰:“補闕權君,著名逾
 紀,行為人高,言為人信,力學掞文,(掞,以冉切。)時儕稱雄。(儕,床皆
 切。)子亟拜之,足以發揚。”對曰:“衷燕石而履玄圃,(荀子云:宋之愚人,
 得燕石於梧桐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寶。周客觀之,掩口而笑曰:“此燕石也,
 與瓦甓不殊。”《十洲記》:昆侖山有玄圃臺。衷,懷也。《葛仙公傳》:昆侖,
 一名曰玄圃。《爾雅》:西北之美者,有昆侖之墟璆琳琅玕焉。)帶魚目而遊漲
 海,(《文選》盧諶《贈劉琨詩序》雲:所謂鹹池酬於北裏,夜光報於魚目。註:
 夜光,寶珠也。魚目,亂真珠也。言琨能酬詩,是以寶珠而報魚目也。《雒書》
 雲:秦失金鏡,魚目入珠。)祗取誚耳,曷予補乎?”其人曰:“跡之勤者,情
 必生焉;心之恭者,禮必報焉。況子之文,不甚鄙薄者乎?苟或勤以奉之,恭以
 下之,則必勖勵爾行,輝耀爾能。言為建瓴,(《漢·高紀》:田肯賀上曰:
 “陛下治秦中,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
 盛水瓶。建,音謇。瓴,音零。)晨發夕被,聲馳而響溢,風振而草靡。可使尺
 澤之鯢,(研奚切。刺魚也。郭璞雲,似鮎四足。)奮鱗而縱海,密網之鳥,舉
 羽而翔霄。子之一名,何足就矣,庶為終身之遇乎?曷不舉馳聲之資,挈成名之
 基,授之權君,然後退行守常執中之道,斯可也。”愚不敏,以為信然,是以有
 前日之拜。又以為色取象恭,(《論語》:色取仁而行違。《書》:象恭滔天。
 象,貌也。)大賢所飫;(依據切。)朝造夕謁,大賢所倦。性頗疏野,竊又不
 能,是以有今茲之問,仰惟覽其鄙心而去就之。潔誠齋慮,不勝至願。謹再拜。
 ○上大理崔大卿應製舉不敏啓(《新史·年表》:崔同嘗為大理少卿,崔銳
 嘗為大理少卿,然皆不見於傳。公此書蓋未中博學宏詞時作爾。)
 古之知己者,不待來求而後施德,舉能而已。其受德者,不待成身而後拜賜,
 感知而已。故不叩而響,不介而合,則其舉必至,而其感亦甚。斯道遁去,遼闊
 千祀,何為乎今之世哉!
 若宗元者,智不能經大務、斷大事,非有恢傑之才;學不能探奧義、窮章句,
 為腐爛之儒。雖或寘力於文學,勤勤懇懇於歲時,然而未能極聖人之規矩,恢作
 者之聞見,勞費翰墨,徒爾拖逢掖、(掖音亦。逢,大也。掖,袂也。)曳大帶,
 遊於朋齒,且有愧色,豈有能乎哉?閣下何見待之厚也。始者自謂抱無用之文,
 戴不肖之容,雖振身泥塵,仰睎雲霄,何由而能哉?遂用收視內顧,頫首絶望,
 (“頫”,與“俯”同。)甘以沒沒也。今者果不自意,他日瑣瑣之著述,幸得
 流於裧席,接在視聽,閣下乃謂可以蹈遠大之途,及製作之門,决然而不疑,介
 然而獨德,是何收采之特達,而顧念之勤備乎?且閣下知其為人何如哉?其貌之
 美陋,質之細大,心之賢不肖,閣下固未知也。而一遇文字,志在濟拔,斯蓋古
 之知己者已。故曰:古之知己者,不待來求而後施德者也。然則亟來而求者,誠
 下科也。
 宗元嚮以應博學宏詞之舉,會閣下辱臨考第,司其升降。當此之時,意謂運
 合事並,適丁厥時,其私心日以自負也。無何,閣下以鯤鱗之勢,不容尺澤,悠
 爾而自放,廓然而高邁,其不我知者,遂排逐而委之。委之,誠當也,使古之知
 己猶在,豈若是求多乎哉!夫仕進之路,昔者竊聞於師矣。太上有專達之能,
