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3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6)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曹操不同意這樣做。他說:“當初袁紹的力量十分強大,連我都感到難以自保,又怎麽能責怪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們的位置,當時也會這麽做的。”
於是,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燒掉,對寫信的人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裏,從此對曹操更加忠心耿耿、賣力相助了。
曹操的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使他更多地贏得了人心,願意投奔他並甘心為他效力的人越來越多。這樣,曹操的力量便越來越強大,手下謀臣將士如雲,他藉此很快打敗了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統一了中國北方。
學會換位思考,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他人着想,你的身邊就會集聚更多的人,人們也更加願意同你結交,你的交際圈會越來越廣,你的事業和人生也會越來越順利。
毀譽間的抉擇:衹要求自己“像自己”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聽到別人毀人、譽人,自己不要立下斷語;或者說,有人攻訐自己或恭維自己,都不要過分考慮。南先生說,過分的言辭,無論是毀是譽,其中一定有原因、有問題。所以,毀譽不是衡量人的絶對標準,聽的人必須要明辨。
有時,人們過於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反而失去了自己。其實,每個人的判斷都像我們自己的鐘錶,沒有一隻走得完全一樣,有時一味聽從他人的意見便會永遠不知道時間,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
麥剋是一位年輕的畫傢,一次他畫完一幅自己十分滿意的傑作,拿到展廳去展出。為了能聽取更多的意見,他特意在畫作旁放上一支筆,請他人指正。這樣一來,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敗筆之處都可以直接用筆在上面圈點。當天晚上,麥剋興衝衝地去取畫,卻發現整個畫面都被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的。他十分懊喪,深感失望。
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了一位朋友,朋友告訴他不妨換一種方式試試。於是,麥剋臨摹了同樣一張畫拿去展出,但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之處標上記號。等到他再取回畫時,發現畫面又被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地方這次卻都換上了贊美的標記。他不無感慨地說:“現在我終於發現了一個奧秘:無論做什麽事情,都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因為,在一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或許是美好的。”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碰到。同樣的事,同樣的人,常常會出現不同的待遇,産生不同的結果。因為人世間每一個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盡一樣。所以遇事要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所聽到的或表面看到的一切,不要因為他人一時的批評而迷失自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