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 《笑林广记》:一笑解千愁(1)      王溢嘉 Wang Yijia

  《笑林广记》是中国的笑话经典,据考证,它成书于明代,编者不详,但知是由《笑林》《笑倒》《笑得好》诸笑话书中,选取较精练深刻者分门别类,汇集成编。龚鹏程先生曾在其重新标校之《笑林广记》的导读里,对中国笑话书的起源、流变与内容有详细的介绍,但似乎并未触及“笑话为什么令人发笑?”这个更基本的问题。
  摆出扑克脸孔,谋杀笑话
  在传统文人的心中,问“为什么”这种问题也许是多余的,《笑林广记》的原序里就说:“言者无罪,闻者倾倒,几令大块画成一欢喜场。若徒赏其灵心慧舌,谓此则工巧也,此则尖颖也,此则神奇变幻,匪此思存也。”笑话纯粹是为了“博君一粲”“忘忧解劳”的,顶多只是“供人赏乐之外,别有寓寄”罢了。如果不识趣的去问“有什么好笑”“为什么好笑”,那么“多事的理智”就会破坏“事物的美貌”,分析无异谋杀!
  笔者从小喜欢听笑话、说笑话、看笑话书,现在依然如此;只是马齿渐增,“不识趣”的心思也渐浓,在听了笑话捧腹大笑之余,就会不自觉地换上扑克牌中的“杰克”脸孔,想要开始谋杀笑话了。而《笑林广记》就是我今天所欲谋杀的对象,笔者根据的是龚鹏程先生编校的《笑林广记》版。
  笑话与语言学
  西方有不少学者虽然不会制造笑话,但却喜欢分析笑话。笑话(Joke)和喜剧(Comic)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康德(I.Kant)曾说:“一般而言,喜剧的特征是它只能对我们作暂时的欺瞒。”笑话也有这种特性,一个再好笑的笑话,第二次听到时,就不再那么好笑,甚至当你将它转述给别人听时,别人捧腹大笑,你却不见得会笑。笑话的效果显然是来自听者思想的短路,而造成思想短路的则是笑话本身“玩弄语文”(play words)与“玩弄观念”(play ideas)的技巧。瑞克特(J.P.Richter)说:“笑话是一个伪装的牧师,他为每一对男女举行婚礼。”维歇尔(T.Vischer)又补充说:“这个牧师特别喜欢将让亲戚们皱眉头的一对男女凑合在一起。”很多笑话在“凑合”语文或观念时,都具有这种癖好,但这些都只是“搔”到笑话的“痒处”而已,仍无法“刮髓剔骨”。
  20世纪以降,精神分析、语言学、思考学(以“思考”人类如何思考为主的一门学问)等都曾对笑话作过较具体的谋杀,笔者拟先简论语言学、思考学,然后再详论精神分析的观点。
  语言学家拉斯金(V.Raskin)认为,每一个字词或句子背后都含有一大堆讯息或概念,我们在听一个人说话时,捕捉的是他的“语意叙述”(semantic script),并将这些“语意”串连起来,一方面和他刚刚所说的话中之概念作个比较,并准备继续收听他要说的话。这个“语文之流”通常是与“语意之流”或“概念之流”齐头并进的,而笑话则是利用两个可以“相容”的“语文之流”,使原先的“概念之流”走进死巷,然后豁然开朗,捕捉到原先难以预期的另一组概念,于是莞尔失笑,或开怀大笑。此一逆转通常是来自两组“对比”的概念,譬如聪明/愚蠢、好/坏、非性的/性的等。
  在《笑林广记》里,这种例子可说是俯拾皆是,譬如《黉门》一则说:“二秀才往妓家设东叙饮,一秀才曰:‘兄治何经?’曰:‘通《诗经》。’复问其次曰:‘通《书经》。’因戏问妓曰:‘汝通何经?’曰:‘妾通月经。’众皆大笑。妓曰:‘列位相公休笑我,你们做秀才的都从这红门中出来的。’”
  谈话中的《诗经》和《书经》形成一种“概念之流”,而“月经”和“诗”“书”两经因都有一个“经”字,它们在“语文之流”上是“相容”的,但却意外地带来了“概念之逆转”,原先培养出来的“圣贤”“非性”的概念之流一下被打散,而为“不洁”“性”的概念所取代。从这里我们多少也可以知道,要觉得一个笑话好“笑”,必须先了解“语文”及其“概念”,小孩子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个笑话,正是缺乏这种素养。而每个特殊的职业团体(譬如医师),也都有他们的特殊笑话,因为他们有特殊的“用语”和“概念”。
  笑话与水平思考法
  提出“水平思考法”(Lateral Thinking)的心理学家狄伯诺(E.de Bono)认为,人脑懂得幽默,而电脑不懂,因为电脑只会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垂直式思考”,而人脑则能跳出僵硬的逻辑窠臼,从事“水平思考法”。所谓“幽默”或“笑话”多少是人脑跳出既有的逻辑规范,意识到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之间产生了新义,而发出会心的微笑。猜谜语也经常需使用这种“水平思考法”,譬如笔者以前看过一个谜语,谜面是“陆小芬闯出名号”,猜《红楼梦》一人物,谜底是“赖大奶奶”。这就是一种“水平思考法”,它打破我们惯有的逻辑思考,而赋予“赖大奶奶”这个通俗的人物称呼一种“新义”。
  《笑林广记》中让我们运用“水平思考法”而发出会心微笑的笑话,亦复不少。譬如《贪官》一则说:“有农夫种茄不活,求计于老圃,老圃曰:‘此不难,每茄树下埋一文即活。’问其何故,答曰:‘有钱者生,无钱者死。’”这也是一种“水平思考法”,因为它对大家所熟知的“有钱者生,无钱者死”这句话作了另一种解释,而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自序 古典世界里的散兵游勇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1)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2)
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3)孔明心态与诸葛亮人格(4)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1)
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2)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3)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4)
《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1)《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2)《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3)
《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4)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1)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2)
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3)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4)《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1)
《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2)《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3)《周成过台湾》悲情的解读(4)
《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1)《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2)《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