 (《周禮》:小事則專達。)乘時得君,不由乎表著之列,(《左傳》昭十一年,
 叔嚮曰:“朝有著定,會有表。會朝之言,必聞於表著之位。”註云:著定,朝
 內外列位常處,謂之表著。表者,野會設表以為位。)而取將相,行其政焉。其
 次,有文行之美,積能纍勞,不由乎舉甲乙、歷科第,登乎表著之列,顯其名焉。
 又其次,則曰吾未嘗舉甲乙也,未嘗歷科第也,彼朝廷之位,吾何修而可以登之
 乎?必求舉是科也,然後得而登之。其下,不能知其利,又不能務其往,則曰:
 舉天下而好之,吾何為獨不然?由是觀之,有愛錐刀者,以舉是科為悅者也;有
 爭尋常者,(《左傳》:爭尋常以盡其民。)以登乎朝廷為悅者也;有慕權貴之
 位者,以將相為悅者也;有樂行乎其政者,以理天下為悅者也。然則舉甲乙、
 科第,固為末而已矣。得之不加榮,喪之不加憂,苟成其名,於遠大者何補焉?
 然而至於感知之道,則細大一矣,成敗亦一矣,故曰:其受德者,不待成身而後
 拜賜。然則幸成其身者,固末節也。蓋不知來求之下者,不足以收特達之士;而
 不知成身之末者,不足以承賢達之遇,審矣。
 伏以閣下德足以儀世,纔足以輔聖,文足以當宗師之位,學足以冠儒術之首,
 誠為賢達之表也。顧視下輩,(下輩字,出《灌夫傳》:薦寵下輩。)豈容易而
 收哉!而宗元樸野昧劣,進不知退,不可以言乎德;不能植志於義,而必以文字
 求達,不可以言乎纔;秉翰執簡,敗北而歸,不可以言乎文;登場應對,剌繆經
 旨,(刺,力葛切。乖剌也。)不可以言乎學,固非特達之器也。忖省陋質,豈
 容易而承之哉!叨冒大遇,穢纍高鑒,喜懼交爭,不剋寧居。竊感荀罃如實出己
 之德,(《左傳》成三年,荀罃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將填諸褚中以出,既謀之,
 未行,而楚人歸之。賈人如晉,荀罃善視之,如實出己。罃,音鵙。)敢希豫
 讓國士遇我之報。(《史記》:豫讓事智伯,趙襄子滅智伯,豫讓欲刺襄子,曰:
 “智伯國士遇我,故我國士報之。”)伏候門屏,敢俟招納。謹奉啓以代投刺之
 禮,伏惟以知己之道終撫薦焉。不宣,宗元謹啓。
 ○上裴晉公度獻唐雅詩啓(《詩》: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
 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公所作《唐雅》,見第一捲。)
 宗元啓:伏以周、漢二宣中興之業,歌於《大雅》,載於史官。然而申、甫
 作輔,(《詩》:維申及甫,維周之翰。申謂申伯,甫謂甫侯。)方、召專淮夷
 之功。(方,謂方叔;召,謂召虎也。《詩·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興衰
 撥亂,命召公平淮夷。又曰:方叔元老,剋莊其猷。)魏、邴謀謨,(魏、邴,
 謂魏相、邴吉也。)辛、趙緻罕羌之績。(辛、趙,謂辛武賢、趙充國,同為破
 羌將軍,有平先零之功。)文武所註,中外莫同。
 伏惟相公天授皇傢,聖賢剋合,謀協德一,以致太平。入有申、甫、魏、邴
 之勤,出兼方、召、辛、趙之事。東取淮右,(謂平吳元濟也。)北服恆陽。
 (謂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獻德、棣二州,遣子入侍。恆陽,謂恆州也。)略不代出,
