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坛庙寺宇(1)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焚香祈祷神灵,挥戈保卫疆土,是封建国家,也是封建帝王的两件大事。中世纪的中国同欧洲各国一样,神权至高,皇权至上。但也有所不同,罗马教皇立奥三世于公元800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圣诞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大帝加冕;中国皇帝的登极,则只是告祭神,毋须其干预。神权与皇权,相互依援,主客难定。中国在中世纪,从哲理上讲,神权为主,皇权为客,所以皇帝才称为天子;但从现实上讲,皇权为主,神权为客,所以皇帝才敢于灭佛毁经。中国皇权一元,但神权多元。语云:“天生英物,必有神主之。”天下万物,神以百计。
  明清所祀之神,有天神—日月星辰,风云雷雨;有地神—五岳(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五镇(沂山、会稽山、霍山、吴山、医巫闾山),四裔名山;有水神—江河湖海,泉潭川泽;有农业神—农蚕五谷,蝗虫大雩(旱神);有军事神—旗马舰炮,铳枪弩石;有社会神—历代帝王,功臣良将;有宗教神—佛祖道尊;有文化神—孔子,文昌;有市民神—门户灶井等,祭祀之神,数以百计。同人间有等级一样,受祀之神,也分等级。祀分三等:大祀者,为天地、宗庙、社稷、孔子;中祀者,为朝日、夕月、先农、先蚕等;群祀者,为先医、火神、城隍、玉泉等。大祀,皇帝亲祭;中祀,或亲祭,或遣官;群祀,则皆遣官。祭祀诸神的场所,为坛庙寺宇。
  北京坛庙的布置,讲求对称。天坛在南,地坛居北,日坛在东,月坛居西。在天、地、日、月、先农五坛中,以天坛建筑最为气势磅礴,宏伟壮丽。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坛庙,位于永定门内子午线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约相当于紫禁城面积的四倍,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天坛的坛墙有两重,分为内坛和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和祈年殿。这三组建筑之间,有一条高出地面2.5米,长360米的丹陛桥(又称神道),将三者连接成一体。
  圜丘坛在天坛南部,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明初天地坛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合祀,建圜丘坛。坛面及护栏都由青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建,坛面换成艾叶青石,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呈圆形,共为三重,坛面离地约5米,直径约23米。每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即奇数)。坛面中心是块圆石,外围各圈均由扇形石板砌成环状,共九圈。第一圈有石板九块,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增,第九圈为九九八十一块,其数目也都是阳数。整个圜丘坛是由反射性能良好的石料砌成的。当人站在台面中心圆石上叫一声时,他听到的声音比平常听到的声音响亮深沉,这是由于声波被汉白玉栏杆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入耳的缘故。这也是站在中心圆石上的人似乎觉得声音是从地下而来的原因。坛外的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三门的棂星门一座。坛的西南有望灯台,台上安插高20余米独木灯杆,杆上挂着长2.55米的灯笼,蜡烛有1.28米长,称为天灯。皇帝祭天,礼仪威严,极为庄重。有时皇帝也到天坛祈雨,如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季大旱,康熙帝曾步祷天坛祈雨。第二年七月二十八日(9月2日),京师发生八级大地震。天坛里搭起帐篷,成为皇帝和贵族避震的场所。
  皇穹宇在圜丘坛的北面,是存放圜丘祭祀诸神牌位的殿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皇穹宇为深蓝色琉璃瓦的单檐圆殿,远看像一把蓝色宝石大伞。它高19.5米,直径15.06米,屋顶由八柱环转支托,并有三层天花藻井,层层上收。宇外有圆形围墙,高约6米,直径约64米。整个围墙砌得整齐光滑,是一个优良的声音反射体,所以叫做回音壁。一个人站在墙的一端低声细语,站在另一端的一人能够听到清晰的声音。
  皇穹宇南面路上第三块石板,正处在围墙的中,站在这块石板上,击一掌或喊一声,可以听到三声回响,所以叫做“三音石”。这是因为掌声或喊声,等距离地传到围墙以后,被围墙同时反射回中,于是人们听到了第一次回音;接着第一次回音又等距离地传到围墙,再被反射回来,人们听到了第二次回音;这样往返三次后,声能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被墙壁和空气吸收而再听不到回音。这种具有良好声学效果的古代建筑物是世界上罕见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