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杂家 》 於丹閻崇年等名傢演講錄:發現你的心靈 》
第36節:武俠與人文素養(7)
於丹 Yu Dan
我希望大傢能夠藉鑒武俠精神,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使我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成為幸福的、自在的、愉快的人。
聽衆:您喜歡金庸作品中的哪個女性人物?
孔慶東: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多次回答這個問題,每次回答都顯得我這個人很不專一。我喜歡很多女性人物,因為金庸寫得都很可愛。武俠小說中寫的女性人物其實是作為文化選擇來寫,你喜歡不同的女性人物代表不同的文化選擇。在衆多的女性中我更多關註的是趙敏,是一個少數民族的人,金庸小說中有意描寫了一些少數民族英雄,這是對大漢民族的一種反省、一種批判,也是一種"五四"精神。
聽衆:有人批判金庸對女性的態度,他筆下的女性衹有三種結局:死掉、瘋子、回歸家庭。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孔慶東:首先不是衹有三種結局,韋小寶的七位夫人都跟着他享福去了,還有小竜女與楊過一起過上幸福生活。你要女性成為哪種結局呢?郭襄獨立建立峨嵋派,金庸筆下的女性人物歸宿還是很多的。但男性的歸宿還是值得思考的,男性的歸宿不是死了就是走了,這是金庸小說值得反思的問題,建立繁華世界後這個人物拋棄這個世界走掉了。這裏包含另外一種佛傢思想值得思考,即入世與出世是結合了。張無忌、楊過走掉了,韋小寶最後恍然大悟也走掉了。
聽衆:作為一名普通院校本科中文係的學生,自認與名校中文係的學生存在差距,因此總存在壓抑感與自卑感,有什麽方法能消滅這種不良情緒嗎?
孔慶東:所謂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的差距是存在的,這個存在不是個體的差距,而是機會的差距。北大中文係的學生可以聽到更多高水平的教授講課,你們之間的差距是機會,但這種機會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彌補。一定要讀高層次的書,這樣差距縮小了。人和人都是差不多的,你和同學差15、20分,他考上北大你沒有考上北大,你們之間的差距就在這15、20分嗎?絶不是。北大也不都是人才,也有壞人、廢物,哪個學校都一樣。差距不在個體而在於機會,機會是可以彌補的。我從小生活在哈爾濱,我會想和北京的學校有很大差距,但我如此想沒有用,我刻苦、勤奮,考上北大後發現北京的學生沒有趕得上我的。所以不要總想差距,你衹要勤奮地讀自己的書就可以了。
聽衆:對現實不滿意,但又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自己未來的人生將走嚮何處,您是怎麽度過這個彷徨期的?來自於一個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謝謝您的指點。
孔慶東:這是很多年輕人都存在的問題,不但今天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有追求的人總有彷徨,比如你想幹大事但人生總有束縛。30年代的人苦悶,但苦悶有突破口,過去苦悶可以去延安去投八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這是當時的突破口。現在沒有八路沒有延安,你也不能漂洋過海去找出路,所以路在腳下。魯迅當年就有一個彷徨期,他專門有一個小說集就叫《彷徨》,魯迅繼《吶喊》之後有個《彷徨》,喊完之後很空虛,一看中國還是很黑暗。魯迅認識到自己不是革命領袖衹能踏實地寫文章,魯迅認識到自己不是英雄就開始認真寫文章,成為偉大的思想傢。我們不是魯迅,但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做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的雙贏的事情,一旦有機會再做大事,沒有機會的時候做小事,平時要作勤奮的積纍,等機會來了就去做大事。
聽衆:請問您最偏愛的金庸小說的人物是誰?
孔慶東:我最敬仰的人物是蕭峰,但我知道我離蕭峰太遠,我根本做不到,我在努力做張無忌。金庸小說中境界最高、人生修養最高的是張三豐。張三豐100歲時已經修煉成差不多快成為一個神仙的境界,可能所有的大俠沒有在功夫上能打過張三豐的,但他看到張無忌的時候揉了揉眼睛,眼睛裏居然要流下淚來。這段描寫非常好,神仙也是有情的,人都修煉成這個程度了,看到自己孫子輩的徒弟來了之後竟然感動得幾乎落淚,寫得非常真實。張三豐的境界是非常高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發現你的心靈(1) | 第2節:發現你的心靈(2) | 第3節:發現你的心靈(3) | 第4節:發現你的心靈(4) | 第5節:發現你的心靈(5) | 第6節:發現你的心靈(6) | 第7節:發現你的心靈(7) | 第8節:發現你的心靈(8) | 第9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1) | 第10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2) | 第11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3) | 第12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4) | 第13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1) | 第14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2) | 第15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3) | 第16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4) | 第17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5) | 第18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1) | 第19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2) | 第20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3) | 第21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4) | 第22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5) | 第23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6) | 第24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7)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