 功無與讓。故天下文士,皆願秉筆牘,勤思慮,以贊述洪烈,闡揚大勳。宗元雖
 敗辱斥逐,守在蠻裔,(時公為柳州刺史。)猶欲振發枯槁,决疏潢污,(潢,
 音黃。)罄效蚩鄙,少佐毫發。謹撰《平淮夷雅》二篇,(一曰《皇武》,為晉
 公作;一曰《方城》,為李愬作。)恐懼不敢進獻,私願徹聲聞於下執事,庶宥
 罪戾,以明其心。出位僣言,惶戰交積,無任踴躍屏營之至。不宣。宗元謹啓。
 ○上襄陽李愬僕射獻唐雅詩啓(愬,字元直。既平淮右,元和十二年十一月,
 有詔檢校尚書左僕射、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州觀察
 使,賜爵涼國公。山南東道,其鎮在襄陽。)
 宗元啓:昔周宣中興,得賢臣召虎,師出江、漢,以平淮夷。故其詩曰:
 “江、漢之滸(音虎。謂江岸也。)王命召虎。”(召穆公名虎。)其卒章曰:
 “於周受命,自召祖命。”(已上並《詩·江漢》之文。)以明虎者召公之孫,
 (《世本》雲:虎,康公十六世孫。)剋承其先也。今天子中興,而得閣下,亦
 出江、漢,以平淮夷,剋承於先西平王,(李晟封西平王,即愬之父。)其事正
 類。然而未有嗣《大雅》之說,以布天下,以施後代,豈聖唐之文雅,獨後於周
 室哉?
 宗元身雖陷敗,而其論著往往不為世屈,意者殆不可自薄自匿以墜斯時,苟
 有輔萬分之一,雖死不憾。謹撰《平淮夷雅》二篇,齋沐上獻。誠醜言淫聲,不
 足以當金石,庶繼代洪烈,稗官裏人(《漢·藝文志》:小說傢流,出於稗官。
 註云:稗官,小官也。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所造也。如淳曰:王者欲知閭巷風俗,
 故立稗官使稱說之。師古曰:稗,音稊稗之稗。《國語》:為裏人所命次。註:
 裏,宰也。稗,旁卦切。)得采而歌之,不勝憤踴之至。輕黷威嚴,戰越交深。
 謹啓。
 ○上揚州李吉甫相公獻所著文啓(吉甫罷相,為淮南節度使,公時在永州,
 上此啓。揚州,即謂淮南。)
 宗元啓:始閣下為尚書郎,(貞元初,吉甫為尚書屯田、駕部二員外郎。)
 薦寵下輩,(註見前。)士之顯於門闥者以十數,而某尚幼,不得與於廝役。及
 閣下遭讒妒,在外十餘年,(貞元七年四月,陸贄為相,出吉甫明州刺史,歷忠、
 郴、饒三州。)又不得效薄伎於前,以希一字之褒貶。公道之行也,閣下乃始為
 贊書訓辭,擅文雅於朝,以宗天下。(永貞元年八月,以吉甫為考功郎中、知製
 誥。十二月,為中書捨人、翰林學士。)而某又以此時去表著之位,(野會則有
 表,朝會則有著位也。)受放逐之罰(永貞元年九月,公自禮部員外郎責刺邵州。
 未至,十一月,再貶永州司馬,員外置。)薦仍囚錮,視日請命。(命,謂死命
 也。)進退違背,思欲一日伏在門下而不可得,常恐抱斯志以沒,卒無以知於門
 下,冥冥長懷,魂魄幽憤。故敢及其能言,貢書編文,冒昧嚴威,以畢其志,伏
 惟觀覽焉,幸甚幸甚。
 閣下相天子,緻太平,用之郊報,(報,謂報本反始。)則天神降,地祇出;
 用之經邦,則百貨殖,萬物成;用之文教,則經術興行;用之武事,則暴亂翦滅。
 依倚而冒榮者盡去,幽隱而懷道者畢出,然後中分主憂,以臨東諸侯,(元和三
 年九月,罷為淮南節度使。)而天下無患。盛德大業,光明如此,而又有周公接
