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古代社會 》
四、戰國秦漢的城市經濟 (一)交換經濟的發展
何茲全 He Ciquan
戰國時期交換經濟的發展已如前述。秦漢之間雖然經受了幾年戰亂,時間究竟是比較短的。它也和戰國時期的戰爭一樣,在生産力興旺發展的時代,它對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阻礙和破壞作用是不大的,是暫時的,很容易的就恢復過來了。秦亡漢興,在統一的大帝國中,城市經濟、交換經濟是繼續發展的。《史記·貨殖列傳》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關卡、津梁開放,山澤之禁廢除,海內成為一傢,在這條件下,富商大賈才能周流天下,貨物才能流通全國。事實正是如此。到文帝時,民間已出現“背本趨末”,“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漢書·食貨志上》)的情勢了。有先見的大思想傢賈誼,已為此深憂了。
經過漢初高惠文景幾十年的生養休息,到漢武帝時期,漢帝國的經濟已由恢復跨進繁榮時期。交換經濟更加發展。“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畝”(《漢書·東方朔傳》)。古代的大史學家司馬遷生長在這時代。他的史學著作《史記》,反映了當時交換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同時,反轉過來看,司馬遷【220】的思想和他對當時經濟情態和經濟問題的看法,也充分反映了當時城市交換經濟的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
老子的“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思想,反映受戰爭苦害、受商品貨幣關係侵剝的小農對往古氏族制度的懷念。司馬遷批判了老子這種復古思想。他認為有了城市交換經濟和跟着而來的生活上的多方面享受,是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必然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是不可抗拒的。他說: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史記·貨殖列傳》)。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小國傢,自古以來都是很少的,老子這裏說的衹是些氏族部落而已。“與之爭”,是和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爭。司馬遷認為和社會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爭,是最下的辦法。你就是挨門挨戶苦口婆心的去說以妙論,也是枉費心機的,是“終不能化”的。
司馬遷這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司馬遷這種思想觀點是他所處的、生活於其中的客觀社會現實在他頭腦裏的反映。司馬遷這種思想觀點幫助我們來認識商品貨幣關係、城市經濟在當時整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現實意義和重要作用。
《史記·貨殖列傳》有大段材料概括地描繪了西漢前期的社會經濟面貌,記錄下來各個地區的重要物産、貿易關係、城市和經濟生活。這使我們看到漢帝國在漢武帝時期,各地區交換經濟的活躍和交換在各個地區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221】
“夫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東多魚????漆絲聲色,江南出柟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瑇瑁珠璣齒革,竜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耶?《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絶,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就司馬遷所看到的,西漢初年的漢帝國在經濟上可以分作四個大區域:西部,今山西南部以西,包括陝西、甘肅、四川一帶,産材竹、穀纑、旄、玉石;東部,今河北南部、山東江蘇北部等地,産魚、????、漆、絲;長江以南出産柟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瑇瑁、珠璣、齒(象牙)、皮革;北方,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以北,産馬、牛、羊、栴裘、筋、角。司馬遷沒有談農業生産,他主要是從商品交換的角度而談的一些土特産。所以他接着說“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這都是從商業交換說的。
在司馬遷眼裏,在人民生活中農工虞商四者是同等重要的,同樣都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者同是“民所衣食之原”。如果客觀上沒有發達的交換經濟現實,不會産生司馬遷這種思想。
《史記·貨殖列傳》寫了各地區許多大小城市,其中以“一都會也”來指名的大城市就有邯鄲、燕、臨淄、陶、睢陽、吳、壽春、番禺、宛等地,每一個城市都是一個地區的商業交換中【222】心,它集中了一個或大或小地區的貨物運轉各地,它也承接外地區的貨品再分運各處。自然,西漢前期各地交換經濟情況,不是一天突然出現的,它是戰國以來經濟發展的結果,這是不待言的。司馬遷在論述各地區經濟情況時,就常常是從歷史的角度來敘述的。
關中地區。以長安為中心,南通巴蜀,西通天水、隴西、北地、上郡。這地區“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裏,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這地區的人民,“好稼穡,殖五穀”,“有先王之遺風”。“及秦文、孝、繆居雍,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獻、孝公徙櫟邑,櫟邑北郤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武、治鹹陽,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輻湊,並至而會。地小人衆,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關中之南為巴蜀地區。“巴蜀亦沃野,地饒卮,薑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南禦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馬旄牛。然四塞,棧道千裏,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鮮。”
關中之西,為天水、隴西地區。“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
巴蜀和天水、隴西、北地、上郡的貨物,都要通過關中才能和中原各地交易。在地理上關中居於重要的地位。“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自戰國以來,關中成為富庶的地區。關中的富庶,並不完全靠關中本地區的生産,甚至可以說主要不是靠關中本地區的生産。關中的富庶和它控製着巴蜀地區、隴西地區和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是有關係的,巴蜀、隴西的土特産和商品通過關中纔得和中原地區交易。關中成為四方輻湊的地區,貨物集中的地區,因之關中富起來了。”使這個地為天下三分之一,人為天下什三的地區,卻富居天下之什六了,關中之富由於“商”而不是由於【223】“農”。
