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的另一则"一池青草草何名",以及李纹的"水向石边流出冷",就简单多了,只是由湘云猜"一池青草"谜为"蒲芦也",李纨认可了一句"也难为你猜",由探春猜"水向石边"谜为"山涛",李纹认可"是",既无回旋,又无波折。但是正因为情节简单,读者对"一池青草草何名"之所以必得猜"蒲芦也","水向石边流出冷"之所以必得猜"山涛",就不十分了然。
今代为说明:
"一池青草草何名",取"一池"的"水旁","青草"的"草头",寄存下"池"字中的"也",暂成"氵艹";再取"草何名"的"草头",暂成"艹":"氵艹 "、"艹"。"氵艹 "、"艹"肯定是草,却因为缺少声符(或曰"声旁",而古人只单名一个"声"字),而不知道是什么草,所以下问"何名",就是问什么"声"(常言名声,名亦声也),加上声符"甫卢"("浦"是"蒲"的声符,而"甫"是"浦"的声符),就是"蒲芦"了。但是尚有未了:还有谜面"一池"剩下没用的"也",正好是"蒲芦也"。图示如下:
一池 青草
氵(也) 艹 --氵艹
蒲
何名 (什么声符?) 甫
草 艹 蒲芦也
芦
何名 ( 什么声符?) 卢
"水向石边流出冷","水"猜"氵"(水旁),"石"猜"山","冷"猜"瘦"(热则张扬,则肥,冷则收缩,则瘦),谐音"寿"("寿"与"瘦"同音,自然会联系到"冷",故俗又称贺寿为"暖寿");"寿"加上"向石边流"的"氵",是"涛"。正是"山涛"。
这两则谜语,第一则难在从问"何名"想到"声"(声符),第二则难在从"冷"想到"瘦"而落脚于"寿"。两则谜语皆面无多余,底无不足,严丝合缝。
李氏姊妹的这四则灯谜,大都是有隐义的。
李绮的"萤"字谜隐义有限,是以谜底的"花"扣自己的名字"绮"。
李纹的"水向石边流出冷",则是影射"金山寺"。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生水,五行以金配秋,所以"金生水"可以别解为秋水,而"流出冷"的水正是秋水,因此"水……流出冷"隐指一个"金"字;"石边"扣"山",所以"水向石边流出冷"隐指着"金山",就是"金山寺"。李纹的后来情节与金山寺有关。
李纨的第一则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以及湘云错猜的"在止于至善",黛玉猜对的"虽善无征",竟然藏匿着"世宗去世"(雍正庙号"世宗")、"雍正去矣"的"黑话"。"观音"原称"观世音",所以对比于"观世音","观音"藏着一个"世"字;"未有世家传"可以理解为不能传世,进而别解为"去世"。"世"(观音)而不能传世(未有世家传),而"去世",正是"世宗去世"(雍正庙号其实就是一个"世"字,"宗"是清代诸庙号之共辞)。湘云错猜的"在止于至善",以"止"字作为谜面,可以猜"正去一",而影射"正去矣";黛玉猜对的"虽善无征","无"字可以假借"亡"字,"征"字谐音"正",所以"无征"就是"亡正"--雍正死了。这些都是指向雍正之死的隐语。这倒不是事先的咒诅,而是事后的庆幸,曹雪芹写妙玉进京那年,大概雍正刚刚去世,随后宝琴、李纹、李绮、邢岫烟等进京,是雍正去世后的第二年。无论如何,"雍正去矣"对于曹雪芹,以及曹家上下人等,进而小说中的贾母(就是她令大家作灯谜的)、宝玉、大观园诸钗,都是令人心情振奋的好消息。
李纨的第二则灯谜"一池青草草何名",则是以谜底藏匿另一番隐义。谜底"蒲芦也"语出《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谜面的"一池青草"引导读者认"蒲卢"为草,其实不对。看《中庸》原文,是"蒲卢",不是"蒲芦",《中庸》的"蒲卢"不是"蒲苇"(错认"蒲芦"为"蒲苇"的人很多),而是"土蜂"。看郑注:"蒲卢,蜾蠃,谓土蜂也。""土蜂"就是细腰蜂,产卵于桑虫身上,其卵便依靠被麻醉了的桑虫的营养而孵化成幼虫。古人认为细腰蜂不生育,以桑虫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诗经》说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桑虫古名螟蛉),所以后世又有"螟蛉义子"的说法。
谜底是"蒲卢也",而写作"蒲芦也",这说明雪芹是借此谜底藏钩;全面看《中庸》的"蒲卢也",联系前面的那半句"夫政也者",就更令人往藏钩上考虑:因为"政"是书中贾政的名讳,很敏感的。"夫政也者,蒲卢也",可能隐指贾政与宝玉不是亲父子,而是蜾蠃(蒲卢)与"螟蛉有子"的关系。而这就意味着,现实中的曹頫有可能不是曹雪芹的生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