 下之道,斯宗元所以廢錮濱死,而猶欲緻其志焉。閣下倘以一言而揚舉之,則畢
 命荒裔,固不恨矣。謹以雜文十首上獻。縲囚而幹丞相,大罪也。寧為有聞而死,
 不為無聞而生。去就乖野,不勝大懼,謹啓。
 ○謝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啓
 宗元啓:六月二十九日,(元和五年。)衡州刺史呂溫道過永州,辱示相公
 手札,省錄狂瞽,收撫羈縲,沐以含弘之仁,忘其進越之罪。感深益懼,喜極增
 悲,五情交戰,不知所措。
 宗元性質庸塞,行能無取,著書每成於廢疾,(《鄭玄別傳》雲:任城何休
 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𠔌梁廢疾》,玄乃發《墨
 守》,鍼《膏肓》,起《廢疾》雲。)進德且乏其馨香。(《書》:黍稷非馨,
 明德惟馨。)常願操篲醫門,(《莊子》: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國
 有瘳乎?又:良醫之門,不棄衆疾。篲,音遂。)掬溜蘭室,(《傢語》:與善
 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良辰不與,夙志多違。昨者踴躍殘魂,奮揚蓄念,激以
 死灰之氣。(漢韓安國雲:“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陳
 其弊箒之辭,(曹子建書云:傢有弊箒,享之千金。“箒”,與
 “帚”同。)致之煙霄,分絶流眄。今則垂露在手,清風入懷,華袞濫褒於赭衣,
 (範甯《𠔌梁序》雲: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赭衣,罪人之衣。顔師古雲:
 罪犯則衣赭衣。《賈山傳》:赭衣半道。)竜門俯收於埳井。(竜門,河流所
 下之口,在今絳州竜門縣。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竜門,水險不通,魚
 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竜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竜也。埳井,壞
 井也。《莊子》:埳井之蛙,休於缺甃之崖。埳,苦覽切。)藻鏡洞開,而
 秋毫在照;(藻,謂文藻也。)文律傍暢,而寒𠔌生輝。(寒𠔌生輝,藉鄒子吹
 律之義,見上註。)化幽鬱之志,若覿清明;換兢危之心,如承撫薦,非常之幸,
 豈獨此生?伏以淮海劇九天之遙,(《淮南子》:何謂九天?中央曰鈞天,東方
 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昊天,西南曰朱天,南
 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瀟湘參百越之俗。傾心積念,長懸星漢之上;流形委
 骨,永倫魑魅之群。(魑,抽支切。魅,音寐。)何以報恩?唯當結草。(結草
 事出《左氏傳》。)無任喜懼感戀之至。
 ○上江陵趙相公寄所著文啓(趙宗儒,字秉文,鄧州穰人。元和三年,自東
