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善清楚当时政局内外交困的险恶。内部,阿敏素有野心;莽古尔泰桀骜不驯;多尔衮三兄弟,阿济格刚强好斗,多尔衮、多铎不会甘为人下。特别是皇太极胸怀大志,羽翼已成,与自己实力相当,日后两强相争,必有一伤,代善没有把握伤的不是自己,而汗父努尔哈赤确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更可能限制自己的行动。外部,由于兵败宁远、汗父努尔哈赤晚年压迫汉民等弊政,后金军民士气低落,降金汉官多怀二心,汉民大量逃亡,激烈反抗,后金百业凋敝、粮食奇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明朝袁崇焕却乘胜备
战,欲图反击,收回失地。蒙古林丹汗及朝鲜也更加向明朝靠拢,欲图夹击后金助明反攻。从国家、从大局出发,代善能力不如皇太极,从宫廷斗争看,只有代善宽容,绝无皇太极谦让。代善继位,必成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势;皇太极继位,代善却可与皇太极联合起来,两股最大的实力合为一处,足以镇住内外局势。
第二,代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连给代善很大影响。这二人是后金军政要人,均聪睿过人,善于从大局出发,考虑处理军政要事,历来是其父的重要参谋。这二人与皇太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岳托,在重大问题上经常与皇太极一致行动。代善被废去太子之位后,岳托进一步靠近皇太极,成为其争位的重要伙伴,并曾因此遭到努尔哈赤的训斥与惩罚。岳托、萨哈连的建议,促使代善下了决心。
而皇太极得知此讯后的第一个反应,或所作的第一件事,是率领诸贝勒一起赶赴大福晋阿巴亥所居之处,以先父“遗命”,逼其自尽殉葬。
实录有载:
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儿哄(多尔衮)、多躲(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
卯时到辰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
太阳升起来了。被阴谋充斥的长夜隐没在夺目的阳光之中,而那阳光却没有、也无法驱散历史上的疑雾。
后金,乃至清朝,除阿巴亥外,并无大福晋或正宫皇后以身殉葬的习俗和事例。
满族并无妻妾为夫殉葬的习俗。偶尔有之,也只是小妾殉夫。努尔哈赤十六个妻子,殉葬的只有阿巴亥等三人,其他十一人皆没有从殉。
努尔哈赤并无可能“遗命”阿巴亥殉葬。
努尔哈赤重情。重爱情,重亲情。
富察氏“欺夫”事发之后,他悲愤异常,认为非杀不可,但又说:“若念此罪而杀,则吾爱如心肝之子,将何等悲泣……杀大福晋何为?彼诸幼子生病,尚需看护服侍。吾不与彼共处,将其休离罢。”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所钟爱,没有过失;她的两个幼子多尔衮、多铎,均只是十来岁的幼童,丧父若再失母,在豪横兄长的欺凌下,在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将面临何等险恶的处境!
努尔哈赤怎么可能“遗命”阿巴亥殉葬!
即有“遗命”,努尔哈赤于盛京之外疗养、病危、病逝,又有什么时机将遗命口授或送达诸贝勒大臣呢?更何况努尔哈赤八月初七病危之时,曾遣人召阿巴亥往迎,二人会于浑河,朝夕相处了四天之久,为何不亲谕并对其爱如心肝之幼子作必要的安排?纵使努尔哈赤意欲保密,“夙有机变”、聪明过人的阿巴亥又怎么可能毫无觉察、毫无思想准备,在皇太极等诸贝勒迫令生殉时束手无策?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场早有蓄谋的逼宫政变。阿巴亥成了这场政变,或者说成了争位之战的牺牲品。皇太极参与了阴谋。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是策划这场阴谋的核心人物。
皇太极曾与阿巴亥联手击败了富察氏,排除了代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