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传记 》 歷史上太監禍國殃民的巔峰時代:明朝宦官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20)
王春瑜 Wang Chunyu
杜婉言 Du Wanyan
宦官肆無忌憚的貪污勒索,嚴重助長了封建社會無法根除的積弊——幾乎無官不貪的歪風。“以廉者為拙,以貪者為能”,“有事非納賄不免於禍”,“民間細事無不以賄”,造成“貪鄙成風,廉節日喪”[137]。崇禎元年(1628)七月,戶科給事中韓一良在上疏中揭露:“今世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嚮以錢進,今安得不以錢償?”“上司督取既多,……至考選朝覲,動費四五千金……而欲守令之不愛錢乎?”這真是一語中的,連崇禎皇帝朱由檢亦以其能切中時弊,命韓一良於廷臣中朗誦奏本,給予嘉奬,並越級提升他為右僉都御史[138]。但是,韓一良仍未敢把矛頭指到宦官身上,宦官的藉機貪污依然如故。如崇禎五年(1632)鼕季以後,每有警報,便令百官進馬,並及鞍轡,於御馬監交納。這“進馬原以急功,乃適為內射利之端”,御馬監內官乘收馬之機,在收馬處門外係馬數匹,讓進馬的人帶上銀子,在這裏納銀買馬,同時收馬交納。賣馬、收馬歸於一人、一時、一處,這些銀子顯而易見都到了宦官的腰包,也就難怪在他處買來的、多好的駿馬也不被收納了[139]。崇禎十四年(1641)四月,前內閣臣周延儒的門生張溥,收集了二十萬兩銀子賄賂宦官,於是,就在當月,周延儒復被召入閣。類似事例不勝枚舉,均足以說明宦官的貪污是積重難返,不管是韓一良還是朱由檢,都無法煞住這股歪風。
宦官還把貪污勒索的黑手遠遠地伸到外邦。正統時,王振和鎮守大同太監郭敬均多次接受過瓦剌使臣賄賂的良馬,並偷偷地把打造好的鋼鐵箭頭裝到甕裏送給他。正德時,劉瑾接受了日本使臣宋素卿賄賂給他的千兩黃金,遂矯旨賜宋素卿以飛魚服。而飛魚服,據《明史·輿服志》載,在天順、弘治時是官民都不準穿着的,即使公、侯、伯等違例奏請,亦要“治以重罪”。正德十三年(1518),明令規定二品大臣的服色纔得飛魚,可見劉瑾對日本使臣是從受賄到濫賜。嘉靖二年(1523),日本使者宋素卿、宗設各自代表不同的領主分道入貢,互爭真偽。寧波市舶太監賴恩接受了宋素卿的賄賂,凡事偏襢宋素卿,宗設大怒,以武力大掠寧波,殺死武官多人,導致了中日正常外貿關係一度長期中斷。萬歷時,高在福建,以價值數十萬的違禁品私販給倭寇,牟取暴利。又以許澎湖互市為誘餌,“勾引紅夷,詐帛麻即錢三萬”,後由於互市不成“(‘紅夷’)殺戮商漁,窺內地”,在呂宋殺明移民兩萬人,自此以後,“紅夷無歲不窺澎湖”。日本則聲明要襲擊雞籠淡水,弄得邊海地區騷動[140]。
對朝鮮的索賄,更是變本加厲。如萬歷三十八年(1610),册封世子詔使太監冉登在朝鮮“需索百端,至使造橋京城南大門,以迎詔敕,謂之天橋,以為捧銀停止之計”。冉登的爪牙更公開告訴朝鮮的官員,送禮給冉登“不用許多雜物,衹用銀子折計,開單以示”即可[141]。天啓五年(1625),封王詔使太監王敏政、鬍良輔尚未入境,朝鮮已“聞二太監通賄數萬於魏忠賢”而來,“其意專在銀、參”。因此“舉國失色”,“參價踴貴”,而籌措接待他們的費用竟成了朝鮮政府的大難題。他們“令諸道每四結收布一匹上納”,並以償還米、參為條件,嚮毛文竜藉銀數萬作準備。果然,王敏政、鬍良輔到開城府,即以開讀禮為名,徵索不已,贈銀一萬二千兩,猶有不滿之意。朝鮮負責接待的儐使衹得答應到京城後再添給。後來又送了他們大量人參、銀子。當走到要渡河的地方時,王敏政、鬍良輔又以無橋為藉口,勒索銀兩,稱為“無橋價”[142]。崇禎七年(1634),封世子敕使盧維寧到朝鮮肅川時,將接待他的大廳裏的一切鋪陳器皿,全部搬上了自己的船。沿途又拒收禮物,一切均要折成銀子送給他。到了碧蹄館,又以送給他的銀子和人參的數量,比以前送給王敏政、鬍良輔的少,大為怒惱,故意停留兩天,不肯上路。直到朝鮮京畿監司李聖求與遠接使和他們商議,除開讀禮時送銀一萬兩,人參三百斤以外,另又再加給銀二千兩、人參二十斤,纔肯前往京城。與此同時,盧維寧又將自己帶往朝鮮的物品強令朝人高價收買,如“一等頭目之物貨,折銀八萬五千一百餘兩,而緞綃衹五十—匹,餘皆雜物。燔造石佛稱以玉仙,折銀二百兩。僧人念珠,折銀五十兩。石珠名以琥珀,折銀五兩。”其中許多東西都是“雖取一兩,猶為自給”的。不僅如此,在與朝人貿易時,又“以小易大,以賤換貴,徵索無厭”,緻“市民皆將潰散”。這些強製的不等價交易激起了朝民的憤怒,當盧維寧赴宴後歸賓館時,朝“父老等列立路左,一時痛哭,以示其悶迫之狀”。結果,朝鮮仁祖不敢開罪盧維寧,竟下命“囚治首倡者,拿推平市官”,以息盧維寧之惱。後來盧維寧雖因此被參,皇帝仍“念遠涉勞,姑免究”[143]。這些都使得中外關係中的矛盾被激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一、宦官一瞥(1) | 一、宦官一瞥(2)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1)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2) |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3)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4) | 三、明朝宦官的歷史影響(1) | 三、明朝宦官的歷史影響(2) | |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1) |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2) |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3)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1) |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2)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3)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4)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5) |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1)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2)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3)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4) |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5)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6)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7)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8)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