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7.盐路(下)(1)      Wang Renxiang

  井盐越山,海盐舶水。
  走过山山水水,那些山路与水路,都是曾经的盐路。
  草堰:曾经的盐城
  古代海盐以淮盐产销最旺,淮盐主要依赖水网船运,船只将盐运达各个水码头,然后再转运到盐号。
  古代的淮南和淮北盐政机构是盐运司,分设在扬州和淮安,而盐城一带是盐的生产和集散地,因此当地的地名多与场、仓、团、盐户姓氏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绘制的一张两淮盐场图上,共有30处盐场,其中13处在现在的盐城境内。著名的盐场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故里白驹场,《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撰书地草堰场。
  盐城古代又有许多运盐的河道,将盐由水路向南运往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向北运往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淮安,最重要的一条运盐河叫串场河,它是清代开掘的人工运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十多个盐场之间,是盐城运盐的一条重要的大通道。
  草堰镇位于大丰城西南40公里处,是大丰成陆最早的地方,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草堰有古“盐城”之称,唐宋设竹溪场,元明清设小海场、草堰场,草堰场曾为两场盐课司署驻地。
  草堰古镇风貌犹存,现在是江苏省的一个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
  草堰存有鸳鸯闸。鸳鸯闸是位于小海河头与串场河相接处的小海正闸与小海越闸。正闸与越闸两闸空地之间,四面环水,成为一个垛子,两座石闸造型相同,俨然浮于水面之上的一对鸳鸯,故有鸳鸯闸之称。小海正闸建于宋代,小海越闸建于清代,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泄洪排卤、抵挡海潮、控制水位、调节水系的重要水利设施,也是草堰地盐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草堰保存有“范公堤碑”、“草堰场告示碑”等珍贵石碑,记载着草堰的过去。范仲淹出任西溪盐官时,倾私囊修建了捍海堰。
  早在唐代时,黜陟使李承忧虑海潮侵袭,从盐城起到海陵止,筑起一条50多公里的海堰,农事盐业两受其利,被称之为“常丰堤”。北宋时常丰堤因年久失修,范仲淹在东台任西溪盐监时,率领4万民动工修堤。经七年之久终于修筑完143里长的捍海堰,堰底阔12米,堰面阔3米,高4.5米。堤成一月后,即有1600多户农民和盐民恢复生产。后人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又将捍海堰称之为“范公堤”。
  范公堤在民国年间已扩建为公路,后又多次修筑取直,大部公路已不是范公堤原基,唯有草堰一段老公路有两公里长,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在东台富安镇乘胜村,考古新发现一段长3公里的古代海堤,堤岸共有3层堤,最南面是被潮水冲塌的砖坡,中间是修缮后留下的砖堤,南面是修缮堤倒塌后用黑黏土补起的堤岸。发掘时本以为是明代盐池遗址,后来发现了排列整齐的砖砌坡面,才确认这是古海堤所在。
  古海堤由隔水性能很好的黑色黏土所填充,砖坡在堤北,面对大海。从堤上密布的桩眼可以看出,当年筑堤时曾用直径3~8厘米的木头和竹子打过排桩。从土层的年代判断,最北的砖堤正是北宋时所修建。
  草堰,这古老的盐城,是一个不能忘却的地方。
  官盐浦与盐船
  明清时期,盐业购销集散地的专用称谓是“官盐浦”,各场“灶户”生产的盐不得长途运输,须就近由官盐浦收购。查《两淮盐法志》和“泰坝过掣图”,古泰州各地标有“浦”的地方均为官盐收购的场所,遍布市内城南、城北,有马浦、仓浦、板浦、棋杆浦、门楼浦、三房浦、霞浦、大浦、郁浦、南浦、西浦、石浦等十多处。
  泰州古盐浦之多,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绝无仅有。
  清代泰州县佐汪琴山一首竹枝词说:“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不知清化桥头水,近日平添几尺波。”形象地描绘出当时以泰州为中心,盐船如织的商业繁荣景象。
  淮南盐古时又有吴盐之称,唐代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赞美“吴盐如花皎白雪”,杜甫也有“吴盐拥荆门”的话。唐代初期淮南通、泰所产的食盐,并无固定销地,大抵沿长江西行,由淮水北上。销路之远者不仅北上京都,还西入川陕,与川盐争高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