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36節:第四節 禮之與時俱進(2)      劉德江 Liu Dejiang

  禘禮是一般每五年舉行一次的祭祀先祖的大禮,衹有天子才能舉行。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安定天下,成王曾因周公旦有莫大功勳,特許舉行禘祭,以後魯國國君沿襲,成了慣例。朱熹引用趙伯循的話說:"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孔子為何不想觀"禘"呢?朱熹說:"灌者,方祭之始,用鬱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魯之君臣,當此之時,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自此以後,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蓋魯祭非禮,孔子本不欲觀,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發此嘆也。"這是說明禘禮徒有形式,而沒有誠心,所以孔子覺得沒有觀看的價值了。南懷瑾在《論語別裁》裏說:"就是說禘禮開始以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禘的酒以後,心裏就想趕快走了,接着祈禱等等隆重的祭禮,都在那裏就會了事。孔子看到這種情形感嘆說:'吾不欲觀之矣!'我實在不想看下去了,為什麽不想看?這是認為何必勉強做假,而喪失了這件事的實際精神呢?"
  孔子為何不想觀"禘"?古棣在《論語譯說》裏面作了另一種解釋:禘祭先嚮太祖獻酒,然後"列尊卑,序昭穆",即按照周禮的規定擺列各代繼承人的牌位。太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置於始祖右方,稱"穆"。魯莊公去世,其子立,是為閔公;不到兩年閔公因內亂被殺,閔公庶兄(非莊公嫡妻所生,也有說他是閔公之弟的)立,是為僖公;僖公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後其子文公立。按規定,桓公為昭,莊公為穆,閔公為昭,僖公為穆。但文公卻把僖公的牌位升到閔公之前而為昭。曾有大臣極力諫止,不聽。從此成了慣例,每次禘祭嚮太祖獻酒以後,就依僖昭閔穆列君主牌位。這是違背周禮的,所以維護周禮的孔子列席魯國禘祭之禮,看到嚮太祖獻酒後就不願意觀看了。
  關於孔子觀看禘祭之禮的故事,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有時候"禮"的變化使"禮"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先王之禮,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標,一直想恢復古代禮製,特別是周代禮製。他周遊列國,但難以找到古代禮製的原始證據。他想觀看研究夏禮,就到夏的後代杞國去,但是找不到證驗。他想要觀看研究殷禮,就到宋國去,但是也找不到證驗。他想看周禮,可是周幽王和周厲王已經把它破壞殆盡。他覺得如果在魯國還找不到這種古代禮製,他還要到什麽地方去找呢?當他看到魯國的禘祭,如此非禮,感到周禮真是要衰亡了!
  我們也為孔子的境遇感到難過,但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衹能想辦法解决。正如孔子所做的那樣宣傳自己的思想,推行教化,恢復周禮。因為孔子知道一切都在變化發展中。但是也有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之所以能夠為人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如果人類沒有了道德規範,那麽人就與動物等同,人類社會也就不存在了。正如前面所說"雖百世,可知也"。其中變化的衹是形式,而不變的是仁愛之心。人類仁愛之心是沒有本質變化的,即人不會變為非人,所變化的衹是量的變化。聯繫到我們現今的生活,一些人經常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其實根本不必如此悲觀,衹要我們堅持"仁愛"的根本,無論"禮"如何嬗變,我們都會發現真正的"禮"。
  現代生活之禮
  現代生活中的禮儀已經與孔子所說的周禮不可同日而語,其中的增加損益也在歷史的投影中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想要對現代生活的"禮"做到具體的把握,那需要參看一本關於現代禮儀的專業書。我們從《論語》中的思想反思現代生活的禮儀,衹能是從根本上作一個整體的把握。那就是,不論是在孔子的時代,還是在其後的漢代、宋代一直到當代,"禮"始終是為人處事的行為規範,是"仁"的思想的表現形式。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現代生活中如何加深提高這種認識。
  因為衹有按照"仁"的思想去以"禮"處事為人,才能在今天的社會上立足,做事成功,並且交到好朋友。其實這種"禮"就是一種美德,是"仁愛"的表現。有了這種美德,便可以擁有適應現代生活的君子品質。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篇第四》)衹要你有了仁愛,懂得禮的美好品德,你便不會孤單,自然會有朋友來與你結交。
  現代學者和文學家鬍適大概可以成為我們現代生活中知"禮"的榜樣。雖說他很早就留學美國,接受西方教育,並且還嚮封建文化開戰,但這並不代表他不守"禮"。他明白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選擇地吸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他認為孔子講的"仁德"是有道理的,並以此為行事的標準,這便是我們說的"禮"。這個"仁德"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人有愛心,二是對人寬厚,概括起來便是孔子的"忠恕"二字。
  他素有長者之風,為人和藹有禮。有一段時間,他在米糧的住宅,星期天總有客人。有人寫文章說:"無論誰,學生、共産青年、安福餘孽、同鄉客商、強盜乞丐都進得去,也都可以滿意歸來。窮窘者,他肯解囊相助;狂狷者,他肯當面教訓;求差者,他肯修書介紹;問學者,他肯指導門徑;無聊不自量者,他也能隨口說上幾句俗話……"當時的很多學者,在女子面前都是道貌岸然的,但鬍適不同,很有人情。到別人傢裏去,必定與其夫人打招呼,上課見女生衣服單薄,必親自下講臺關掉教室的門窗。在這些對待他人的地方,可以說鬍適是十分隨和寬容的。但他對自己,在私德上、立身上又是十分嚴格的。當時很多留學生,在回國後都把父母包辦的鄉下妻子拋棄了,但鬍適對江鼕秀卻始終如一。
  今天社會生活速度明顯加快,與鬍適的時代又有了一些變化,但是"禮"的規範還是大同小異,所以我們要從他的故事中學習"禮"。鬍適的行事原則一如我們前面談到的,堅持曾子所說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以"仁"作為根本,以"禮"作為形式。衹要在"仁"的範圍內為人處事,無論是在孔子的時代,還是在當代,你所堅持的"禮"都是合乎規矩的,做事也可以遊刃有餘。可見孔子在《論語》中對"禮"的教誨,在現代生活中仍然有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