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武术 世界最忠誠衛士:總統衛隊揭秘   》 第36節:印度總統衛隊(3)      宋立志 Song Lizhi

  每當總理外出時,特別衛隊會在總理周圍部署三層警戒圈。第一層是緊挨總理的內圈,由總理的1至3名貼身保安人員組成。他們身穿防彈衣,佩有標準手槍,並攜帶Uzi型輕機槍,個個都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如果總理遭槍擊,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兇手的子彈。第二層的特別衛隊隊員,他們也身穿防彈服,攜帶着武器和通訊器材。他們的任務是負責監視四面八方的動嚮,搜尋可疑的人和事物,隨時準備對付襲擊總理的恐怖分子。最外圈的特別衛隊人員攜帶更遠程的武器,也帶有通訊器材,以便隨時同其他警衛人員保持聯繫。為避免在出現緊急情況時發生混亂及指揮失誤,這三層的警衛人員的崗位有嚴格規定,堅守自己的崗位,任何人都不可以越位。每個成員的行動步驟都有明確規定,在緊急狀態下,可根據自己的判斷采取行動。
  特別衛隊除了負責保衛總理及其傢人的安全外,有時也根據內政部的指令保護國內的某些要人。如印度泰米爾納杜邦首席部長賈亞拉麗塔曾因大聲疾呼“要消滅擾亂泰米爾納杜邦安定形勢的恐怖主義分子”而受到恐怖分子的威脅。為了她的安全,特別衛隊在她傢樓頂佈置了武警,監視四周情況。她所居住的“波伊斯花園區”夜間燈火通明。門口有身背AK步槍的警衛,在通往她傢的路上每10步就有一個武警崗,門口放有可移動的金屬探測器來迫使急速的汽車減速通過,以便在她外出時進行交通控製。夜間在她傢附近有警車巡邏,每天清晨,保安人員還要用金屬探測器認真地檢查公路及房屋的墻壁有無爆炸物。
  印度總統衛隊的特點
  特別衛隊與其他警察部隊的不同之處在於,隊員們在一般情況下每天衹工作6小時,而高級警官卻得幾乎一整天都要值勤。他們不能像其他部隊的警官那樣主要是在辦公室裏工作,而是必須親臨安全保衛的現場,以便及時補救發現的漏洞。鑒於特別衛隊的人員每天精神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工作十分辛苦,所以他們的工資較高,還享有出差和着裝補貼。他們的居住條件也很好,有良好的健康保障,並定期對他們進行全面的體檢。為了使特別衛隊能夠及時地執行任務,特別批準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車隊。
  在印度政府建立了保衛要人的專業隊伍之後,對總理及其他政要人員的安全保工作從制度到措施都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總理由於職位關係,他仍然處於最危險的地位,但是國內的民族矛盾和派別鬥爭的不斷增長,針對總理和其他高官的各種恐怖活動仍然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特別衛隊和國傢保安衛隊這些年來雖在安全保衛工作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也在實踐中暴露出了許多致命的弱點,使總理的出行險象環生,甚至使總理命喪黃泉。
  2001年12月13日議會大廈門前的反恐怖鬥爭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那天,200名議員在新德裏的議會大廈經過一個上午的激烈辯論後正準備休會,這時一輛具有印度議會、內務部標志的白色印度産“大使”牌轎車穿過了國傢保安衛隊武裝衛兵的重重關卡,順利駛到議會大廈樓前。幾乎是同時,大廈外發出一聲清脆的槍響,還沒有等值勤的官兵做出反應,槍聲夾雜着劇烈爆炸聲剎時間就響成了一片。國傢保安衛隊的官兵趕緊關閉議會大廈所有的大門,一邊讓議會大廈裏的高官們就地臥倒,一邊架起機槍和衝鋒槍進行還擊,大廈主門外立刻成為戰場。一群穿着與國傢保安衛隊官兵相同製服的人瘋狂地嚮守衛大廈的國傢安全衛隊官兵掃射、投擲炸彈,其中一名恐怖分子還拉響了捆在身上的炸彈,試圖與大廈同歸於盡。這時,新德裏大批安全部隊聞訊趕到議會大廈,迅速將大廈包圍起來,並與恐怖分子展開了激戰,槍戰持續了45分鐘,終於全部殲滅了恐怖分子,並火速疏散了大廈裏的高官。隨即衛隊人員發現,那輛恐怖分子丟在大廈外的白色汽車裏還有爆炸物,國傢保安衛隊的炸彈專傢迅速進行排除,避免了更大的事故。在這次激戰中,國傢保安衛隊將6名前來肇事的武裝歹徒全部擊斃,同時,保安衛隊也死6人,傷14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美國總統衛隊(1)第2節:美國總統衛隊(2)第3節:美國總統衛隊(3)第4節:美國總統衛隊(4)
第5節:美國總統衛隊(5)第6節:美國總統衛隊(6)第7節:美國總統衛隊(7)第8節:美國總統衛隊(8)
第9節:美國總統衛隊(9)第10節:美國總統衛隊(10)第11節:美國總統衛隊(11)第12節:美國總統衛隊(12)
第13節:美國總統衛隊(13)第14節:美國總統衛隊(14)第15節:美國總統衛隊(15)第16節:美國總統衛隊(16)
第17節:美國總統衛隊(17)第18節:俄羅斯總統衛隊(1)第19節:俄羅斯總統衛隊(2)第20節:俄羅斯總統衛隊(3)
第21節:俄羅斯總統衛隊(4)第22節:俄羅斯總統衛隊(5)第23節:俄羅斯總統衛隊(6)第24節:俄羅斯總統衛隊(7)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