關以東是三河地區。三河指河東、河內、河南,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河南的西部、北部。這地區是夏、商、周三代都邑所在之地,漢時仍是土地狹小人民衆多的地區。《貨殖列傳》所舉漢代這地區的城市有楊、平陽和溫軹。“楊、平陽、陳西賈秦翟,北賈種代。種代,石北也,……迫近北夷,師旅亟往,中國委輸,時有奇羨。……故楊、平陽、陳椽其間得所欲。”“溫軹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
三河以北,是燕趙地區。趙、中山(今河北中部),“民俗懽急,仰機利而食。”這裏是紡織業發達的地區。邯鄲是這地區的都會。“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趙之北是燕(今北京市和河北北部)。“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趙,東北邊鬍。”“有魚????棗慄之饒。北鄰烏桓、夫餘,東結穢貉、朝鮮、真番之利。”到今天,良鄉的板慄,密雲的小棗,仍是遠近馳名的。
三河以東黃河南岸是洛陽、齊魯梁宋地區。這地區的大都會有洛陽、臨淄和陶。洛陽的交易網,可以東賈齊魯,南賈梁楚。齊地的大城市是臨淄。“齊帶山海,膏壤千裏,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魚????。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自周代以來,齊就是以出産紡織品和魚????著名的。它的魚????運往各地,它的冠帶衣履天下。各國各地斂袂而往朝。鄒魯地區,原是儒傢的老窩,民“俗好儒”。但至遲到西漢時期,這地區已是“好賈趨利,甚於周人”,即比洛陽人還喜歡經營商業的。陶是梁宋地區(今山東西部、河南東部、安徽、江蘇北部)春秋戰國以來的大都會。劉邦在烏江打敗項羽,卻回到濟水之上陶這地區來即皇帝位,很難說這和陶的繁榮的吸引力沒有關係。
淮水、長江地區是原來的吳、越、楚地區。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是西楚。江陵是這地區的有名城市。“江陵,故郢【224】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陳在楚夏之交,通魚????之貨,其民多賈。”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是東楚。吳是這地區的大都會。“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這一廣大地區是南楚。這地區的都會有壽春。而合肥“受南北潮”,是“皮革鮑木”運輸集中的地方。
此外,番禺(今廣州),“亦一都會也”,是珠璣、犀、瑇瑁、果、布的集散地。潁川、南陽是夏人的舊居。“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南陽的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
這是《史記·貨殖列傳》對於武帝時期商業城市和各地貿易交換網的描述。西漢時期城市經濟比戰國時期又有發展,戰國時臨淄有七萬戶,照主父偃所說,武帝時“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衆殷富,巨於長安”(《漢書·濟北王興居傳》)。趙之邯鄲也很富庶。武帝時,“趙王擅權,使使即縣為賈人榷會,入多於國租稅,以是趙王傢多金錢”(《漢書·景十三王、趙王彭祖傳》)。由此觀之,趙地商業交換的發展不局限於邯鄲一地。西漢城市經濟的發展,終西漢一代無大變化。《????鐵論·通有篇》所舉昭宣時的名都為:
“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菑,楚之宛邱,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鐵論·力耕篇》:“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臻,萬物之所殖者。”
陽翟即潁川,三川即洛陽,《????鐵論》所舉除多一滎陽外,和《貨殖列傳》所舉大體是一樣的。至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成都始與洛陽、邯鄲、臨菑、宛並為五都會之一。【225】
交換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商人階級積聚了大量財富在自己手裏,過着侈奢豪華的生活。官僚、貴族、地主階級也在商品交換經濟給創立的經濟條件下,亦步亦趨的效法商人,瘋狂的積纍財富和過着豪華的生活。而農民則在交換經濟支配下,把自己和自己所有的土地都捲入交換過程中去,破産流亡麕集城邑,或則自賣或被賣為奴隸。
西漢戶口統計,都是區域郡縣的戶口統計,這些人口中多少是城市戶口多少是農村戶口則沒有統計。從一些記載看,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可能是不小的。照貢禹所說,“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城市人口應占總人口的一半。可註意的是:當時人說到人民流亡都是去城郭。如賈捐之對元帝說:“民衆久睏,連年流離,離其城郭,相枕席於道路”(《漢書·賈捐之傳》)。鮑宣也說:“流民亡去城郭。盜賊並起”(《漢書·鮑宣傳》)。成帝賜翟方進也說:“間者郡國𠔌雖頗熟,百姓不足者尚衆,前去城郭,未能盡還”(《漢書·翟方進傳》)。民衆離亡,按常勢應是農民流亡,離其農村,而賈捐之卻說“商會城郭”,鮑宣說“亡去城郭”,成帝也說“前去城郭”。是否可以說,賈捐之、鮑宣和成帝的話,反映西漢後期,城邑是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城邑人口和農村人口對比,不會像王符所說到一百比一,也或者不會是一半一半,但百分之四十或三十大約是會有的。如果我們不囿於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國傢,絶大部分人口百分之八、九十是農村人口的成見,而從貢禹所說的“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和王符所說“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於農夫,虛偽遊手什於末業。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皆如此”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或者就會同意漢代大量人口是居於城邑的,說百分之三十、四十居於城邑,大約是不為過的。【226】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 | 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 | (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 | (二)國人 | (三)衆、庶、民 | (四)私徒屬 | (五)隸臣妾 | (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 | (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 (三)公田和私田 | (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 | 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 (二)城邦國傢 | (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 (四)禮、刑、兵、稅、役 | 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