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第3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6)
馬漢麟 Ma Hanlin
博學鴻詞一科唐、宋乃至清代均有之,其意義則大不同,特別是清代。
清初,不少明朝遺老以民族氣節自恃不肯與清廷合作,更不屑入考場同普通儒生在八股文上一競短長,清廷為了籠絡這批學者而特地開設了"博學鴻詞"的特科,衹考詩賦,不考八股,對不肯前來者,還委派官吏登門去請,或"拉夫",硬逼他們進京應考。考中之後,雖委以高官,卻又將其事跡納入貳臣傳中,但對於那些拒不參加考試的大名士,卻也沒有強加迫害。
宋代最初也以進士、明經等科取士。宋神宗時王安石建議廢明經等科,衹保留進士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而改試經義,此外仍考論策(後來也間或兼考詩賦)。禮部考試合格後,再由皇帝殿試復審,然後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職。
元朝的科舉考試分左右兩榜。
當時天下人共分四等,依次分別為: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數民族)、漢人(北方漢族)及南人(南方漢族及其他族人)。不同等級的人分開考試,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考兩場;漢人和南人要考三場。其內容則蒙古人、色目人較易,而漢人、南人較難。考中的名單,蒙古人、色目人列一榜叫"右榜";漢人、南人另列一榜,叫"左榜"。錄取名額兩榜相等,但派起官來,蒙古進士比色目人高一等,色目人又比漢人、南人高一些,如果蒙古人、色目人願參加漢人、南人的科目考試,考中之後,再加一等派給官職。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下面衹就清代的科舉制度加以簡單的敘述。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11],又稱為庠生,俗稱秀纔。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傢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12]。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纔(庠生),但是秀纔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13]。鄉試取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製,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製藝。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 | 第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 | 第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 | 第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4) | 第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5) | 第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6) | 第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7) | 第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8) | 第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9) | 第1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0) | 第1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1) | 第1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2) | 第1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3) | 第1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4) | 第1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5) | 第1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6) | 第1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7) | 第1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8) | 第1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9) | 第2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0) | 第2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1) | 第2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2) | 第2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3) | 第2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