 都留守遷荊南節度使。公前後與宗儒啓凡三。)
 宗元啓:往者嘗侍坐於崔比部,(比部名鵬,字元翰。)聞其言曰:“今之
 為文,莫有居趙司勳右者。”(宗儒,貞元中自翰林學士再遷司勳員外郎。)自
 是恆欲飾其所論著,薦之閣下,病其未就,將進且退者殆十數焉。幸以廢逐伏匿,
 獲伸其業,類於響者,若有可觀。然又以罪惡顯大,甘死荒野,不能出其固陋,
 以求知於閣下,則固昧昧徒生於世矣。謹獻雜文十首。倘還以數字,定其是非,
 使得存於世,則雖生與蠻夷居,魂與魑魅遊,所不辭也。輕瀆威重,伏增戰惶。
 謹啓。(“戰惶”,一作“戰灼”。)
 ○上嚴東川寄劍門銘啓(嚴礪,字元明,震之從祖弟也,元和元年,劉闢反,
 自山南西道節度使討闢,以儲備有素,檢校尚書左僕射,節度東川。公作銘以紀
 其事。詳註《劍門銘》。)
 宗元啓:伏惟僕射以仁厚蓄生人,以勇義平國難,而劍門用兵之事,最為天
 下倡首。取其險固,為我要衝,(礪與高崇文同徵劉闢,拔劍州,斬其刺史文德
 昭。因分守險阻,潰其腹心。)王師得以由其門而入,彷徉布濩,(布濩,散也。
 徉,音羊。濩,戶故切。)遂無留滯。是閣下之勳力,宜著於萬祀而不已也。
 宗元負罪俟命,晷刻觀望,道裏深遠,不得悉聞當時之威聲。然而竊以纍受
 顧念,踴躍盛德,恐沒身炎瘴,卒無以少報於閣下。是以晝夜恟恟,(許拱
 切。)不剋自寧。今身雖敗棄,庶幾其文猶或傳於世,又焉知非因閣下之功烈,
 所以為不朽之一端也,敢默默而已乎?謹撰《劍門銘》一首,惶恐獻上。誠無以
 稱宏大之略,亦足以發平生之心。不勝慚懼戰越之至。
 ○上江陵嚴司空獻所著文啓(嚴綬,華州華陰人,挺之從孫也。元和六年三
 月,以授檢校司空,出為荊南節度、觀察、度支等使,兼江陵尹。)
 宗元啓:伏念往歲司空由尚書郎出貳太原,(貞元中,綬自刑部員外郎為太
 原少尹,尋加北都副留守,又加行軍司馬。)宗元獲於天長(天長,驛名。)專
 用候謁,伏蒙敘以世舊,許造門闌。自後司空纍膺寵榮,位極公輔。(綬纍遷尚
 書右僕射,檢校司空。)宗元得罪朝列,竄身湘南。(湘南謂永州。)霄漢益高,
 泥塵永棄,瞻仰遼絶,陳露無由。司空統臨舊荊,控製南服,道路非遠,德化所
 覃,是敢奮起幽淪,仰希光耀。伏惟憫憐孤賤,特賜撫存,則縲紲之辱,有望蠲
 除,鳴吠之能,猶希效用。謹獻雜文七首,伏惟以一字定其褒貶,終身之幸,無
 以加焉。輕黷威嚴,伏增戰越。
 ○上嶺南鄭相公獻所著文啓(憲宗初,以鄭絪同平章事。繼出為嶺南節度使、
 廣州刺史。)
 宗元啓:伏見與當州韋使君書,(韋使君,永州刺史。)猥賜存問,驚怍悼
 懼,交動於中。循念竟日,若無容措。幸甚幸甚。宗元素乏智能,復闕周慎,一
 自得罪,八年於今。(時元和七年也。)兢愧吊影,追咎既往,自以終身沉廢,
 無跡自明,不意相國垂愍,特記名姓。守穾奧者。(一作奧穾。穾,
 音要。)忽仰睎於白日;負泥塗者,遂自濯於清源。快心暢目,不知所喻。伏
 以聖人之道,與其進也不保其往,故敢藻飾文字,洗滌心神,致之門下,祗俟嚴
 命。伏惟收撫奬勵,以成其終。謹獻雜文三十六首,冒昧上黷,無任踴躍惶恐之
 至。
 ○上李中丞獻所著文啓(即湖南李中丞也,與前捲二啓同其人。此啓又與前
 捲啓中之意同。)
 宗元啓:宗元無異能,獨好為文章,始用此以進,終用此以退。今者畏罪悔
 咎,伏匿惴慄,猶未能去之。時時舉首,長吟哀歌,舒泄幽鬱,因取筆以書,紉
