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36節:“執中”:“惡執一”(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假如我是一名員工”,自己首先應該想到,該為企業做多少貢獻,自己的義務和職責是什麽?員工若能這樣想,老闆就好當了。
“假若我是一位父親”,我該怎樣教子成人呢?衹有換位到兒子的角色,才能消除父子之間的代溝。兒子若能這樣想,父親就好當了。
“假若我是一位讀者”,自然深知讀者之所需了。作傢、出版傢若能這樣想,即他們出版的書就好發行了。
“假若我是環境破壞的受害者”,破壞環境者若能這樣想,那他還會再去破壞環境嗎?
假若,衹是一種假設,真正要轉換角色,必須身體力行。
這其中,有一個誤區必須清除,那就是對己對人皆為雙重標準。即衹正人不正己。也就是常說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當面是人,背後是鬼”;“說着一套,做着另一套”;“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要求奉獻時,衹讓別人奉獻,自己衹享樂;要求犧牲時,衹讓別人犧牲,自己衹等着分享勝利成果;要求節儉時,衹盯着別人,自己依舊在揮霍浪費。相反,得到榮譽時,卻衹想着自己,不去考慮別人;分享利益時,恨不能自己獨吞,一點也不給別人留。如此待人待己,還有“正”嗎?“不正”能和諧相處嗎?“不正”能不發生悲劇嗎?
為中庸正名
“中庸”先看字面意思,許慎《說文》稱:中,“內也”。即人的本性尚藏於內心,未顯露於外,無偏頗;中,“正也”。無過而無不及;庸,即“用也”,引申為道。中庸合起來,就較全面地反映了孔孟的原意。
儒傢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能夠成功地控製自己的感情,輕易不外露,即為中;即使表現出來,那也要合乎禮義,就是和。中,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則。能夠做到中和,天地萬物就會和諧相生相依。
由心和、人和到天地和,中庸就是一個由心理、人際到大自然和諧的狀態和尺度。其中,藴含着天人合一、厚德載物的儒傢思想精髓,决無什麽因循守舊的意思。
孟子則進一步發揮了中庸的思想,並有所創新。
孟子反復強調“執中”“惡執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盡心章句上)十分註重實現中庸過程中的變通,十分註重實現中庸時的垂範和引導。“中也養不中,纔也養不纔”(離婁章句下),把指教別人實現中庸作為義務和職責,從而使孟子的中庸思想獨具可實踐性和普遍性,“中道而立”(盡心章句上),穩健的品格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民族性,可見中庸之道幾千年對中國民族精神文化影響的深遠。
而孟子中庸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承,也决無什麽因循守舊的意思在其中。
守舊談不上,要說有什麽因循的話,那就要從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去找。中國人不願冒險,中國人求穩定,中國人做事長遠,中國人會做人,中國人愛好和平等等,無一不是中庸思想在當代的一種體現。
中庸之道早已融匯進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之中了。
在與陝西關中地區同樣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的河南,古稱中州、中原,而中原又與中國通用,且不說中州、中原和中國之間有着怎樣的血緣關係,單就一個中字,就足以證明孔孟中庸思想的影響是多麽深遠。
而今天,近一億中原人時刻挂在嘴邊的“中不中?!”無疑說明中庸思想的影響是多麽普及。
“中不中?!”即普通話所說的行不行,好不好的意思,是一種標準和尺度,是孔孟中庸思想最通俗的現代版本。
“執中”:“惡執一”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並進一步有所發揮。
孟子不僅強調要“執中”,無過而不及,不偏不倚,而且“惡執一”,明確反對偏執於一端,並要求守中時會變通,若“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他特別重視變通的重要。
孟子在比較了楊子、墨子和子莫三位賢人的行為時,深有感觸地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盡心章句上)這三個人,其實都未得中庸之道。一個為天下一毛不拔,心中衹有自己,自私到了極端;一個主張兼愛,甘願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另一個雖然懂得不走極端,但不知如何變通,其實和前兩個一樣,依然衹偏執於一端,“舉一而廢百也。”他們三個人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