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3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6)
傅佩榮 Fu Peirong
處在今天自由民主的時代,屬下對老闆建言,當然不會有性命之虞,但是由於權力不對等而形成的委屈,也與這段話所描述的相去不遠。
顔回是孔子的首席弟子,應該可以想出別的辦法。他說:“我外表端莊而內心謙虛,努力行事而意志專一,這樣可以嗎?”孔子認為行不通。接着,顔回提出最後三招,就是:內直、外麯、成而上比。
首先,所謂“內直”,是嚮自然看齊。“嚮自然看齊的人,知道天子與自己都是自然所生的,那麽自己說的話還要在乎別人喜歡或不喜歡嗎?像這樣做,別人會說我是天真的兒童,這叫做嚮自然看齊。”問題在於:你自以為天真,而國君卻一點都不天真;他若討厭你說的話,你不是要受苦了嗎?事實上,有權力的人與天真心態,往往背道而馳。
其次,所謂“外麯”,是嚮人們看齊。“參見君王時,拱手、跪拜、鞠躬、麯膝,是做臣子的禮節。別人都這麽做,我敢不這麽做嗎?做別人都做的事,別人也沒有什麽挑剔,這叫做嚮人們看齊。”這表示一切依禮而行,使國君覺得自己受到尊重,然後願意聽取臣子的建議而善待百姓。
第三,所謂“成而上比”,是指處處引用古人之言,嚮古人看齊。“這些言詞雖然有教導督責的內容,不過都是古人說的,並非我想出來的。像這樣,即使直言勸諫也不會被詬病。這叫做嚮古人看齊。”問題在於:國君會在乎古人的言論嗎?他可能不太清楚古人的好壞,甚至會認為古人所言未必可取。
孔子還是認為行不通。接着,孔子指示顔回要做到“心齋”。這一點我們已經介紹過了。顔回果然聞一知十,一聽孔子的解釋就豁然覺悟,明白要化解對自我的執著。孔子嘉許他說:“你可以進入世間的樊籠遊玩,不再為虛名所動;意見能被接納,你就發言;意見不能被接納,你就緘默。沒有執著也沒有成見,一顆心就寄托在‘不得已’上,這樣就差不多了。”
面對權力的傾斜關係以及世間的人際互動,都可以從上述資料得到啓發。莊子對“不得已”三字特別珍愛,有如他的修行口訣。“不得已”並非勉強或無奈,而是以智慧判斷行動的條件是否成熟,一旦成熟就順其自然去做。所以,關鍵在於判斷的智慧,而其修養則是心齋所抵達的“虛而待物”的無執狀態。【引文】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莊子?人間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