 韋而編,(紉,女陳切。結也。)略成數捲。伏念閣下以文章升大僚,統方隅,
 而宗元幸緣罪辜,得與編人齒於部內,(永州在湖南管內。)不以此時露其所為,
 以希大君子顧視,則為陋劣而自棄也。敢飾近文,及在京師官命所草者,凡三捲,
 合四十三篇,不敢繁故也。倘或以為有可采者,當繕錄其餘,以增幾席之污。去
 就鄙野,伏用兢惶。謹啓。
 ○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傢洲亭記啓(元和十二年,以御史中丞裴行立為桂管觀
 察使,故以《桂州訾傢州亭記》屬公。公至是移書獻記,當在十二年後柳州時所
 作。訾,即移切。又音紫。)
 右伏奉處分令撰《訾傢洲亭記》。伏以境之殊尤者,必待纔之絶妙以極其詞。
 今是亭之勝,甲於天下,而猥顧鄙陋,使為之記。伏受嚴命,不敢固讓,退自揣
 度,惕然汗流。纍奉遊宴,竊觀物象,涉旬模擬,不得萬一。竊復詳忖,進退若
 墜。久稽篆刻,則有違慢之辜;速課空薄,又見疏蕪之纍。■A20期廢事。
 (“■A20”,與“愆”同。)尤所戰慄。謹修撰訖,(記在集中。)上獻。
 退自跼蹐,(音局脊。)不知所裁。無任隕越惶恐之至。
 ○上河陽烏尚書啓(一本題雲“上河陽烏尚書重胤欲獻文啓”。)
 宗元啓:伏以尚書以碩德偉纔,代著勳烈。(重胤父承玭,事平廬軍有功。)
 兩河定亂,(重胤少為潞州牙將,兼左司馬。節度使盧從史奉詔討王承宗,陰與
 賊連。吐突承璀將圖之,以告重胤。元和五年四月,重胤縛從史以獻。帳下士持
 兵合歡,重胤叱曰:“天子有命,從者賞,違者斬。”士斂手還部,無敢動。)
 三城建功,(憲宗嘉重胤功,擢帥河陽。河陽有三城,故曰河陽三城節度使。元
 和九年,帝討淮蔡,詔重胤以兵壓賊境。)鼎彝竹帛,未足雲紀,進臨汝上,控
 製東方,(元和九年閏八月,以重胤為汝州刺史,充河陽、淮、汝節度使,徙治
 汝州。)隱然長城,朝野倚賴。宗元雖屏棄遐壤,而飽聞德聲。所恨不獲親執鞭
 弭,(《左傳》僖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曰:“左執鞭弭,右屬櫜。”《爾雅》:
 弓有緣者為弓,無者為弭。緣,骨飾首末。)以備戎伍,夙夜踴躍,不剋寧居。
 伏以威棱所加,狂狡已震,(狂狡,謂吳元濟也。)莫大之績,重複增崇。小子
 久以文字進身,嘗好古人事業,專當具筆札,拂縑緗,(縑,音兼。緗,音相。)
 贊揚大功,垂之不朽。瞻望霄漢,戀慕交深。冒黷威嚴,伏增戰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   I   [II]   [III]   頁| | 捲一 雅詩歌麯 | 捲二 古賦 | 捲三 論 | 捲四 議辯 |  | 捲五 古聖賢碑 | 捲六 釋教碑 | 捲七 釋教碑銘 | 捲八 行狀 |  | 捲九 表銘碣誄 | 捲十 志 | 捲十一 志謁誄 | 捲十二 表志 |  | 捲十三 志 | 捲十四 對 | 捲十五 問答 | 捲十六 說 |  | 捲十七 傳 | 捲十八 騷 | 捲十九 吊贊箴戒 | 捲二十 銘雜題 |  | 捲二十一 題序 | 捲二十二 序 | 捲二十三 序別 | 捲二十四 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